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印度想改名“巴拉特”,是哪里来的执念?

齐然 三联生活周刊 2023-09-10
*本文为「三联生活周刊」原创内容

文|齐然

9月5日,一则新闻席卷了即将举办2023年G20领导人峰会的印度。各大报刊头版纷纷在显眼位置报道称,印度总统发放的G20宴会的英文请帖上不再是“印度总统”(President of India),而是“Bharat总统”(President of Bharat)。

次日,人们又发现,印度总理莫迪的官方网站上刊出的新外交行程中,也把头衔中的“India”换成了“Bharat”。与此同时,媒体还称,印度国会可能在9月18日的特别会议上把国名改成“Bharat”。

印度总理莫迪在雅加达出席东盟-印度峰会 图源:视觉中国
“Bharat”是怎么一回事呢?

实际上,“Bharat”也是印度的官方国名,只是和“India”同时使用。英文版本常用“India”,而印地文版本常用“Bharat”。

英文版印度宪法第一条即写明:“India,也即是Bharat”。印地文版本则写的是:“Bharat,也即是India”。也就是说,印度政府其实都不需要重新立法,只需要规定在英文文件中优先使用“Bharat”,即可实现“更改国名”的效果。

“Bharat”这个词,是印度的古称之一。在上古的文献中,今天的兴都库什山到恒河平原之间的土地有多个名字,比如梵文文献中的“Aryawarta(“雅利安瓦尔塔”),或公元前数世纪古波斯语中源于印度河的称呼“印度斯坦”(Hindustan)。

《芭萨提的颜色》剧照
“Bharat”这个词在梵语中的发音类似于“帕勒得”,还可翻译为“婆罗多”。究其词源的话,在成书于公元前16-11世纪的《梨俱吠陀》(用梵语传唱的颂诗集)中,“Bharat”是一个定居于今天印巴边境旁遮普一带的部落的名称。后来它的意义逐渐扩展,还带上了不少宗教意味:在公元前数世纪成型的《往世书》中。“Bharat”被用以描述一块为海洋和山脉所包围的大地,这片土地被雅利安人征服,成为“Bharatvarsha”——婆罗多之地,其上的人们按照上古印度教(婆罗门教)的社会法则生活。

法国学者Catherine Clémentin-Ojha写过一篇分析“Bharat”名称源流的论文。她的说法是,在后来的婆罗门哲学中,“Bharat”这个词被赋予了宇宙论意味,包含了当时统治阶层已知的世界范围。要我说,用个不一定准确的比照的话,可能更类似于古代中国人讲的“天下”。她还指出,“婆罗多”这个名词更多是寺庙和婆罗门种姓在用,而非民间习惯的地理范畴。

至于“India”这个英文词,确实和英帝国的扩张有所联系,尽管其词源其实也能通过古希腊语追溯到印度河地区的称呼“Sindh”或“Hind”。在英国统治之前,深受波斯文化影响的莫卧儿帝国对其统治下的南亚地区的称呼是“印度斯坦”(Hindustan)。而英帝国从18世纪开始在南亚控制的土地越来越多,远远超出了原先莫卧儿帝国的范围,在这一背景下,对这片更大范围的土地的称呼也从“印度斯坦”逐渐变为了“India”。

《芭菲的奇妙命运》剧照
印度独立立宪时,人们就到底应该采取什么国名有过激烈的争论。当时的人们可以选择“India”,也可以选择“印度斯坦”,还可以选择婆罗门中一直流传着的“Bharat”。有人认为英国留下的“India”是应该抹去的殖民历史,也有人认为“印度斯坦”代表了非印度本土的波斯化倾向。最终讨论的结果如开头所说:印度建国一代的精英们选择在英语中用“India”为主,而印地语中用“Bharat”为主。“India”更令人联想到继承自英帝国的世俗主义多元国家,“Bharat”则偏向印度教高种姓的文化身份和历史叙事,同时使用这两个词映照出印度那代精英希望两者兼顾的暧昧心态。

那么,什么要如今降低大家已经习惯的“India”的使用频率,而使用人们不熟悉的“Bharat呢?这就涉及到莫迪政府背后的文化目标了。

莫迪和他所属的印度人民党自2014年大选胜出连任至今最显眼的成就,自然可以说是充分利用地缘政治赋予的机会大建基础设施,吸引国际投资,塑造新兴强国地位。就像这次的G20峰会,莫迪试图把自己标榜成南方国家中的重要领导力量。但外界往往忽略或者低估的是,莫迪政府和印人党同样借助内外时机的有利条件推行他们自建党以来一直信奉的目标——用印度教民族主义彻底改造印度社会。

