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18-05-25


尽管,“5·12地震”的记忆之于我们,太过惨重。如今,走过十年,那些倒下的废墟永远定格,“悲哀”的词汇写进历史,新家园、新生活、新产业如愿而至。 交通916记者智飞震后十年重访陕西地震重灾区宁强,见证十年淬炼,十年新生。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f13396ll4og&width=500&height=375&auto=0

916记者智飞现场报道


初到宁强,一个现代化的宜居城镇初具规模。10年前,宁强县城建成区的面积只有5.2平方公里,而现在已经增加到了8平方公里。



“最坚固的是学校,最现代的是医院,最满意的是群众”,这是当地居民对宁强灾后重建的共同评价。


宁强天津中学工作人员介绍学校应急制度建设与感恩教育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地震。由于距离震中直线距离较短,且多次强余震发生在宁强境内,宁强地震灾害损失惨重,电力、交通、水利、通讯基础设施大面积损毁,校舍倒塌、医院毁坏。埋葬了遇难者,宁强人开始为以后的日子发愁,“本来基础就薄弱,又遇到天灾,往后要怎么过……”


从2008年至2010年,天津每年以市年度地方财政收入的1%为额度安排援建资金,对陕西重灾区宁强县和略阳县援建。援建组采用“5+2”“白加黑”的工作模式,三班轮班不舍昼夜,让宁强天津中学、天津医院在最短时间内高质量落成。宁强人说:“天津是我们的第二故乡,天津人是我们的远房亲戚。”


916记者智飞采访宁强天津中学党总支副书记宋德会


在宁强街头,可以看到很多带有“天津”字样的建筑。宁强人最乐意向外地人介绍的“宁强县天津高级中学”,已经成为宁强县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宁强县天津高级中学的生物老师王苗


经过在宁强县天津高级中学三年的学习,从小就想当一名老师的王苗顺利考入了北京师范大学。毕业后,王苗选择回到母校——宁强县天津高级中学,成为一名生物老师。如今,曾经哺育她成长的老师,已成为和她一起并肩奋斗的同事。


在临建棚上了两个多月课的王苗老师说,怎么也想不到仅仅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她和同学们就能拥有这样一座高水平的学校。



新建的宁强天津医院,服务人口达50万人以上,有效解决了山区群众看病难问题,也正逐渐成为辐射陕甘川毗邻地区的现代化医疗中心。



和王苗一样,权瑞东的母亲是一名参与了5·12汶川地震抗震救援的一线医务人员,从小耳融目染的他,在2012年高考填报志愿时,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从医。如今,他子承母业,已成为了宁强县天津医院的一名实习医生。


权瑞东(左)和师兄杨睿(右)经历地震后,回到本地从医


从灾难中汲取经验,是对逝者最好的缅怀。应急制度建设从无到有,从书面到行动,已经融入宁强的方方面面。



新建的汉源北辰新村,村民们生活安逸,脸上始终挂着笑容。



512地震后,援建单位确定了三年任务两年完成的工作目标,一共重建了三万多户居民的房屋。建设速度快、质量高,让灾区群众很快就从临时板房搬进了能抗八级地震的安居房。



这10年来,宁强重建学校66所,全面实施了13年免费教育;全县医疗机构建筑面积由2008年的4.2万平方米增加到10.5万平方米,新建了268个村卫生室,城乡医疗救助实现全覆盖。如今,宁强县城乡生产功能、生活功能、生态功能齐备,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在宁强,随处可见铭刻着“感恩”的石碑


灾后重建,宁强县把基础设施作为基础性重建工程来抓,特别是去年西成高铁的开通方便了当地人的出行。


从宁强南站出发,不论是去西安,还是去成都,时间都缩短为1.5小时。



从地动山摇到焕发新生,十年磨砺,十年奋进,十年变迁,劫后重生的宁强从悲壮走向豪迈,从恢复走向振兴。


对王苗、权瑞东这些新一代宁强人来说,地震虽是一段无法抹去的痛苦回忆,但通过对口援建,给他们带来了更多战胜困难的信心与力量。


从地震中走出来的宁强人,正向阳而生,带着劫后余生的善良,在陕南平静的生活中,绽放着他们的豁达和坚韧。


来源:陕西交通广播

记者:智飞




要闻回顾:


▲ 916对话西安市房管局:“一房难求”如何调控?二手房买卖纠纷如何避免?

▲ 916直升机娱乐晚高峰,乐心PK旭东,究竟谁赢谁输?


社会、民生类稿件征稿

征稿邮箱:newmedia@radio916.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