查看原文
其他

他们在分类中寻找归属感:“ 原来不止我这样”

薛芃 三联生活周刊 2022-11-22

*本文为「三联生活周刊」原创内容



“原来我是正常的!”当迷茫的年轻人在MBTI的分类中找到归属感时,“正常”是他们与自己的和解。


文 | 薛芃

“只有我是这样的吗?”


在B站上检索“MBTI”,会出现大量的讲解视频。尤其是近半年来,涌现出不少以此为主要内容的知识型UP主,“狐狸刷刷”也在其中。今年1月,刷刷开始在B站上做UP主。他的ID叫“狐狸刷刷的类型学”,到目前为止,主要做MBTI人格测试的相关分享。4个多月的时间,收获近3万粉丝,在数据上是一个不错的成绩。视频中,刷刷是个可爱的男生,戴着圆框眼镜,透着斯文的学生气。他的手边摆放着一只《小王子》中的狐狸手办,开头总会说一句“带你走进靠谱的类型学”,每一条视频都如此。

《mbti必看,心理专业生告诉你mbti靠谱在哪里》截图

刷刷总会被人问到一个问题:“MBTI靠谱吗?”他通常的回答是:“它的测量方法有很强的主观性,但是背后是有价值的理论基础。”刷刷指出,因为MBTI量表是面对普通大众的工具,题目在设计上更侧重的是简单和便于理解,加上测量的又是人的“偏好”而非能力,这样在一个仅有“是”“否”两个选项的二元选择,或是去选择从“非常符合”到“非常不符合”这样的单维度测试中,测出来的结果很多时候是“你眼中的自己”,并非真实的常态,除非测试者非常了解自己很多人在做市面上的MBTI测试时,不同的时间、心境、状态都会影响得到的结果,往往测试两三次,会发现自己的人格类型不同。“因为每个人都有发展性,在长时间不同的经历和阅历的作用下,我们都会在认知之上形成一个相对表层的习惯,去应对日常中的人与事,这就是所谓的‘人格面具’,但并不是真正的自己。”刷刷认为这是一个很正常的现象。
刷刷告诉我,自己在国外的人格分析师朋友指出,有80%左右的人都对自己的MBTI类型有误测或误解,而在他自己做人格咨询的经验里,虽然测试的偏差率没有那么大,但也会约有40%的人在咨询前弄错了自己的MBTI类型。随着MBTI在国内再次翻红,人们通过各种渠道,获取到五花八门的信息与知识,在一条试图正确认识自己的道路上却未必走得正确,刷刷决定把自己心理学的专业知识转化为视频,帮助到那些对MBTI好奇的朋友。在B站上显示的自我介绍里,他曾在以色列主修心理学和精神分析。
为什么MBTI的测试偏差会这么大?刷刷解释道,现在市面上可以看到的免费测试题,以标准的93题测试为例,内容都来自官网,基本差不多,但在正规的MBTI测试中,如今常见的问卷测试只是整个流程中的一个开始,或者说是真正进入MBTI系统的一个入口。“这个测试并不是要给人一个诊断书,而是给予一个对你的观察。比如你测出了ENTP,得到一大堆有关ENTP的描述和分析,但这些都并不是在描述你,而是在描述ENTP这个类型。不应该简单粗暴地把这些描述直接往自己身上对应。”

图 | 站酷海洛

在走进这个入口之后,会有一位专业的施测师来辅助测试者,进行下一步的自我探索,引导测试者去思考自己在某一个维度的倾向性,把自己的实际情况与MBTI的类型概念一一比对着分析。“初步测出MBTI的类型,就好比在医院拿到一个诊断书,你只看到了第一个字,怎么能就直接猜测后面几个字呢?”正规的MBTI测评流程和市面上流行的娱乐测评网站,最大的区别其实不在于题目本身,而是正规流程下,在测试前会需要非常完整的背景介绍和铺垫——阅读完整的指南,了解测试的性质和目的并不是测量能力,这是为了让自己进入严肃的自我审视的状态,要让自己尽量不带入任何工作、学习或有任务的状态,同时也抛开游戏的心态。
根据MBTI官网的统计显示,在正规流程下,测试结果的信效度基本能维持在0.8左右,可能会在某一到两个维度有所偏差。不过,时下的MBTI流行,大多还是在游戏娱乐的层面上,人们喜欢这种人格分类的测试,是因为在对复杂理论的简化之后,可以迅速把自己划归为某一阵营,找到某种归属感。
成为UP主之后,刷刷经常能收到粉丝的咨询,多半是大学生,处于人生难以抉择的迷茫中,无论是学业、生活还是感情,在千头万绪中厘不出思路,借助MBTI就好像曾风靡的星座、血型说一样,它至少可以提供一些参考。

