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香港丨以一道霸气的大盆菜,与大陆团聚

2017-03-23 广东青年之声


食神蔡澜曾说过:

“最好吃的饭,

永远是小时候和父母一起吃的饭,

那种味道满汉全席都比不了。”

在中国,

逢年过节,

亲朋戚友总会围坐在一起,

吃一顿团聚的饭,

酌两杯醇美的酒,

聊聊家常话话当年,

以吃饭的名义来一次久别的团聚,

是我们最开心也最温暖的时刻。

而在南方尤其是广东和香港一带,

逢年过节都流行着一道非常霸气的菜肴

小时候,

很多次过节从广东家里跑去香港,

跟那边的亲戚围坐一桌吃大盆菜过节。

和气的小姨掀开盆盖,

喊道:“起筷啦!”

(粤语“起筷”是开吃的意思。)

一双双垂涎三尺的筷子马上探进

眼前这个又圆又深的大盆子,

里面塞满层层叠叠的鲜鸡肥肉

还有冬菇鲍鱼大虾炸金蚝......


今年年初春节期间,

一个公益机构在全香港18区

筵开超过1000席盆菜宴,

为1.2万名基层市民送上年夜饭祝福。

可见盆菜在香港新年饮食文化中

有着举足轻重的元老级地位。

包罗万有的珍贵鲜美食材

一圈圈铺满大盆子里每一寸空间。

大家不分彼此围着中间的盆菜坐好,

无所拘谨地大快朵颐,

共同组成这场壮观而经典的盛宴。

香港盆菜还有个有趣的称呼:

皇帝菜。

相传南宋末年金兵入侵,

皇帝一行人逃难时经过今天新界一带。

当地老百姓惊闻皇上驾到

想要殷勤招待,

急中生智拿来一个大木盆,

把家家户户集来的菜肴

一股脑倒进去翻热煮熟。

不料滋味竟出奇的好,

落难“皇帝菜”于是名扬四海。

现在新界居民逢时过节

招待宾客都会延续盆菜的传统。

据学者考究,

正宗大盆菜起源于客家山区,

后风行深圳、广州和香港等地。

一道盆菜食材众多,

一锅同煮千滋百味。

《舌尖上的中国2》曾到香港新界屏山,

实地探寻当地邓氏宗族的

“九大簋”家传盆菜制法。

“簋”(guǐ)原指古代放食物的器皿,

“九大簋”寓意盛大隆重的宴会。

大厨们先在盆底三层铺排用来

吸收汤酱的清淡萝卜和猪皮支竹,

然后是鲜嫩鱿鱼和秘制南乳猪肉。

往上三层渐次堆叠五种食材:

自制的米酿黄酒神仙鸡 、

焖冬菇、手打爽滑鱼丸、

炸得金黄松脆的生蚝以及

最后压轴出场的只只大虾。

整个摆盘过程俗称“打盆”。

经过有序的食材排列能

保证浓重的酱汁逐渐下渗,

吃的时候一层比一层馥香醇厚,

怎么吃都吃不完!

南方地区的饕餮食客们

不断将盆菜文化发扬光大,

其中以香港最为出彩。

每逢重要节日,

食肆酒楼都争先恐后地

推出琳琅满目各式盆菜。

鲍鱼、海参、花胶等名贵珍馐

被豪气地加进那个极品大盆里;

欧式盆菜、日式盆菜和素食盆菜等

层出不穷的创意也令人啧啧赞叹。

吃到的是丰盛

还有一种家的归属感和安全感

其实无论是香港大盆菜、

苏州七件子还是东北大丰收,

各地这种“一锅炖”式菜肴,

都是感情与文化融入食物的绝佳体现。

而香港大盆菜更突出的是

共冶一炉的“和味”,

围坐同食的“和气”。

一群人随盆围坐百筷齐动,

没有仪式之繁、秩序之列和阶层之分。

这份最初来自山区人家的美食馈赠,

现于香港这片特殊的土地蓬勃茁发。


香港,

这片美丽而脆弱的土地,

近百年来因战争、政治或经济原因,

或远或近地与大陆疏离。

香港人,

大部分见识过西方化的思想和生活,

但骨子里仍流传着祖宗传统的亲情。






来源:那一座城(ID:thecity2015)

编辑:冲


推荐悦读

在山里,他们撑起孩子的美丽中国

20年后,再道一声:小平,您好。

把岁月化成歌,留在山河

我们与你的忧伤和期盼并肩站立|2017新年献词

“爱,让我们看见彼此”

月儿高挂,所有的出发,都是为了回家

唐山大地震40年:坐着活下来

向以行动改善中国的青年致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