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广州“河南村”:万名的哥辛苦打拼,买房买车

2016-11-02 广东青年之声


棠下村是广州天河区东部一个巨大的城中村,在这个小村庄,生活着上万名河南籍出租车司机,他们是这里成片居民楼的主要租户。这是他们打拼的故事。


这里聚集了成千上万做着“广州梦”的人,有的人甚至是改革开放的第一代南下拓荒者,而一代又一代寻梦人的叠加,成为这座都市村庄的人群构成主体。



1



棠下村街巷繁密,人流熙攘,“握手楼”举目皆是。



毛泽东主席1958年曾视察过棠下村,如今的棠下村已今非昔比。



每天下午四、五点,在棠下村外的科韵路和棠德南路都停满等待换班的出租车。



准备接晚班的闫付昌和交班的司机们打着招呼。



闫付昌来广州打拼已经十多年。8月15日,坐了近20个小时火车的闫付昌回到了河南省扶沟县的老家,他每年总有几次往返于广州与老家之间,这一次,是因为送就要升入大学的女儿到郑州读书,还要处理几件在郑州的事情,找人询问能否在郑州办到购车的牌照。在广州工作了多年之后,他开始为返乡工作和生活做着打算。



凌晨四、五点是交班时间,棠德南路上交班的出租车整齐停放,同时也催生出附近的洗车、维修等行当。



凌晨时分,棠下村的餐馆灯火通明,坐满下晚班的人。



闫付昌和好友杨建伟在交班后都要聚在一起喝上一碗家乡味道的胡辣汤。



闫付昌暂时和老乡合租,原来租住的单间房借给了刚来广州的好朋友一家。他说需要多挣些钱供养女儿读大学,他把以后的希望寄托给了儿女。“开了这么多年车,腿可能有点毛病了。”他开车的过程中,时不时地会敲打几下右腿,有时就是下意识地。他觉得也只能再坚持开几年车了,以后需要寻找新的出路。



闫付昌的大哥闫房已经59岁了,2004年来到棠下村,开过出租车也开过专车。闫房每天中午要收车回家吃饭,老伴在家料理家务。



闫房出车时特意换上干净的白衬衣。



闫房已经在广州买了房,买了车,有了一些积蓄,这与老家同村的同龄人比起来,他觉得已经很满足。“虽然劳累辛苦,每天要开十多个小时的车,但现在也算是吃喝不愁了,后面的生活也有着落了。”靠着勤勉、老实肯干,他和众多同乡一样,用劳动得到了回报。



闫房晚上收车回来,总要到隔壁小区的花园去健身锻炼。他虽然年纪有点大了,但身体很好,能够跃上单杠,迅速翻上几圈而一点都不累。



闫付昌的二哥闫付启是最早来广州开出租车的,现在已经转行,经营着4家超市。闫付启1998年从河南省扶沟县古城镇的老家来到广州棠下村时,当时这里只有8辆出租车是河南人开的,广州出租车市场上,还是湖南攸县人的天下。


闫付启就开上了8辆中的一辆,那时的出租车生意非常好做,每月可以做到一万多元的纯收入,对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河南乡亲来说,广州的出租车市场上“遍地都是金子”。



于是,老乡带老乡,兄弟带兄弟,闫付启带来了哥哥闫房和弟弟闫付昌,扶沟县的带来了本县本乡本村的乡亲,西华县也一样。


很快,几年过去,湖南攸县人转向深圳的市场,取而代之的是河南周口扶沟和西华两县人,棠下村,也逐渐演变成了人们口中的“河南村”,胡辣汤、烩面等河南风味的小吃美食开遍了这座岭南村庄,走在其间,顿觉恍惚。



在棠下的街巷随时都会遇见河南老乡。这是一个典型的栖居在城市谋生的农村兄弟的组合。


近20年来,从河南乡村走出的闫家三兄弟,依靠自己的辛勤劳动,完成了从农村人向城市人的转变,大哥闫房和二哥闫付启都在广州买了房子,一家人安稳地在广州生活,闫付昌也在家乡省城郑州购买了房产。



2



47岁的李国群来到棠下村的日子,他清楚地记得是2000年的5月6日,以前,他在浙江、福建等地开过货运、工程车,而来到广州后的第三天,他就开上了出租车,这一开便是15年。