插图 | Jessie Lin

前段时间有一个“INFJ”给刷刷留言,大致意思是说:他觉得自己从小跟环境格格不入,做很多事情都不能够体验别人体验到的那种快乐,他看着同学笑得很开心,搞不懂为什么会这么开心,他觉得这好像也不是一件值得那么开心的事。后来,他接触到心理学,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有什么心理问题,因为心理学里会表述出一些抑郁、焦虑的特质,他发现自己也有这些特质。他愈发怀疑自己,愈发觉得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也与他人不同,自己很难有满足感,疑惑越来越多,最终成为怀疑自己——只有我是这样吗?为什么别人都那么开心、那么容易满足,只有我这么格格不入吗?
“只有我是这样的吗?”是刷刷经常收到的问题——为什么大家都是这样,我却是那样?我是不是有病?十几二十岁的年轻人正处在探索自己人格的过程中,总会发出这样的疑问,这时当他们接触到MBTI时,会觉得如获至宝。刷刷解释道,这个朋友如果确切是INFJ,或是与这种类型偏差不大,那么其中的N+J (内倾直觉Ni)意味着它们比较偏好去从一个抽象的层面去理解世界,所以在现实中,他们可能难以找到强烈的参与感,而且他们内心里又是温暖助人的,这样就很容易在人际关系中受伤。当刷刷把这些分析传递给咨询者时,对方会突然觉得“哇,好像!”“这不就是我吗?”。在刷刷视频的大量弹幕中,总会有很多人说:“我就是这样!”“原来我是正常的!”诸如此类。当迷茫的年轻人在MBTI的分类中找到归属感时,“正常”是他们与自己的和解,也是刷刷认为虽然MBTI在学界备受争议但仍具备的社会价值所在。
“分类是为了找到秩序。”刷刷解释道,“为什么MBTI在年轻人群体中吸引力这么大,就是因为他能在混乱无序的自我认知中给人找到秩序,虽然它不够完善,但至少能在某种程度上归类,提供一种秩序,去有序地认识这个世界。”

《MBTI INSIDE》剧照

如果不是MBTI,那是什么


刷刷本名卫萌晟,1996年出生,从小生活在上海。他第一次接触到MBTI是在高中的时候。刷刷读的是国际高中,心理学作为一门选修课,开始走进他的世界。课上老师给学生们做过MBTI的量表测试,不过刷刷早已不记得当时的结果,那时只是一个趣味试验,并没有引起他的强烈兴趣。
刷刷读高中时已进入千禧年,有线互联网开始逐渐普及,信息越来越发达,网络上开始出现打着心理学标签的各种帖子。回想起来,他很庆幸自己在高中时选了心理学这门课,“如果我没有一开始就从基础开始,系统地去了解心理学整个体系是怎么运作的,很有可能后来也会吸收很多庞杂的讯息,容易产生偏见,或者说,接触到很多并非真正心理学的东西却不自知”。

up主刷刷

虽然是高中的选修课,内容不那么精深,但重要的是这门课的学习给刷刷从小搭建了一套相对系统的心理学框架。那时他便对精神分析、认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更感兴趣,对生物心理学、脑神经科学相关的流派的兴趣则略小一些。
到了读大学的时候,刷刷原本已经准备前往美国学习电子通讯,但此时另有一个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的选择摆在他面前,是电子电气工程专业,父母希望他去学,虽然他想读人文社科类的专业,但最终没拗过父母,还是去了以色列。一个学期之后,刷刷从电子电气工程专业换到了一个跨学科项目,在那个项目之下,主修心理学和精神分析。如此,他便正式走上了心理学的道路。
2020年毕业回国,刷刷做了一段时间的公司HR,又跟着国内的心理咨询师继续深入专业。到了今年年初,他开始做B站UP主,由于是以MBTI为主要内容,他认为自己虽然是心理学专业出身,但应该有一个更专业的背书,于是便在MBTI国际出版商Myers Briggs公司的国内官方代理机构Skill&Will处,考取了国际认证的MBTI施测师,从此持证上岗。
《女心理师》剧照


不过,做一个UP主只是刷刷的副业。如今他的主业是跟几个朋友一起,在上海做一家以青少年升学教育为内容的创业项目。在他看来,如果只是单纯地做一个心理咨询师是“软”的,“在咨询两三次后,我便可以相对清楚地知道他的问题在哪儿,他的认知层面在哪儿,我能够理解一些很常见的问题,却不能立即告诉对方。我必须用一个非常漫长的、沉淀的过程去引导对方让他自己意识到并改变。这对心理咨询师的考验是巨大的,但对我个人来说,我想看到心理学更具实用性的一面。在没有足够的积累和能力前,我希望找到一条将心理学和青少年的生活结合起来的方式。”因此,刷刷开始转向做教育咨询和规划,想去解决更为具体的事件。
刷刷说,在日常生活中或在咨询的过程中,他自己不会总把MBTI里将人归类的几个字母挂在嘴边,他会直接转化成更具体的描述,比如是偏好去和外界互动,还是偏好去对外界造成影响力,因为他越来越发现,当只是提到类型的4个字母时,每个人接收到的信息和对方想要传达出来的信息,可能是有所偏差的,“因为字母本身是很容易引起标签化的,得出这些字母的是一个人思维的复杂过程,而当它成为一个结果的时候,必然是被简化的产物”。
另一方面,正是因为仅有4个字母,又给人提供了理解上的极大自由度。虽然每一个字母代表着不同维度,但在这个维度上每个人所呈现出的程度又是有所差异的,比如两个INTJ的人,同样是T,指数是不同的,每个人的行事作风依然会不同。所以,在这种认知的自由度上,MBTI人格测试更像是一种娱乐游戏,只是它与其他量表测试不同,有一套相对可靠的理论背书,可以在诸多娱乐性的心理测评中脱颖而出。
图 | 视觉中国
MBTI人格测试自诞生起,就颇受诟病,虽然以荣格理论为源,但心理学学界很少有人将其视为科学的正统的量表测试。刷刷觉得,它的确有很大问题,量表的设计、测试的流程都带有很强的主观性,但是目前为止没有人有能力改变它。“我们现在面对MBTI持什么态度,是不是应该先问一个问题:如果不是MBTI,那是什么?对于年轻群体而言,如果不通过MBTI来对自己有一个简单的测评,那么现在这个社会,还有什么渠道、什么类似的方式可以帮助他在一个最需要自我探索的年龄阶段来认识自己?我也在渴望着更好的方式出现。”
(本文源自三联数字刊2022年第23期。)





排版:耿耿 / 审核:同同

本文为原创内容,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转载请联系后台

大家都在看





▼ 点击阅读原文,一键下单本期新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