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班上突发急症15个小时后才进手术室,机场和南航是这样回应的
一篇题为《生死间,一个记者有话想对你们说》的长微博最近两天在网上引发热议,事主张先生11月9日从沈阳搭乘南航CZ6101次航班飞往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张先生没想到的是,航班起飞后自己身体出现不适,疼痛难忍,到最终抵达,坐等50分钟才打开舱门,送医院动手术……他经历漫长而又离奇的15个小时。
整个事件中,有两点让张先生疑惑不解:飞机落地到打开舱门为何要等待50分钟?最终为何是他独自“半蹲半爬”下飞机?
戳回顾↓↓
突发急病 联系地面救护
张先生的微博写道,9日8时20分,飞机起飞五分钟后自己感到肛门部位抽搐疼痛。出发之前,他仅在机场吃了一小桶碗面、一块小蛋糕、几块杏肉,登机前并未感到不适。随即,他向空乘人员反映,空乘人员回复疼痛可能是气压问题导致。9时许,腹痛严重,张先生感到不妙。
“已经痛得坐立不安,冒虚汗,预感不是普通肚子疼,就要求他们帮我叫一辆救护车。”这次,空乘人员立刻联系机长,帮张先生在机场叫好救护车,在机上广播询问乘客中有无医护人员可以协助、帮忙。
为何花了50分钟才开舱门
9时50分,飞机降落在首都机场。知情人士告知南都记者,当天他也在航班上,机组接到乘客的病情后第一时间联系地面,要求派出救护车。但是,在滑入滑行道后飞机突遇故障(后经调查,当时是刹车出现故障),无法继续滑行。考虑到飞机上有急症病人,飞行员曾经联系塔台,希望能派急救车、楼梯车来滑行道先把旅客接走,但没得到答复,“只能等拖车把飞机拖回机位才下客,这就是为啥花50分钟左右才开舱门。”
“我从机舱窗户就能看到救护车。”张先生表示,他曾反复向空乘人员要求下飞机,但得到的答案是“机场塔台没给信息,暂时不能停靠”。10时30分左右,拖车姗姗来迟,将飞机拖至停机位,舱门才被打开。
为了解当时塔台与机组之间的通话情况,南都记者致电北京首都机场集团公司,但对方未提供详细信息。
经手术切除0.8米的小肠
机舱门打开后,救护车上的医护人员先上飞机。让张先生没想到的一幕发生了———空乘、医护人员就“谁来抬他下飞机”相互推脱,而且发生了争执。张先生告诉南都记者,双方争执近10分钟,“双方指责对方不负责任,医护人员认为外面旋梯很滑,如果摔着了没法负责,应由空乘把乘客送下去。而南航工作人员表示病患应由急救车这边的人抬。”
争执不下,机舱内已空无一人,乘客们早陆续下机。最终,张先生只好自己坚持“半蹲半爬”走下去,没人扶他一把。他爬上救护车,没有担架,也没人协助。事后医院方面却回应,当事医生、护士说有搀扶张先生走下扶梯并进入救护车。
最后,张先生被救护车送到最近的首都国际机场医院,辗转至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被确诊为腹内疝,经手术被切除0.8米的小肠。张先生被推进手术室时,距其在机上突发疼痛已经过去15个小时。
回应
南航:表达歉意并将继续调查
23日中午,南航方面通过官微发布一则情况说明。说明显示,11月9日CZ6101次航班落地滑行至滑行道时,确实因飞机刹车系统出现故障不能继续滑行,等拖车拖行至停机位之后开启舱门,“将进一步查明原因”。南航作为航空承运方,向张先生表达歉意,并称“对在与救护人员配合中发生的协调问题,我们将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加强与相关单位的沟通协调,完善相应的工作流程。”
23日14时,南航有关负责人与张先生会面,再次表示歉意。张先生说,该负责人称南航会继续查清此事,但没有给出明确时间节点。“我不需要任何补偿或赔偿,甚至不需要道歉,只是希望有关方面能把精力放在完善制度上,别让这样的事再次发生。”张先生对南都记者说。
截至记者发稿时,南航方面尚未发布对此事进一步调查结果。
医院:完善应急救援绿色通道
北京首都国际机场急救中心相关负责人回应,针对张先生寻求急救的痛苦遭遇,院方深表歉意。
该负责人介绍,综合以往经验,为避免信息不准确导致病人治疗延误,航站区的救护车都会装配全套急救设备,包括急救箱、吸痰器、随车担架等。人员配备上则分别有医生、护士、司机各一名。11月9日,设备与人员与平时一样。但由于飞机着陆后舷梯角度较陡,加上雨夹雪天气,医护人员综合考虑认为,不能使用担架。
“确实由于我们的工作不到位,给张先生造成痛苦。”该负责人表示,院方已约谈当事医护人员,对具体情况进行调查核实。她坦承,员工在主动为病人着想等“爱伤观念”上有所欠缺,面对突发情况时也没有做到灵活应变。下一步院方将加强医护人员思想教育工作,提高医护人员应对突发状况的能力,同时在转运机制上进行流程再造,加强与航空承运方沟通衔接,完善应急救援绿色通道。
反思
华北空管局总工程师:这个过程肯定是存在问题的
华北空管局总工程师颜晓东说,机上出现类似突发事件,处置过程应当是很规范的。机长在决定应急方案后,要及时与空管部门沟通协调,空管部门给予出现突发情况的航班通行优先权,并优先安排飞机降落,开辟“绿色通道”。同时,机组还要与机场应急处理中心、航空公司地面服务部门联系,启动应急方案,并妥善安排保障措施,如果出现类似的旅客急病情况,要提前安排救护车到现场。
“航班上有危重病人,却在降落50分钟后才打开舱门,这个过程肯定是存在问题的。”颜晓东认为,调度协调工作不力是张先生未能得到及时救治的原因,但具体责任归属要等待更多细节才能确认,“若如乘客说救护车已到位,那是因为客梯车没到无法开舱门,还是拖车的问题?”
机组人员能做哪些急救措施?
南都记者从多家航空公司了解到,机组人员都经过突发事件应急培训,“虽然经过训练,但我们不是职业医生,对于疾病判断无法做到专业。”一名机长坦言,旅客突发疾病后,机组需要做的就是第一时间联系塔台管制部门优先落地。
旅客发生不适,机组人员能做哪些急救措施?南都记者登录中国民航网,信息显示机组人员应对旅客突发性疾病总的原则为乘务员在机上处理急救情况时,不是诊断某人的病情或预先治疗,而是提供必要的,但又是基本急救,直到专业医务人员赶到。除非绝对必要,否则不要移动旅客;保持最适合其病情或伤害的位置。
对此,有业内人士表示,“病人从飞机上转移到急救车上的问题,跟老人跌倒了没人敢去扶道理一样,各部门为了免责对于病人的处置进行明确规定,工作人员也不敢违反规定。不过,话说回来,这应该是谁的责任?”
统筹:李湘莹 任先博
采写:南都记者 任先博 吴斌 商西 王道斌 实习生 卫佳铭 冯群星 刘旭 陈丽
* 公众号如需转载南都君原创内容,请后台联系授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