李国群的儿子3岁时就被父母带到棠下,现在已经在广州工作。



弟弟李国征比李国群小5岁,比李国群来广州晚了一年。刚来广州时,哥哥每天晚上带弟弟熟悉路线,在哥哥的带领下,弟弟也开起了出租车,直至近年网约车的兴起,兄弟二人转行开起了专车,依然靠着同一门手艺继续在这个城市的生活。



随着11月1日起全国各主要城市《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实施细则》或其(征求意见稿)的陆续出台,北京、上海、天津等城市要求从事网约车经营需拥有本地车牌和本地户籍。


而在广东,广州、深圳等城市对网约车则采取了限车籍不限驾驶员户籍的管理模式,在保证乘客安全的情况下,也尽量为异地务工人员营造相对宽松的生存环境,这或许也是他们选择来到这里,并扎根于此的原因之一。



李国群兄弟俩经常和同乡聚会叙旧。像李家兄弟一样,哥哥带弟弟、父亲带儿子、亲戚带朋友的形式,一批批从远方故乡来到广州打拼的人,汇聚在一起,开始着新的生活。


一开始,出租车是他们栖息的树枝,慢慢地,他们有的转入其他行业,获得更好的谋生机会。



3



牛福生(右)兄弟俩坚守在传统出租车的行业,哥俩轮换班,每天下午5点交接班。



棠下村外的科韵路旁,同乡的专车司机和出租车司机边擦车边聊天。



牛福生2003年到广州单身打拼,一家人利用孩子们的暑假从河南老家来棠下团聚。



暑假时,街头巷尾玩耍的孩子们成了棠下村暑期的一道特别的景象。



而对于已经定居在这里的异地务工人员的下一代来说,一个叫“青年地带”的地方并不陌生,这个由当地团委和青年社会组织专门开办的社工服务站,为这些“新广州人”带来了丰富有趣的课外生活。





周末,天河棠下社区的路上,一个个小孩子穿过马路,或独自走来,或随父母而来,蹦蹦跳跳走进“青年地带”的大门。在这里,孩子们笨拙而认真地跳起了拉丁舞、朗诵着生涩的英语单词……




“我喜欢这里的哥哥姐姐,这里可以学东西,还能和许多小朋友一起玩,以后我也想和他们一样在广州上大学。”一个小孩子羞涩地说。



傍晚时分,很多下早班的异乡人和家人到附近小区的广场上散步和运动。




除了的哥,这个村子里还聚集着众多刚毕业的大学生。相对低廉的房租、平价但分量足够的餐馆、一出牌坊就到BRT站的便利交通,对于他们来说,无疑是梦想最好的起点。



入夜后,满大街通宵达旦的大排档和餐馆并没有让忙碌了一天的人们冷淡下来。从一路之隔的天河软件园下班的IT程序猿们纷纷回到这里,饥肠辘辘地在各种小吃摊上寻找着味蕾的满足,暖黄的灯光折射出热腾腾的生活气息。这一刻,的哥、程序猿、广漂大学生的身份,都只是棠下村的广州人。有人笑说,没有什么比广州的“胃”更具有包容性。



深夜,稠密的棠下村透出点点灯火,前方是近在咫尺的天河CBD,和远处环抱着这座城市的,静静的白云山脉。




在广州、以及整个广东

还有着许许多多的“棠下村”

和五湖四海的远方来客

这里每天不断有人离开

每天不断有人进来

他们在这儿寻找着生活更多的可能性

对一座城市从陌生到贴近

最终落地生根

成为这个南方之地温度和活力的一部分



来源:腾讯新闻、中国人的一天、大家

编辑:冲

推荐悦读

辛亥105年,跨越海峡两岸的回响

这个广东人生意失败还坐过牢,却力压刘德华.......

月儿高挂,所有的出发,都是为了回家

“九一八”85周年,穿越时空的警报

郎平和中国女排:不放弃就有奇迹!

唐山大地震40年:坐着活下来

哪一个瞬间让你突然觉得,他老了...

孩子,人生没有意义?就像几口吃完的甜甜圈

姑娘,,没有男人比我更爱你

爸爸,一个人越有钱越了不起是吗?爸爸说...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