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养老专业”的职校生,会成为最抢手的人才吗?
*本文为「三联生活周刊」原创内容
照顾一位常年卧床,或是情绪反复无常、智力衰退的老人是个烦琐而累人的工作,养老服务却不只是“端屎端尿”,养老专业的学生对行业的认同,源于照料他人中的被需要与被认同。
记者|刘畅
摄影|张雷自我认可
“护理技能不仅体现在手法上,更体现在态度上。比如有些老人不愿意被照顾,自尊心令他们不愿承认自己一些能力有限,就需要护理人员会疏导情绪。我就在养老院里遇到过一位奶奶,曾经是老师,感冒后痰咳不出来,又不愿让人帮忙,我就对她说:‘奶奶,我们非常理解你的感受,受凉感冒,一定不舒服,只有把痰咳出来,情况才会好一些。我们知道您是老师,桃李满天下,我们下午还有小朋友过来,还想请您教他们一些数学题目呢。’当老人有了成就感,抵触情绪就过去了。”
实训中,学生帮助同龄人扮演的老人进行手指握力训练
向我“传授”护理经验的,是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下文简称“长沙民政学院”)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下文简称“养老专业”)的学生朱诗怡,她今年大三,虽然刚刚20岁,已有丰富的护理经验。当我们置身在他们的健康养老大楼中,实训室里布置得像病房,大二的学生们穿着淡蓝色的护理服,在床位旁边熙熙攘攘,正在准备他们的养老服务技能大赛,轮流“扮演”老人,为老人排痰、喂饭、翻身、叠被。朱诗怡是这项大赛的佼佼者,她在大二时曾在全国职业院校养老服务技能大赛中获得一等奖。
朱诗怡眉清目秀,当时选择累人的养老专业,是因为家人的触动。她家在农村,小时候和爷爷奶奶一起长大,后来在益阳市里上学。爷爷去世得早,奶奶怕晚年没人照顾,希望进养老机构养老,又担心服务不好。高三时朱诗怡因身体不好,选择了单招,她看到养老行业是未来30年的朝阳行业,那时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达2.5亿,产业规模达到6万亿元,也希望未来可以照顾奶奶,便选择了养老专业。她记得自己选择这个专业时,父母起初并不同意,他们认为养老服务就是“端屎端尿”,会非常辛苦,但她当时逆反心胜,极力坚持下令父母妥协。
她选择长沙民政学院的养老专业,不仅因为它离家近,还因为它历史悠久。长沙民政学院在1997年开设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当1999年中国60岁以上的人口占比超过10%,正式进入老龄化社会,当年升为大专的长沙民政学院又与另外一所学校同时,最先开创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
医学院院长黄岩松介绍,2002年他从社区医院入职学校,当时的养老服务行业正从托底的福利事业,向社会化、专业化医养结合型养老服务转化,应对这种变化,学校的养老专业从民政系转到康复医学系下,养老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也同步调整。
黄岩松在一线的工作经历,使他对老年人日常头疼脑热的诉求了如指掌,针灸、保健等技术也派上用场。2003年开始,他担任养老专业教研室负责人,之后一路做到医学院的院长。他们学校的养老专业办学聚焦于老年人最需要的健康和护理,专业人才的核心能力确定为老年护理、康复保健和养老管理三个方面,2015年根据国家倡导的“互联网+养老”模式,将软件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也融入养老专业课程体系,构成智慧健康养老服务的专业方向,对应行业中的医护+养老、康复+养老、互联网+养老新业态岗位群,学校创设了健康养老服务专业群。
与之相应,六层的健康养老大楼里,一层是2019年开辟的智能评估中心和养老研创中心。智能评估中心里有在先进的养老院里可以见到的检测、康复设备,有些像健身器材,而护理人员可以为仪器输入“锻炼菜单”,定制运动量;养老创业中心则摆放着面向未来的智能设备,譬如又能做轮椅又能做病床的床椅一体化机器人,用脑电波意识控制的智能机器上肢。
长沙民政学院医学院院长黄岩松
因为专业群的存在,学生就业面广阔,但未来能够留在这个行业里,更需要的是实践,在与人的互动中,获得成就感。学校在设计学分时,有8个素质拓展学分,要求学生参加社团活动,在敬老日时,也会联络敬老院,请学生去帮忙。
“只有在养老院里才能见到老人。”朱诗怡对此体会很深,她从大一开始就参加夕阳之春助老协会,周末到养老院参加活动,也能见到毕业的师哥师姐们,他们比没有接受过训练的护理人员更为专业,在扶老人起床、坐轮椅这样的细节上,专业的护理人员都会鼓励老人自己动,而不是一把将老人拉上去。而养老院里有许多课堂中没有的情况,比如在照顾失智的老人时,上午老人还和颜悦色,牵着护理人员说话,下午就动手打护理人员。“但我曾参加过一个训练失智老人智力的活动,我们设计道具,给老人设计看老照片的游戏,通过照片带出回忆,老人一开始手足无措,坚持了一个月,就认知自如了,测试指标也有明显的上升。感到被老人需要,看到照顾的成果,就会很有成就感。”
