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7月1日0点0分,香港大雨,转晴...
很少有像1997年7月1日0点那样震撼人心,尤其对亲历者而言。
公元1997年6月30日23时59分15秒,米字旗在英国国歌声中徐徐降落,护旗手将旗帜摘下,叠起,像历史书合上最后一页;23时59分58秒,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的指挥抬起双臂,挥动指挥棒,在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中,五星红旗冉冉升起。
那一夜,香港大雨。一场酝酿了156年5个月零4天的大雨,在7月1日,转晴...
香港,回归。
7月1日,连续多日阴雨的香港,转晴...
最后一个英属香港人1997年6月30日23时56分在联合医院出世。4分钟后,一个写进人类历史的时刻到来:没有战争杀戮、没有流血革命,香港政权的交接在降旗和升旗间和平地完成了。
“用握手进行防务交接,比刺刀见红来得更震撼。”一位参加过战争的军人说。
1997年6月30日23时58分53秒,中方中校军官谭善爱对英方卫队长说:
“我代表中国人民解放军驻香港部队接管军营。你们可以下岗,我们上岗。祝你们一路平安。” 谭善爱洪亮的声音,犹如铿锵誓言和庄严承诺,响彻香港上空。
重温当年现场视频,瞬时间感慨千万,热泪盈眶: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c0517n4u54n&width=500&height=375&auto=0
当年6月30晚,解放军先头部队经落马洲抵港,在原地等候着黎明时分接收军事用地。
而2017年的6月30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已是在香港检阅驻港部队。
1997年7月1日0时0分0秒,在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冉冉升起。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h14198xy0ca&width=500&height=375&auto=0
那一刻到来时,数以万计的街头的士、游艇汽笛在零点一齐鸣响10秒钟;兰桂坊一家取名“1997”的酒吧门前时钟下,人群挤成石榴籽,此前这里是圣诞节倒计时的主场...
▲当晚,一个名为“一国两制的回归”化妆派对上,狂欢者将身上的英国服饰换成中式服装。
▲许多人彻夜不眠,守在电视机前等待0点的交接仪式。一名网友回忆起,那晚他的祖母,那位经历了中国将近一个世纪的沧桑改变的90多岁老人,在电视机前激动不已,泪流满面...而在北京,数千人挤满了天安门广场,观看大屏幕上的交接仪式直播,欢庆高歌。
▲在广州,约三万市民在天河体育中心集会,国旗升起时,所有人的脸上都能看到同一种表情,激动,和希望。
那晚,在港督府前执勤的警员迅速从衣兜里取出新警徽,用了5秒,将制帽上缀有英国女王皇冠的旧警徽换下,新警徽上标有紫荆花图案和中文“香港警察”。
▲7月1日0时,在外面执勤的香港警察立即在街上换上了新徽章。
那晚在会展中心新翼当值的2000多名警察,都完成了这个动作。在入口执勤的阮鸿翔,40多岁,摘下帽子,用手指着被汗水浸湿的头发,一字一顿地对内地记者说,“我的头发与你的一样,都是黑头发。”
▲一名香港警察手举着一瓶香槟,庆祝香港回归。
那一夜,大雨洗刷了中华民族的百年耻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后,英国查尔斯王子携刚刚去职的末代港督彭定康,披着夜幕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皇家游轮,驶离香港,消失在茫茫大海中。起锚处,正是156年前第一任港督璞鼎查的登陆点。
▲英军告别仪式上,英国皇家海军乐队在倾盆大雨中演奏单簧管。
▲彭定康登船挥别香港,其女儿落泪。
在四川的邓小平旧居里,雕塑前贴了喜字。人们将房间重新打扫了一遍,门窗全部打开,打开所有电灯,两台彩色电视机同时播放着交接仪式的现场实况。一位四川老人伸着手指朝电视机走去,“小平,你再多活四五个月,不就能看到这一天了吗。”年过九旬、住在香港新界的蔡松英在同一时刻发出同样的感慨,“就差那么一点儿时间,他竟不能来。”
▲1992年1月19日,邓小平南巡,站在深圳河大桥桥头眺望对岸的香港。8年前,他以高超的政治手腕和坚如磐石的意志促成香港于1997年7月1日回归。“我一定要活到那一天,就算坐着轮椅,也要到香港走走”,可惜老人家终生未能如愿。
▲1997年6月30日,香港即将回归祖国之际,新疆个体户张明在天安门广场告慰小平同志。
7月1日清晨,已经连续多日阴雨的香港被一缕干净透亮的阳光唤醒。对于600万香港人而言,上班族步履急促,黄大仙庙香烟缭绕,赛马场依然人声鼎沸,那普通而又不普通的一天,一切,才刚刚开始…
香港,从何处来...