《超级30》剧照
印度教民族主义思潮兴起于19世纪的殖民时代。其开创者们认为:上接到远古的《吠陀》和大史诗时代印度教文明,在中世纪和近代先后遭遇了波斯人、突厥人、蒙古人、穆斯林、英国人的入侵殖民,被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外来文化”反复影响,从而陷入亡国亡教危机。从而,他们眼中的世纪任务,就是恢复印度教文明的连续性、纯洁性,以及印度教的统治地位,让印度教徒之外的印度人降为次等公民。

对他们其中很多人来说,把国名改回“Bharat”,也是再次恢复印度教正统的重要一环:因为在他们眼中,“India”和“印度斯坦”要么带着昂格鲁-萨克逊人的痕迹,要么反映着印度历史上的民族、文化和宗教融合,他们理想中的国名应该要来自梵语和史诗神话,并且完全属于印度教。

是不是听起来有些偏执?成熟的政治家会沉迷于这套一百年前的意识形态吗?莫迪刚上任时,许多人也不相信“印度教民族主义”会认真被贯彻下去,毕竟在之前三十年里,为了选票,印度人民党已经做了很多迎合世俗主义和多元主义的妥协。世纪初印人党的瓦杰帕伊政府还推荐了穆斯林出身的阿卜杜尔·卡拉姆当选国家元首。

《如获至宝》剧照
但莫迪的“政绩”不会说谎。他不仅坚持印度教的修行和禁欲,还和他的内阁在以世人惊讶的速度推行之前数十年印度教民族主义者想做却没能付诸实施的种种社会改造工程。在他任内,印度政府颁布了屠牛禁令;废除了穆斯林民法;无视联合国已有的决议强行取消了宪法中370条保障的印控克什米尔自治地位;宣布将上世纪冲突不断的巴布里清真寺原址交给印度教徒修建罗摩庙;甚至还在最近数年大幅删除教科书中涉及莫卧儿帝国、元素周期表和进化论的部分。

不仅如此,莫迪政府也非常重视把各种公开的文化符号都重新“变回印度教”。举例来说,他们不断把各种莫卧儿时代留下的印度地名改成古代的梵语名称——如北方名城阿拉哈巴德就被改为“普拉亚格拉吉”(Prayagraj);另一方面,政府新修了很多反映印度教民族主义精神的建筑,比如182米高的印度右翼政治家帕特尔(Vallabhbhai Patel)雕像。最新落成的新德里国会大厦和周边建筑群也是其中代表:认真看它们的设计细节,我们会发现其中印度教元素无处不在:大厅中间摆了一组融入了星象学的艺术装置——占星术是印度教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边的墙上放置了一幅包括巴基斯坦、尼泊尔和孟加拉国在内的“大印度”地图——印度教民族主义者认为这些地方都是“印度教徒”世居的土地。

《无法避免的战争》剧照
莫迪政府透露出“改国名”的信息后,反对党纷纷表示这又是印度教民族主义议程在玩弄符号,毫无意义。西孟加拉邦的首席部长班纳吉(Mamata Banerjee)就质疑说:“我们说英语就说India,说印地语就说Bharat,所以到底有什么不一样了?”

但借着G20峰会各国首脑云集的时刻,抛出“为国家正名”的议程似乎正是时候,呼应了莫迪想让印度和世界大国平起平坐的雄心壮志。“Bharat”如今被赋予了印度教文明连续性的意义,成为了莫迪在文化上彻底改造印度的野心的一片新战场。

G20峰会在即 新德里街头随处可见印度总理莫迪广告牌 图源:视觉中国

然而,作为实际上的英帝国继承者之一,今天的印度共和国统治着许多远远不在历史上印度教王朝范围内的区域和民族——比如和缅甸连为一片的印度东北地区并不认为“Bharat”和自己有太大关联,又比如常常把印度称为“北国(Vada Nadu)的南印度泰米尔人也会觉得“Bharat”是个北印度概念。在这种情况下,“India”虽然是殖民遗产,但反而倒是印度国内各民族群体、各宗教都最能接受的国名之一。立刻改变它,反而会显得“印度”作为一个国家的内涵变小了。
我们不妨看看:接下来印度执政党会不会强行推广“Bharat”取代“India”?甚至会不会重新修改宪法?如果是那样,就足以说明印度教民族主义的议程已经更偏向以婆罗门传统和文化自尊为中心了。那将是一条更狭窄和偏执的道路。






排版:孙孙Boy / 审核:杨逸

本文为原创内容,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转载请联系后台。
招聘【新媒体运营】啦!
岗位要求:2—3年或以上微信公众号内容运营、小红书内容运营经验,有强烈的想搞点事的愿望,执行能力强。(其他岗位详情请戳链接)👉 我们等你来!

大家都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