学生们进行老年人模拟体验和体适能训练
朱诗怡的技能也在自己家里得到施展。大一寒假时,她奶奶摔倒住院,卧床期间,几乎都是她和妹妹一同照料,她帮奶奶翻身避免褥疮,端屎端尿,令父母刮目相看。而她大二时,夺得国家护理比赛一等奖,获得直升本科的资格,更是找到了自身的价值,“刚上学时,有过复读的念头。后来发现,自己的大学生活与其他上本科的高中同学并无不同,甚至目标更为明确,能够保送本科后,上本科的高中同学反倒羡慕起我来”。
就业选择
罗艳群的手指甲很短,深深地缩在指头肚里,她也从不戴耳坠。她是2008年考入长沙民政学院的,目前已经是一家在全国有32家连锁养老院的养老企业的中层,在长沙总部为下属的养老机构做教培和内训,培训养老护理技能,去年她回到学校,从讲台下走到讲台上,兼职为在校生教授“老年人能力评估”的课程,一路走来,从学校养成的护理习惯始终没有变过。
养老专业的学生聚在一起,听老师教授基本医学知识
相比朝气蓬勃的朱诗怡,罗艳群更为稳重,也更朴实。那源于她多年的工作经验,也与小时候的家庭条件相关。她来自农村,家中是三姐妹,高中的成绩本有机会上二本,高考发挥不理想,考到长沙民政学院的护理专业。“复读一年,家庭条件不允许,三本的学费太贵,家里也支付不起,就选择上大专,学个一技之长。”罗艳群说,毕业时她也投过医院的简历,但医院对身高等有更高的限制,最后她成了同学中少数到养老院工作的人,成为最基层的护理员,也成为像朱诗怡这样的后辈在养老院经常能够遇到的同门师姐。
罗艳群说,她每年至少回学校一次,找老师交流业务。而她记得2017年时,有4名学生来她所在的养老院实习,实习期有10个月,前3个月因为不适应,学生会极为痛苦,她经常跟学生交流,做考核。一名女生接受不了一位照料得好好的老人突然离世,心理崩溃,接连几天不想上班,她找到这位师妹,告诉她这是正常现象,她自己工作到第三年时,也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当时老人离世,她是在场层级最高的人,需要带着一名阿姨为遗体做清洁,她当时故作镇定,实际一直到处理完遗体,为老人穿上寿衣,晚上自己躺在床上,手仍抖个不停,师妹能上班已是进步,一番话给了师妹不小的安慰。
课堂上学生们互相练习拔火罐
类似的帮助在养老专业的校友间屡见不鲜。黄岩松记得,创办专业之初,招生时老师们都要像摆摊一样做海报,向新生宣讲养老行业的光明前景,但那时的毕业生多一半去了房地产营销、保险、文秘等岗位,甚至因为人际沟通能力强,做了导游。但从2003年时,老师们开始有意识地送学生到上海、广州等老龄化更突出的大城市工作,收效显著,到2013年时,有三分之一的毕业生在上海工作,多一半学生都在江浙、北京和广州。养老专业的毕业生遍布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养老机构的管理层。校友们在校友群中往来甚密,罗艳群发现,师弟、师妹找她那里的工作,往往先找她内推。
有如此坚实的后盾,像朱诗怡这样的学生未来工作与发展本不用发愁,每年养老专业300余名学生九成以上的就业率,看起来也的确如此。但两年多来的疫情,使学生们的前景开始发生变化。
黄岩松介绍,养老院时不时封闭管理,不仅一些养老院的入住率下降,用人需求随之减少,也影响了学生的实习。尤其今年4月时上海防疫,养老院不开门,许多学生也不愿过去,以致近两年学生更愿意在湖南省内找工作,就业率也从96%下降到93%左右。而在企业中的罗艳群则发现,因为近三年学生与老人直接接触的实践机会少,新人的工作质量有所下降,“虽然从长沙民政学院毕业的学生,之后大多数都会走向管理岗位,却不可能没有一线经历。一些毕业生有点‘玻璃心’,像转移老人时需要卖力气,或是被失智老人言语伤害之类的事,一些人就接受不了”。
而在短期的影响之外,毕业生的就业还有长期的困扰。虽然朱诗怡因在全国技能大赛中获得一等奖,获得直升本科的机会,本科毕业后,可以打破专科生的就业局限,但当她立志从事养老行业,做其中的管理人才,却发现本科并没有自己对口的专业,本科层次相关的学科是公共管理系,她看到教材后,发现涉及面泛泛,极少针对养老行业管理的内容。
“像朱诗怡的情况,历届都有。能够保送本科,说明他们是这个专业最优秀的人才,公共管理是对口专业,选择的学生很多,可也因为公共管理的内容更宽泛,许多学生毕业后就不再从事养老相关的管理工作。”黄岩松对这样的情况既了解,也有诸多无奈。在学校层面,他们已经申请升为本科多年,湖南省也已公示,即将到校考察。而作为老师,他们只能在学生做毕业论文时引导学生继续关注养老领域,或是平时微信中多向学生介绍养老产业的新动向,“因公共管理专业与社区的工作相匹配,也建议最终到社区工作的学生,可以从事社区中与养老相关的工作”。
(本文源自三联数字刊2022年第46期,实习生张仟煜对本文亦有贡献)
排版:树树 / 审核:同同
大家都在看
▼ 点击阅读原文,一键下单本期新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