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宣称发现全球首个!科幻将成真?|一周新知


🌌 南都新知 Vol.19-2 🌠


过去一周有哪些讯息值得关注❓️

❣南都君与你一起回顾近期要闻👐


前段时间

北京出现极端强降雨天气⛈️

对海绵城市效果的质疑开始出现

🧽海绵城市到底是什么?

作用有多大?

南都君带你了解↓


近期,一韩国科研团队宣称

发现全球首个室温超导材料LK-99

⚗️什么是“室温超导”?

和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过往已经做过哪些探索呢?

南都君为你科普↓


下方2️⃣张图,带你知多点 🚀

(点击图片可放大)

(长按扫码可阅读原文)




深读


7月22日,韩国一科研团队在arXiv 网站发表论文《第一个室温常压超导体》宣称,在常压条件下,一种改性的铅磷灰石(LK-99)能够在400K(127°C)以下表现为超导体。虽然“有图有真相”,但不少科学家还是提出质疑,认为该论文及视频都存在问题,连韩国超导低温学会8月3日也表示,LK-99不足以证明是室温超导体。


那么,什么是“室温超导”?物理界是如何评价韩国的研究成果的?如果真的实现室温超导,我们的生活将发生什么变化?人类在室温超导方面已经做过哪些努力呢?南都新知为你科普。


什么是室温超导?


想知道什么是室温超导,先得知道什么是超导。


我们根据电阻大小,通常将材料分为导体、半导体、绝缘体。而超导,顾名思义是指“超级导电”。能超级导电的物体有两个基本的特性:一是零电阻,二是完全抗磁性。


先来看看零电阻。我们知道,一个材料是由原子组成的,如果电子在材料里“跑”,必然会受到一定的阻碍,这种阻碍就叫电阻。所以,要是电子可以“随意穿梭”没有阻碍,材料自然就会有最好的导电效果了。但问题来了,世界上存在这种材料吗?需要什么条件下才能达到零电阻呢?


超导体电阻随着温度下降而下降,到某一温度,电阻会突然变成零。图/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荷兰物理学家卡末林·昂内斯(Heike Kamerlingh Onnes)的实验证实,有一种材料,它的电阻随着温度下降而下降,到某一个温度,电阻突然变成了0。这就是人类发现的第一个超导材料——金属汞,即水银温度计里的水银。


荷兰物理学家卡末林·昂内斯因发现第一个超导材料汞而获得191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图/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接下来看看完全抗磁性。俗话说电生磁,磁生电,电磁不分家,完全抗磁性与零电阻相伴而生。超导在某一温度没了电的阻碍,磁感应也无法生效。如果把超导体放到磁场里,磁通线会绕着它走,无论是先加磁场后降温变超导,还是先降温变超导再加磁场,结果都一样。磁通线进不去,内部的磁感应强度就是零。


1933年,德国科学家迈斯纳发现超导具有完全的抗磁性,这一现象被称为“迈斯纳效应”。图/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综上,电阻是零,磁感应也是零,形成了神奇的超导,让物体能“超级导电”。

那么室温超导又是什么呢?这就涉及到一个很重要的条件——温度。上面提到要想电阻为零,必须要温度下降,到达一个临界的“极致”低温(40K,相当于-233℃,比月球的最低温度-180℃还要低)。所以室温超导指的是在正常温度下(约27℃,300K以上)实现“超级导电”。


但这非常难达到,科学界研究了几十年依然没有突破,这就是为什么韩国的研究成果能引起如此轩然大波。


韩国研究成果为何被多方质疑?


自韩国科研团队宣布成功合成世界上第一个室温常压超导体——LK-99后,各国学者针对LK-99到底是不是室温超导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并陆续开展复现工作。


虽然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专家认为LK-99材料在理论层面上确实有可能具有“室温超导”的特性,但国内外大部分的实证和复现实验表明LK-99材料“极大概率”不能实现室温超导。


因为很多复现实验证明,LK-99无法满足零电阻和完全抗磁性。如南京大学超导物理和材料研究中心主任闻海虎表示,通常零电阻态需要通过四点法才能标准地测得,尽管论文也采用了四点法,但论文的其中一图显示了四个尖锐的针尖作电极,这种方法有时会出现问题。同时,它们的数据当中并未发现在低温下有稳定的低噪音的零电阻态,因此从电阻上不足以说明有超导。8月2日,曲阜师范大学复现韩国室温超导体实验结果也公布:LK-99无零电阻特性。


那么完全抗磁性呢?上海大学在高温超导实验室进行的复现工作中发现,所谓“超导材料”在磁矩测量中随温度变化极小,没有出现抗磁性。8月1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团队对LK-99检测也发现,它的室温电阻不为零,也没有观察到它发生磁悬浮。上述材料表现出的特征类似半导体,而非超导体。


