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余光中病逝,不到40岁写《当我死时》,想葬于长江黄河间,坦然睡去……

2017-12-14 南方都市报


今天

一位诗人刷屏朋友圈

他的诗

很多人从小就会背



据新华网消息,著名诗人、台湾文学家余光中于今天(12月14日)病逝,享年90岁。



今年10月,余光中庆祝90大寿,当日他以欧阳修的绝句“再至汝阴”抒发心情,“黄栗留鸣桑椹美,紫樱桃熟麦风凉。朱轮昔愧无遗爱,白首重来似故乡”。


余光中,1928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因母亲原籍为江苏武进,故也自称“江南人”。


2010年6月15日,余光中在湖北参加屈原纪念活动的资料图片。


很多人对余光中的印象源于上世纪后期的《乡愁》。


1971年,20多年没有回过大陆的余光中思乡情切,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里写下《乡愁》。一首《乡愁》,传诵至今,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余光中生于南京,9岁因战乱而逃离故乡,母亲把幼小的余光中用扁担挑在肩上一路逃到常州,后来又辗转避难于重庆。在巴山蜀水深处,余光中度过了中学时代。当时的四川战火笼罩,交通封锁。


十几岁的余光中一心向往的是逃离这个闭塞落后之地,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正是为了这个夙愿,余光中在考大学时,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外文系,他觉得这是自己走出去看世界的唯一路径。


同时考取金陵大学与北京大学外文系的余光中,因为母亲的挽留,选择留在南京。1947年,就读金陵大学外文系。原以为可以就此驻足故乡,却没料到迎来的是人生第二次逃亡。又是因为战争,余光中辗转南下,直至定居台湾。



余先生一生漂泊,从江南到四川,从大陆到台湾,求学于美国,任教于香港,最终落脚于台湾高雄的西子湾畔。


他诗文的主题,多离不开“离乡”“乡愁”“孤独”“死亡”,读他的诗,迎面而来的是一种入骨的苍凉与顽强。


几次逃亡,数次离乡,一如他自己称作的“蒲公英的岁月”。诗人的寂寞,文人的孤独,余先生一人占尽。


他一生思考着生命的始终,明知宿命般的结局,却依然要与永恒拔河。


1966年2月

不到40岁的余先生写了《当我死时》

他在诗中想到生命的终结是返乡:

回到最初的自己,踏上当年的故土


《当我死时》

余光中


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

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

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

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

听两侧,安魂曲起自长江,黄河

两管永生的音乐,滔滔,朝东

这是最纵容最宽阔的床

让一颗心满足地睡去,满足地想

从前,一个中国的青年曾经

在冰冻的密西根向西瞭望

想望透黑夜看中国的黎明

用十七年未餍中国的眼睛

饕餮地图,从西湖到太湖

到多鹧鸪的重庆,代替回乡




2003年,南方都市报主办的“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曾将“年度散文家”授予余光中先生。


▶ 授奖词写道:

余光中的散文雍容华贵。他的写作接续了散文的古老传统,也汲取了诸多现代元素。感性与知性,幽默与庄重,头脑与心肠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他独特的散文路径。


他渊博的学识,总是掩饰不了天真性情的流露,他雄健的笔触,发现的常常是生命和智慧的秘密。他崇尚散文的自然、随意,注重散文的容量与弹性,他探索散文变革的丰富可能性,同时也追求汉语自身的精致、准确与神韵。


此外,南都多年前曾访问余光中先生,以下是2010年8月的访谈内容。


专访余光中

写《乡愁》情绪酝酿了20多年


2010年8月,时年82岁的余光中在台湾家中接受了南方都市报的电话访问,电话那一端,余光中老人吐字清晰、思维活跃、笑声爽朗。


“大陆是母亲,台湾是妻子”


南都:在祖国大陆,提到您的名字就会想起《乡愁》。听说您写出《乡愁》只花了20分钟,很多人想知道,您当时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余光中:有朋友说:“你文思怎么这么快呢?20分钟就写完了?”我说这种情绪压在我心底已经20多年了。我离开大陆时只有十三四岁,那时我的文化水平和思想都还写不出这样的诗句。


南都:您到过四川,在南京、厦门求过学,在台北、美国也都生活过,也曾在香港中文大学教书11年,现在居住在台湾。这么多地方,您最喜欢哪个?

余光中:大陆是母亲,台湾是妻子,香港是情人,欧洲是外遇。虽然我在美国也生活过,但我一点也不喜欢美国。最喜欢的还是大陆母亲。我的妻子是江苏常州人,我出生在南京,我的祖籍在福建泉州永春,我很喜欢大陆。


南都:您曾经写过《五十岁以后》,“莫指望我会诉老,我不会,海拔到此已足够自豪,路遥,正是测马力的时候,自命老骥就不该伏枥。”在接受主持人杨澜的采访时,您当时也有提到《七十自喻》。您今年82岁了,身体怎么样?还有继续坚持写诗吗?

余光中:我和太太刚从欧洲旅行回来,身体还不错。24日早上我们还会坐飞机去香港,大概中午的时候便到深圳了。我发现自己还可以写,现在散文、诗歌、翻译、评论我都有在作。今年、明年也都会再出新书。


今年的端午节,我去到了屈原的故乡——湖北秭归,我也写了一首新诗《秭归祭屈原》,这是我为屈原写的第七首诗。活动现场我也朗诵了,反响还可以。


“无论环境如何,事在人为”


南都:30多年前您在香港中文大学教书时曾写过一首《独白》,“深圳河那边的郁郁垒垒”,当时您写这首诗时是什么心情?

余光中:1974年至1985年我在香港教书,我在香港呆了11年。《独白》是我在上世纪70年代中期所写,也就是去香港的头两年。“独白”有两层含义,一个人自言自语是独白,四周是黑暗的,只有自己一个人也是独白。当时两岸还没有交流,我的美国华人朋友来了,还有很多台湾的文人去到香港,我都会带他去登八仙岭,用望远镜看落马洲,大陆始终是母亲。


南都:前几天深圳一些诗人朋友有个小型聚会,我告诉他们余光中先生即将来参加诗乐晚会,他们都非常高兴。您有什么建议可以给到诗人朋友?

余光中:诗歌,坚持写下去,可能两三年、三五年时间都非常不够。想要把自己的矿产都开发出来,一定要多读一些好作品,路子要走得宽一点,中国的、外国的、古典的,都要读。我到现在也还在读古诗词,还有学习我的专业西洋文学等等。光读当代人的作品是不够的,喜欢写诗的朋友还是要多读一些其他的不一样的作品。


南都:有的诗人朋友说深圳节奏太快,您觉得城市节奏对写诗有影响吗?

余光中:写字或者写诗,都有两个元素。一是写广泛的人生,广泛的人性;二是写居住的城市,写周边的环境、生活。都市的时间感、节奏也许比较强一些,农村的节奏或许慢一些,但都是各有优势。关键是诗人要有吸收力和创造力。无论外在的环境如何,都是有优势、有劣势,事在人为!




今天

让我们再和余老先生

一起读一遍《乡愁》

致哀,缅怀,思乡愁


视频:余光中朗诵《乡愁》

↓↓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j0399eoyfbf&width=500&height=375&auto=0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2010年8月,余光中向南方都市报赠送其经典诗作《乡愁》的手稿。


南都君综合

据南方都市报、新华网、中新网、北京青年报等


南都君特选(戳下方标题)

这种药别给孩子吃了!多名学生查出铅超标?南都起底真相


冷空气+台风搞事情!真冻哭你:广州最低6℃,深圳9℃…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