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考改革,为何没能化解畸形的“择校热”?
*本文为「三联生活周刊」原创内容
最近几年,许多人注意到北京中考改革的一个怪现象:中考分数区分度减小,趋向扁平化、这本是旨在淡化升学竞争、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但从实际效果来看,却导致为提高做题熟练度而“刷题”、“分分必争”的内卷局面。
我们关注北京中考改革,不仅因为它是最近几日,家长们的喜乐忧愁所系,更因为它是中考改革的风向标之一。为此,我们专访了前北京教育考试院副院长、教育部考试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臧铁军。
臧铁军从事教育评价测量领域研究四十余年,著有《教育考试与评价》一书,在北京中高考改革上尤其有研究心得。他如何看待北京中考改革带来的内卷加剧?中考改革的目标之一——高中特色化办学究竟指什么?如何化解社会的“升学率崇拜”、“名校崇拜”?
以下是对臧铁军的专访:
文|商陆
三联生活周刊:现在通称的“中考”,准确名称是“初中学业水平考试”。2016年教育部出台相关文件(《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之处中考成绩是学生毕业和升学的基本依据,相当于把两项功能,都集中在了中考上。厘清毕业和升学的概念,对我们理解北京中考改革有什么意义?
臧铁军:这不是单纯的“概念”辨析,背后是国家对义务教育均衡化发展的深层考虑。
中考作为一种学业水平考试,它的性质和任务,首先是评定学生的学业达到了何种水平。中考作为义务教育的出口,意义不仅在于升学选拔,更在于通过改革,减小试卷区分度,特别是把高端选拔的精准度降下来,弱化中考的高利害性。北京中考近年来的变化就是这样一个例子。
当然,学校是有选拔学生的意愿,但是国家从义务教育的性质出发,要求对学生一视同仁,不分三六九等。《义务教育法》也明确,义务教育阶段,各学校的发展目标是均衡化。当然,这个均衡指的是“优质均衡”,都要水平更高。
如果真能实现优质均衡,学生和家长也不会再把好学校和差学校分得清清楚楚。其实高中的课程、教材都是统一的。两所排名相近的学校,差距真有家长们感觉的那么大么?事实上,一所学校内,教师高低水平的差异,都远大于校间差。
《三联生活周刊》:您讲的是一种理想状态,事实上,北京家长们对孩子中考分数的焦虑还是普遍比较强的。特别是试卷难度降下来、区分度减小后,通过刷题提高熟练度、分分必争的现象,变得更明显了。您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臧铁军:可能还是要从社会大环境的变迁来看,目前畸形的“择校热”,当然和学校的质量有一些关系,但更多是一种社会现象。
中国人有重视教育的传统,但往前倒推半个世纪,那时候虽然也有“重点高中”、“好学校”的概念,择校却并没有成为潮流。近年来,家长为孩子考虑得更多、更长远,升学竞争也更激烈。
但不管家长们怎么看,现在中考的性质和之前的选拔性中考已经完全不同了。作为学业水平考试,中考的主要任务就是在客观评价学生学业水平的基础上,再考虑他的入学选择,择优录取。
如果考试的区分度加大,会把优质校和一般校之间的距离也拉开,高中升学率又会反馈到初中招生上,这是违背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目标的。在我看来,北京的同类高中之间,甚至优质高中和一般高中之间,随着中考考试、招生改革的深化,距离也会变得没那么大。每个学校有自己的办学风格和特色,就像孩子们也有自己的个性发展需求,择校还是要看是否“合适”。
《少年派》剧照
三联生活周刊:但家长们有更现实的考虑,比如努力进入一个优质高中,是为了进一个好大学。您怎么看待这种择校的“功利性”?