面对上述的质疑,韩国超导低温学会8月3日表示,LK-99不足以证明是室温超导体,因为在与LK-99相关的视频和论文中,并没有出现迈斯纳效应,即完全抗磁性。


室温超导将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


超导的零电阻和完全抗磁性,可帮了我们大忙。特别是完全抗磁性,导体和磁体一旦位置固定,就会相当地稳定,不需要任何支撑。所以,当室温超导时代来临时,科幻电影里场景不再是梦,我们在家就能看到悬浮的“一切”。


想象一下,以后在家里可以搞一个非常酷的悬浮沙发躺着看电视、嗑瓜子。走出房间,可以看到天上有悬浮的城市,地上有悬浮的汽车,而不只是悬浮的高铁了。


室温超导若实现,则电影里的科幻画面将实现:悬浮的大楼、悬浮的交通。图虫创意供图


此外,一切用到电和磁的地方都可以用到室温超导,其应用范围十分广泛。


在电气领域,现在我们为了减少输电的损耗,只能加几千伏上万伏的电压,即使这样还是会有大约15%的损耗。如果用室温超导,就可以把这个损耗省掉,因为它的电阻是零。15%可能意味着以后人类的能源能多用100~200年。


在医疗领域,我们也可以享受到更全面、更准确的医疗设备和服务。以核磁共振为例,未来或许可以把大脑里面上百亿个神经元全部测清楚。以后想知道你脑袋里想什么,扫一扫就可以了。


在计算机领域,可以使用超导量子器件,比如,把半导体芯片换成超导芯片就可以造量子计算机,其运算速度非常快,用现在的计算机计算可能需要100年,在量子计算机上只需要0.1秒。


在交通领域,我们现在坐高铁,北京到上海最快的速度是350千米每小时,高铁试验的速度能达到450千米每小时。超导磁悬浮列车到底有多快呢?在日本的试验中,速度能达到600千米每小时以上。如果把这个磁悬浮的轨道放在真空管道里面去,没有了空气阻力,速度有多快呢?至少能达到3000千米每小时以上,北京到上海只有半个小时。人可能不敢坐,但用来发快递也挺好的。


在能源领域,超导还可以造“太阳”。太阳本身是一个巨大的核聚变的气球,温度特别高,所以如何把热量装起来成了“人造太阳”的难题。但超导可以解决,超导在极低温条件下具有零电阻效应,可以产生强大的环形磁场,用磁场约束太阳里主要的高温等离子体,同时不让它跟任何东西接触,即保持真空状态,这样就成功地把核聚变的热量“装起来”,做成“人造太阳”。而室温超导能在更小的空间内产生更强的磁场,让“人造太阳”又有了新的可能,未来我们也许就不用再依赖化石燃料能源了。


2023年5月29日在合肥科学岛拍摄的有“人造太阳”之称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其内部30个超导线圈在极低温条件下具有零电阻效应,因而可以产生稳态的约束磁场,使聚变堆稳态运行成为可能。新华社发


人类在超导方面做过哪些努力?


早在1911年,荷兰物理学家昂内斯就已经发现,当温度降低至4.2K(约-268.95℃)时,浸泡在液氨里的金属汞,其电阻会消失。至此,汞(水银)成为了科学家找到的第一个超导材料。


但直到1957年,才有了第一个真正能描述超导现象的理论——BCS理论。该理论由三位美国科学家的姓名缩写命名。他们思考的问题正是什么情况下才能达到零电阻——既然一个电子单独“跑”肯定会受到阻碍,两个电子配对跑为什么不会受到阻碍呢?他们就用理论证明了这种“双电子”不受阻的可能性,使得超导的研究迈进了一大步。


2019年,人类对室温超导的研究更进一步。当时美国科学家马杜里·索马亚祖鲁的研究组宣布,十氢化镧(LaH10)在190万个大气压下,可以在逼近常温的260K以上出现超导性,成为了超导临界温度的最高纪录。要知道常温27℃大约是300K,260K已经很接近了。


2020年,罗切斯特大学的兰加·迪亚斯用一种含碳的硫化氢刷新了超导体临界温度的纪录,这种物质的最大临界温度为287.7±1.2K(约15℃),已经可以在正常的且人体能承受的温度中实现超导了。但该研究最终因论文数据处理不合规在两年后被撤稿。


所以,室温超导时代仍未到来,人类的科学探索还一直在路上


南方都市报(nddaily)、N视频报道

统筹:胡群芳

编辑/深读整合:刘兰兰 实习生 杨楠

美编:林泳希 刘妍妍

微信编辑:杨晨欢

资料来源:中国科学报、南方周末、北京市门头沟区人民政府、中国科学院、新华网、人民网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