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考古事业编岗位,零应聘!引发热议
日前,“敦煌考古编制岗位无人问津”的话题引发社会关注。在如今考编普遍热的情况下,今年9月,在纪录片《敦煌师父》中敦煌研究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张小刚却表示,研究所面临招人难问题,今年该所一个考古事业编岗位仅有五六人报名,最后还无人应试。
考古研究所招聘遇冷,折射出哪些问题,人才困局又该如何破解?为此,南方都市报专访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考古学专业刘文锁教授。
南都专访中大考古学教授刘文锁
南都:事实上,社会对考古学历来都有一定的偏见。比如2020年高考,钟芳容以676高分报北大考古系在网上引起争议。在您看来,如今考古学发展情况如何,是否如网友所说是个“天坑专业”?
刘文锁:考古学以前很冷门,当年我读书的时候,社会上基本都不知道有这么一个学科,报考专业时也找不到什么参考信息。如今考古学专业的曝光度越来越大,在社会上也越来越有知名度。
不过,我感觉社会上、包括我身边朋友谈到考古学,一方面感觉能在野外调查研究很神奇、了不起,另一方面就感觉野外工作一定很辛苦;还有一些影视作品涉及考古内容,会将其和风餐露宿、艰苦卓绝甚至挖坟盗墓混在一起。其实,这都不是学科的本来面目,但对年轻人选择该学科产生一定负面影响。
这些年来不少家长咨询我专业报考问题,都会问到“会不会很辛苦”。过去确实如此,我1988年大学毕业,在野外工作时吃不好饭是家常便饭,在天山搞文物普查时就患上了胃病。但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尤其是最近10年来,国家的考古实力越来越强、投入越来越多,考古学的田野工作条件也越来越好。
住宿方面,除了一些地广人稀的地方,工作地点附近没有居民点,需要采取野营的方式解决住宿问题,一般而言我们都会就着附近的村镇、市区来居住;比如我在吐鲁番做考古发掘,都是住在市区里面。饮食方面,都是采取野外考察包干制的方式制定经费额度,每天的伙食费都很高,甚至比在学校吃得还好。交通方面,现在有专门的交通费,有些考古队还配备越野汽车。此外,过去考古的辛苦还体现在野外风吹日晒,但如今在考古发掘现场会搭工棚,甚至先建成遗址博物馆再开展发掘工作。
至于女生读考古学专业,其实是越来越多的。比如我们招的考古学研究生,女生占比都超过一半了。同时,毕业后很多女生也坚持在考古研究机构工作。
三星堆遗址8号“祭祀坑”出土的金面罩铜头像 摄影:新华社记者 沈伯韩 图片来自网络
南都:“敦煌考古编制岗位无人问津”背后,是否和考古学人才紧缺有关?
刘文锁:这些年来全国开设考古学专业的院校有20多所,同时全国还有多所高校开设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总的来讲,人才培养的数量基本与考古研究机构的用人需求大致匹配,个人感觉人才需求并不会很紧缺。
学生毕业去向方面,以中大考古学专业为例,有一半以上还是从事考古研究行业的相关工作,比如各地的考古研究院(所)、博物馆等,还有一部分学生则从事高校科研或与行业无关的工作。
莫高窟第44窟壁画数字采集现场。
南都:在您看来,考古研究所招聘遇冷有何原因呢?
刘文锁:可能还是和研究院所处的地域位置有关系。据我了解,敦煌研究院历来都面临招人难的问题。近年来敦煌研究院的条件改善很大,在兰州市、敦煌市都有研究基地,在莫高窟也有工作站;不过,现在年轻人选择就业时,对城市地域的考虑可能是首要的,都普遍想在沿海发达地区工作,交通便利、收入水平高。我的学生也是如此,都想留在广州,不愿意去其他地方。
我在吐鲁番开展考古发掘工作时,也听到当地考古研究人员感叹,很多年轻人不愿意去吐鲁番学研究院工作,觉得吐鲁番这个地方太小、生活不便利等。诚然,考古事业确实需要一定的奉献精神,但如今时代变了,不能一味要求年轻人奉献自己。
龙门石窟奉先寺渗漏水治理和保护工程。
南都:那么,解决考古机构招聘难的问题,您有什么好的建议?
刘文锁:要想解决人才引进的问题,还是需要尽可能了解年轻人的需求。
一般能到考古机构工作的年轻人,都有学术事业上的追求。如果年轻人抱着满心希望和志向去考古机构工作,但没有发挥的余地、不能专心致志做科研工作,从而也就不愿意留下来。因此,用人机构需要思考,怎样创造条件吸引年轻人,让年轻人能脱颖而出。比如,要在体制机制上全面关心他们、让他们顺利成长,成为考古学研究方面的专家。
同时,有志向追求科学、探索和学术的年轻人,选择考古学这条道路绝对不会辜负自己。但正所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从事任何行业工作都是如此,希望年轻人能坚定信念、追求理想。
南方都市报(nddaily)、N视频报道
南都记者 孙小鹏 通讯员 吴立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