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又双叒叕被 SCI 撤稿?但我没写过这篇论文啊!

JLX 丁香园 2019-03-31


之前的 哈佛大牛被疯狂撤稿 31 篇,心肌干细胞领域要凉?大家纷纷踊跃吃瓜。


而这次的论文作者,在被 SCI 通知撤稿前,都不知道自己「写过」这片论文。




・・・


一不留神就发了 SCI ?


在做完实验、写好文章后,许多人会习惯性将实验相关人员添加为作者。


发财的小手点一点,SCI 署名作者就先安排上了。



但有的人却连招呼都不打一声,在其他作者即不知情、也没有正式同意的情况下,直接给杂志投稿。


更狗血的是,文章还接二连三地完成了 SCI 杂志的投稿、一审、大修补试验、二审、小改、接收、发表等一系列流程……


于是,对方就这样悄无声息地「被作者」和「被发表」了。



也许投稿人是出于好心和图方便,但可不是所有人都愿意领这份「情」。



・・・


被署名作者:二脸懵比


真的有人会发了论文还不开心吗?


真的,2018 年 8 月 31 日,PLOS ONE 杂志上就出现了一篇类似情况的文章。



文章发表后,第二作者 Cesar Boggiano 和第三作者 Ross Lindsay 很快就要求杂志将他们的名字从作者栏中移除。


二人表示,他们从未同意被列为该文章的共同作者,这篇文章在他们不知情的情况下,就被投稿和发表出版了。


那么问题来了。


投稿时,杂志都会要求填写文章所有作者的邮箱,以便后续通知。


△ 需要填写作者姓名、联系邮箱、所在单位


为什么第二、三作者会对此表示二脸懵逼、毫不知情?


原来,第一作者兼通讯作者 Alexandre Calazans 在投稿时,只有他自己的邮箱填的是有效地址。


至于第二、三作者,都被第一作者填了过期、无效的邮箱地址。所以他们从始至终就没收到过来自杂志的任何通知。


那么,在无效邮箱的骚操作下,他们是怎么发现自己「被署名」的?


我们可以看到,第一兼通讯作者的单位有两个,分别在美国和巴西,而第二、三作者的单位,和第一作者的美国单位相同。



一个可能的推测是:第一作者是在美国进修的巴西学者,出于某些原因偷偷把文章提前发了,还给自己挂了通讯作者。


结果被美国这边的实验室给发现了。


凉凉,但更凉的还在后头。



・・・


涉嫌造假,杂志撤稿


在收到第二、三作者的邮件后,PLOS ONE 杂志重新审视了这篇文章,却意外发现了一些曾经被忽视的问题。


比如:文章中实验的方法学部分不够充分,未满足杂志要求;没有提供完整的原始数据;论文中 Figure 2 的 Western blot 图存在质疑。


△ 图中左右两个小条带,有没有觉得很像?

会不会是同一条带粗糙处理得到的?


面对杂志提出的质疑,第一作者对方法学部分做出了更详细的解释。


但对于其他的问题,他表示:部分图表的原始数据找不到了。


找……不……到……了……


△ 这么一大堆柱状图的原始数据

说找不到就找不到了


PLOS ONE 杂志社编辑与编委会成员讨论之后,认为研究得出的结论是不可靠的,最终做出 撤稿决定


对此,不知情的第二、三作者均表示同意,反而是第一作者至今没有给出回应。


这也算是风水轮流转了。



・・・


我不干活,我就蹭蹭


其实,相比于以上私自添加作者的骚操作,一些打着合作之名,实则不劳而获蹭文章的举动更为普遍。


虽然约定俗成的规则是:按照对文论贡献大小来进行作者署名,但这其实很大程度依赖于作者间的协商和自律。


这也就给了某些人可乘之机。


有些「资深学者」在很多情况下,明明没有对实验做出丝毫贡献,却仍坚持在下属的每篇论文上署名。


或是两个实验室在合作时,部分资历高的 PI(项目负责人)会利用特权,让自己成为第一作者,但是实际上大多数工作是由资历浅的 PI 来完成的。


在人情大于天的中国,蹭文章之举更是显得司空见惯。


明明是自己辛辛苦苦完成的课题研究,却硬是要被导师或领导硬塞进几人,来瓜分第一作者的署名权,倒有几分为他人做嫁衣的感觉。


由于导师在学术体系中占据着绝对的强势地位,很多学生迫于毕业压力、推荐信等要求下,即使心有不甘,也只能选择沉默接受。



只能说,比起这篇被 PLOS ONE 杂志撤稿的内部翻车操作,众多被压迫的实验室「免费劳动力」,也还蛮羡慕文中被署名的第二、三作者,还能有正面刚的机会。责任编辑:刘昱)




本文作者 JLX,发表于公众号:解螺旋(微信号:HelixLife),授权丁香园修改发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