公元1842年8月29日,烈日炎炎。一队清朝官员登上停泊在南京江面的英国军舰“康华丽号”,在荷枪实弹的英国士兵环视下,在自己的土地上,签署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份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条约规定中国的香港岛“永久”割让给英国。
此间的156年5个月零4天,香港在殖民时期的时间大潮里,风雨漂泊、几经动荡...
▲1842年签署的《南京条约》明确将香港岛“永久”割让给英国。此后,1860年的《北京条约》将九龙半岛割让;1898年,英国租借新界,租期九十九年,到1997年期满为止。图为1841年1月,英军进犯大角、沙角炮台。
香港在清朝时隶属于广东新安县,居民多以种地为生。后来,随着太平天国战争,陆续有富商和难民进入香港。香港从来都是华人为主的城市,但大多数华人地位不高,很多以服侍欧籍人为生。
在二战以前,香港欧籍人和华人几乎是老死不相往来的。政府执行种族隔离政策,最明显的例子是太平山。香港岛上的这个山区,除了为欧籍人当佣人、厨子、家仆和司机的华人外,其他华人一律不准居住。这样的法例直到1946年才撤销。
▲殖民地早期香港太平山的建筑。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香港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大量支持革命党人的组织,本地华商也出资支持革命。辛亥革命时期,每天都有大量难民从中国涌入。
▲辛亥革命期间的香港街头。
1920年代,中国的民族主义革命带来了一个罢工和抵制运动盛行的年代,香港也先后发生了海员大罢工和省港大罢工。但对比大陆,香港仍然是稳定的,这也让本地华人对香港产生了越来越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省港大罢工情景。
1941年,香港遭日本侵略沦陷,开始了三年零八个月的日占时期。二战后,蒋介石政府本打算收复香港,有些英国官员也认为应在此时交还,但是,蒋介石没有完全取得罗斯福的支持,最后丘吉尔誓死不交还香港。战后,港府依赖华人重建香港。
▲同盟国在香港中环和平纪念碑前举行胜利纪念仪式,中国国民政府派军队参加。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10月17日,解放军在推至中港边境就停止了。后来,香港成为被西方封锁的中国与世界联系的窗口,向大陆提供外汇的中心。
▲1949年,中港边界的双方保卫人员。
而当时香港的生存也依赖于内地的善意。1963年底,周恩来批示兴建东深供水工程,缓解香港用水困难。
▲1953年12月,香港九龙深水木屋区发生大火后,中国人民救济总会、广州分会积极筹款、筹粮,发放给香港同胞。
▲1950年代的香港小学生。
1970年代至1980年代香港经济极速发展,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但香港未来的政治地位却是未知数。1982年9月,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华,就香港前途问题与邓小平进行会谈。邓小平明确提出香港的“主权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中国将在1997年收回香港一锤定音。
1990年4月,全国人大通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决定。《联合声明》和《基本法》保证香港法律和司法制度不变,但全国人大常委会拥有《基本法》的最终解释权。《基本法》明确了在香港实行“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原则。
▲大会上,人大代表注视表决结果。
20年风雨共进,我们是一家人...
1984年,在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一位戴眼镜、着西装的香港年轻人,一曲《我的中国心》,让亿万国人在热泪盈眶的同时,记住了一个名字:张明敏。亿万国人的热泪,映照着同一颗祖国对香港盼归的心。
1997-2007,二十年里,内地与香港携手共进,共迎风风雨雨。
但近年来,由于英国殖民地政府撤离时,刻意留下的政治争议,香港政治争吵不断,一小撮“港独”分子借机冒了出来,反内地客事件也时有发生,加之媒体的放大,两地同胞的情感纽带似乎出现了裂痕。
▲2016年10月12日,在香港立法会新一届议员的宣誓入职仪式上,两名来自香港“青年新政”组织的议员梁颂恒、游蕙祯,在宣誓仪式上当众展示写有“香港不是中国”的蓝色旗帜,并在宣誓时更改誓词内容,称效忠“香港民族”,并将英文誓词中的“China”故意读为具有辱华意味的“支那”。并用fxxking 等侮辱性词汇放在"China"之前。激起民众的谴责。
▲2014年,香港各界群众的“保普选、反占中”大游行。约有十多万人走上街头,齐声高歌那首被港人视为香港精神的象征的《狮子山下》,一瞬间,激起港人挣扎苦斗、逆境求强的共同情感,让人动容。
有人担心,港人的“中国认同”是否已不像当年那样地强烈,一些媒体甚至刻意炒作和渲染民粹与对立......