臧铁军:举个例子,比如北京某高中在历史教育上有突出特长,学科积淀深厚,汇集了一批喜欢历史的学生,历史探究成为了这个学校的主流文化。对于一个历史爱好者来说,显然选这里比选一所北京“知名高中”更合适,也许最后的成绩没那么出色,但他三年来对历史的兴趣更浓厚,甚至可能由此树立了一生的理想和道路。高中特色文化可以成为一个孩子一生的美好回忆,也应该成为我们的办学理想。
从这个意义上说,高中的特色化办学很重要,目前做得还不到位。尽管有些学校有各种兴趣小组,在科技、体育、文艺比赛中成绩优异,但究其根本,是少数老师带着少数学生、奔着竞赛成绩做的“一件事儿”,算不上学校的特色。
不过,现在学校往往拿这个少部分人做的事儿当成自己的特色。学校对高中特色化办学的理解也不够充分。其实学生在高中阶段是了解社会、选择未来职业的关键时期。学校目前的生涯规划教育、职业教育多是漫谈式的,缺乏针对性,因为学校本身也缺乏特色和针对性。
学校缺了特色就只剩下比分数、比考进985、211的人数,导致很多成绩不错的学生,到报志愿的时候一头雾水,“什么都行,听我爸我妈的。”如果每个人都能走到他喜欢的岗位上,他的社会贡献就最大,个人生活幸福指数就最高。一个喜欢中文的孩子不一定要读北大中文系的,我们整个社会对中文人才的需求也不是只对北大中文系有需求。
另一方面,学生时期的“学霸”也不一定就适合从事科研。有的学生本人很刻苦,一路都是学霸,最后读到博士从事科研工作,但他知道自己的创造欲没那么强,创新思维不足以支撑他的工作。看上去他的工作很光鲜,人不笨也能维持下来,但总是压力很大,一辈子是苦下来的。
《小舍得》剧照
三联生活周刊:谈谈另一件让北京家长们压力很大、也让孩子们竞争提前的事儿:普职分流?
臧铁军:首先北京的普高率是很高的,但从家长的角度,似乎没有一个人希望自己孩子走职业教育的道路。事实上,即使我们把所有中学变成普高,有些学生也是学不下来的。与其让他听天书一样混三年,不如让他进入自己的喜欢的职业教育中。
我常听初中老师提到自己的某些学生,品质、组织能力、表达能力都很好,就是学习不好。这样的孩子将来做个导游,不仅能成为一个好导游,还可能成为那个领域的领导者。非要进入普高,越学越灰心丧气,等到十八岁该走入社会了,觉得自己一事无成。我们培养出这样一批孩子干嘛?
现在的问题是职业教育的地位太低了,中考后进入一个技工学校,不仅大家看不上,而且这些学校本身办得也不怎么好。我国职业教育和欧洲职业教育的品质差得比较多,还有职业教育老师的职业培养能力,也达不到要求。另外职业教育向上的出口有限,一部分人可以进入到高职,再向上走就不容易了。
现在的社会宣传和社会教育也不够,很多家长一想反正高中有三年,没准三年哪一天我孩子开窍了,突然就走到前面去了。多少家长抱着这种幻想,孩子高一混过去了,到了高二家长一看不行了,再也读不下去了才转到职校,你说孩子会受到多大打击?
中考分流的客观性在于,初中的课程标准和高中的课程标准具有衔接性,基于初中课程标准的中考能够判断出这个孩子是不是适合上普通高中,而不是从家长的理想出发的。
《左耳》剧照
三联生活周刊:北京中考招生方式趋于多元化,意义在什么方面呢?
臧铁军:总体上我主张中考招生要多元化,通过更多的招生方式,满足不同人的需求。目的在于把中考的剧烈竞争通过多元化化解掉,或者说逐渐弱化。但要实实在在、公开透明,让家长切实意识到对孩子未来的发展更好。
以“校额到校”为例,通过给一般初中一定的优质高中入学名额,一般初中的优秀孩子即便分数没考那么高,也有进优质高中的机会。这是一种带有“补偿性质”的义务教育均衡化,但更根本的均衡化还在于学校的管理、教育教学水平、师资培训、教育改革方面的提升,目前来看任重道远。
三联生活周刊:让我们回到中考试卷本身,一份合格乃至优秀的试卷应当具备哪些标准呢?
臧铁军:能够按照课程标准、把学生的学业水平客观、正确地评价下来的试卷,就是合格试卷。优秀的学生、正常学习的学生、不合格的学生,都能从中评价出来。
北京某些区县还真有一些不合格的学生,至于这个不合格未来怎么处理,政策上可以再考虑,但是必须把它评价出来。涉及到什么样的原因,必须补上,不要让一个学生掉队。不能像现在某些区域放水式的评分那样,所有学生都是高分,就失去了学业水平评价的意义。
《小欢喜》剧照
三联生活周刊:也就是说,里面还涉及到评分、以及评比学校的问题。您怎么看待当下流行的“名校崇拜”、“升学率崇拜”呢?
臧铁军:我一直不主张用高考成绩来评价高中。虽然这么多年的高考题目没有一个超标题、跑纲题,但它是把课标里面的难题拿来组成这张试卷,无形中把课程标准对学生评价的总体标准提高了。作为一个选拔考试,用它来评价学校能不能教出合格的学生,教出多少合格的学生,能不能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是不公平的。
排版:瓶子 / 审核:小风
大家都在看
▼ 点击阅读原文,一键下单本期新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