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乐颂》播出至今,热度不断,口碑却是呈两极化,特别是这几天关于《欢乐颂》中关于阶层问题的讨论几乎是每播一集都有一个话题。
现在大家讨论的点似乎都在于角色的人设崩坏,以及角色的三观上。
有意思的是,这边厢我们看着《欢乐颂》火热讨论着剧中阶层歧视的恶意,那边厢,美国人民最近已经到了白热化的大选秀,实际就是一次普通阶层和精英阶层的对话。区别在于,嘲弄政治正确的特朗普成为了美国现在普遍对精英阶层不满的普通阶层的代表,而被赞揭露了刻骨现实的《欢乐颂》则说,努力没有用,不满没有用,出身决定了一切。这部站在男性视角拍出来的女人群戏,给剧中的五个女性贴了鲜明的标签,观众很容易想要在这五个女性身上寻找自己的影子,但是人物性格鲜明,不代表人物性格就立体。比如说,全剧的主角安迪,智商高,情商低,一个投行出身的专业人士决计不会是一个缺乏人际交往能力的人,这样的设定跟投行工作多年的背景显然有很大的矛盾。自然有,但不是被热炒过头的所谓的“处女座”团队的细节部分,事实上,有着很多职场戏的《欢乐颂》有特别多硬伤的地方。再比如,《欢乐颂》中的商业精英把台词里的“标的”念成了“biao de”;创作者对海归的认知也有限等等。国内影视剧一旦涉及到职场,经常会出现一系列的尴尬情况,编剧也好,演员也好,演上班族写字楼戏之前,或者更应该做好功课,毕竟宫斗剧再雷,我们都没有宫斗过,可职场戏一旦有硬伤,只能让观众犯尴尬症。《欢乐颂》没有按照国产剧动不动就硬造冲突的习惯来说故事,而是以群戏五线并进的方式来展开。(第一阶段主线:“小蚯蚓”遇白领渣男,低情商丢工作伤朋友)放弃制造冲突的大戏,单写小戏,用小戏中的人物对话,生活中的细节来推动情节的发展,这在国产剧中是少见的。 难点在于这样的写法直接把《欢乐颂》当中的各个事件给割裂开来,导致了剧情节奏的缓慢。所以,成也在此,败也在此,编剧的才华显然撑不起自己的“野心”。(第二阶段主线:富二代曲筱绡职场菜鸟逆袭,关系+努力=钱人两收,剧中和赵医生是一对)批判剧中人物的行为,剧中哪一个更让人讨厌,这样的评论是容易的,但没有意义,没有一个接一个爆发集中冲突推动剧情发展,《欢乐颂》中角色鲜明的人设是为了推动剧情服务的。人设本身代表不了主创的三观,真正让人感到背后发凉的是主创在对角色命运以及人设伏笔的安排,每一处都散发着恶意,这才是这部剧的“三观”,这才是这部剧所展现的格局。刚开始我们被《欢乐颂》开头展现五个女性友谊群戏给迷惑了,觉得国产剧中的女人群戏终于不再斗了,谁知再多看几眼发觉,同样是在欲望中求存与迷失,出身不同决定了结局不同。原生家庭出生的樊胜美,在观众看来是虚荣的,在剧中其他角色看来是肤浅的,通过各种“努力”后领悟到了“一个人的家庭就是她的宿命”,一辈子都没办法翻身。“高一档”的曲筱绡和安迪遇到的都是世俗意义上的“好男人”,即便是奇点这样部分观众口中的“奇葩”也是为安迪各种保驾护航;另外三位出身底层的姑娘,遇到的不是情不投意不和,就是大众意义上的渣男。(关关被大学师兄追求,却只在赵医生身上感受到“爱情”,情不投意不合)原先我不明白为什么一部都市剧中要用到类似历史剧中的旁白,或许这说明编剧的水平有限,后来才发现编剧需要通过大量旁白给每一个角色下定义。比如一遍遍描述曲筱绡是如何古灵精怪,如何率性但实则善良;再比如,旁白中几次表述安迪如何融入所谓“人间烟火”的过程,刻意定义安迪的精英优越,强调“阶层是不可跃的”,只有从上至下的俯视,然后告诉你,这才是现实。我不需要《欢乐颂》来告诉我残酷的社会现实是什么,本剧揭露的所谓“刻骨现实的本质”,不过是说明了由上至下的阶级歧视是存在的。至于“现实主义的旗号”,着力点却是“贫穷即是原罪,出身决定一切”。另一方面,剧中塑造了曲筱绡这么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知道什么样的路径能最快成功,知道如何捍卫自己的利益,能用自身的优势操纵他人。剧中却依旧能用“拎得清”作为曲筱绡的判语,把一切开金手指的剧情给了曲姑娘,却避而不谈“高一档”阶层的现实。回想一下,同一团队出品的《琅琊榜》最值得称赞的,并不仅仅是细节及人物塑造。这样一部以权谋破局为主线的剧,结局当中获得“胜利”的是一个喊出了“天下是天下人”,赤子之心始终如一的皇子。这种结局相当理想化,也有古典武侠风格,最终的目的更不是为了说权谋,为斗而斗,展现格调清朗的大格局才是这部剧的不凡处。创作需要真,却不是用洗脑的方式输出价值观。
《包法利夫人》再讽刺,福楼拜并没有直接去批判,而是交给读者去判断去做的事情。
创作当然也需要正,但正不等于说教。
前段时间一片好评的韩剧《信号》让多少人落泪,剧中李材韩能掷地有声说——即便是上司选择了权贵的世界,但是我必须和这些受害者站在另一个世界。
王尔德说,我们都活在阴沟里,但仍需仰望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