但是,更应要看到的是,所有中国人共同民族的记忆、文化的相通,血脉的延传,无论隔着多少的时空,都不会被轻易消磨掉。或许我们会对一些问题有不同的看法,但我们的根在一起,我们是一家人,我们始终血浓于水。
我们不会忘记,1998年的那场大水灾,香港市民是如何一块一块地捐款,两地同心一起帮内地灾区同胞渡过难关。那场水灾,香港一共捐了6.8亿。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6月1日,香港演艺界众星云集,在西九龙中天地举行赈灾大汇演“演艺界512关爱行动”。历时将近8小时、到场艺人超过500位。
2016年10月,在港大校园的一场讲座上,主讲人龙应台问台下观众,你人生最早的启蒙歌曲是什么?然后,一曲《我的祖国》在现场被齐声唱响......
而回归的20年里,每当香港特区遭遇重大困难,中央政府总是在第一时间伸出援助之手,祖国人民总是在第一时间挺起坚强后盾。
香港回归不久,金融风暴席卷亚洲。1998年8月,国际金融大鳄联手狙击港币,港股一泻千里,金融市场大幅波动。而当时的内地,也正遭遇外贸出口大幅下降、内需不振、失业增多的情况,但中央政府多次重申“坚持人民币不贬值”,并作出“不惜一切代价维护香港的繁荣稳定”的承诺。危急时刻特区政府果断投入上千亿港元,打响惊心动魄的“金融保卫战”,国际炒家铩羽而归。
▲金融危机时期被牵连的香港市民,神情恐慌。
2003年非典疫情大肆爆发,时任香港特区首任行政长官董建华说:“每天看着死亡数字报上来,非常难过。”在这紧急时刻,中央问他,香港需要什么帮助,他说:“街上的口罩都不够,什么都用完了,糟糕得不得了,着急得不得了。”很快,中央政府倾尽全力,克服各种困难,向香港无偿提供药品和防护用具。短短几天,清单上的所有货物集中在深圳移交给特区政府。
▲非典时期,香港共有1755人感染非典,死亡298人。内地除了支援香港医护用品,卫生部还专门从没有发生非典的地区抽调了200名护士,集中训练,驰援香港,广东也派出得力医生赴港。图为香港最后一名非典病人出院。
此后,更多的好消息接踵而至——内地居民赴港“个人游”、支持内地企业到港上市、批准香港银行在港办理人民币业务、推出“沪港通”“深港通”“债券通”等金融市场互联互通机制...…
2017年3月,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纳入政府工作报告,港珠澳大桥即将在今年年底通车,“一带一路”建设、亚投行等国家重大发展规划也为香港预留了席位,“国家所需,香港所长”,香港与内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前景不可限量。
二十年,越来越多的香港学生到内地求学、创业。而内地的人才,也不断走进香港的企业,他们看起来和香港本地人一样,甚至更国际化...
如果说20年前,香港是失散百年的游子归家,内地对于香港还有一分陌生和隔膜;那么,随着20年“一国两制”的施行,内地、香港两地逐渐融合,已是同一屋檐下的自家人。
即将于7月1日就职特区第五任行政长官的林郑月娥表示:“新一届特区政府的首要任务仍将是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将在发展经济方面扮演更多的角色。”
我们有理由相信,香港的明天,只会越来越美好。
“小河弯弯向东流,流到香江去看一看,东方之珠,整夜未眠,守着沧海桑田变幻的诺言...”
1997年的7月1日0时0分,国歌响起,揽你入怀,20后的今天,我与你同在。沧海已成桑田,香港巨变,东方之珠,早已焕然一新,唯一不变的是,我们那同一张,黄色的脸...
来源:央视新闻、冰点周刊、
光明日报、凤凰新闻、新浪图片
编辑:冲
推荐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