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人类如何赢得与机器的战争?百度掉队了吗?怎么看王兴吐槽阿里? | 一周开氪精华

2017-07-02 开氪团队 36氪


每周日,我们为你带来这份精心准备的「开氪小报」。我们将从上一周5个「开氪」专栏十余篇精彩文章中,为你摘出「5个1」:1个观点,1句再见,1个争论,1误区,1个区别。


enjoy~




整理 | 开氪团队


一个观点

人必须紧守情商(Emotional intelligence)与韧性(Resilience),才能赢得与机器的战争。

2040 年的就业市场是什么样的?我们可以确定的是大批现有的职业会消失,但会出现什么新的工种?没有人知道。因此,我们也不知道应该教给孩子什么知识,才能让他们在二十年后保持竞争力。很有可能的是,学生今天学的知识,到了他们四十岁时会变得毫无用处。

那我们应该教给孩子什么?我的建议是专注韧性和情商的培育。在过去,人的生命被分为两个部分:前半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后半生则是工作谋生。在学习的阶段中,人逐步塑造稳定的身份认同,学习个人、职业技能。而到了工作阶段,我们以身份认同、技能为出发点,对世界进行探索,获得财富并对社会做出贡献。

到了 2040 年,这样的模型将会不复存在。人必须将学习贯穿终生,不断升级(reinvent themselves),才能不被出局。因此,我们必须培养孩子这样的技能,让他们可以不断获取新知识——即便到了 60 岁,还具备升级的能力。

然而,改变是很困难的。尤其是到了一定年纪后,大多数人开始拒绝改变。当一个人 16 岁的时候,他的人生主题就是改变——身体、精神、人际关系都在升级。但到了 40 岁,他不希望改变了,而是要稳定。

但在 21 世纪,稳定可谓一种奢侈品。如果你守着一种固定的身份、职业、世界观而不变化,你就会被世界抛弃。因此,人类需要极高的韧性、情商,才能驶过这场永不结束的风暴,而不被压力击垮。

问题是,教师们对于教授数学知识很擅长,但对于情商、韧性的培育则近乎束手无策。诞生于 19 世纪工业革命的教育体系,包括读书、听课,在这一方面用处有限。可以预见的是,在 AI 时代,这种体系必将破产。

对于 16 岁的孩子,我有些建议给他们:不要轻信大人。在过去,听信他们是一个安全的选择,因为他们更了解这个缓慢前行的世界。但到了 21 世纪,一切都将不同。大人们学到的经济、政治、人际关系知识,可能已经过时了。

也不要轻信科技。让科技服务你,而不是你服务它。如果不当心的话,科技会开始支配你的意志,将你纳入它的范式中加以奴役。因此,你一定要比别人、比机器更了解自己,了解你此生真正想要的东西。正如刻在阿波罗神庙上的箴言一样,“Know thyself(认识你自己)”。

这句话已经流传了两千多年,但对于 21 世纪的人类拥有比以往更重大的意义。因为人类将进入一场巨大的竞赛:一方是独立个体,另一方则是 Google、Facebook、Amazon,甚至是利用大数据技术监视你的政府。一旦 Google 比你自己更了解你,它就可能开始控制甚至操纵你。如果你不想出局,就一定要比 Google 跑得更快。

来自《5分钟创业课》

文章《"给我一根香蕉,你死后就能上天堂" | 《人类简史》作者专访》作者曲凯

一句再见

向互联网公司百度说“再见”,期待向AI公司百度说“你好”

6月26日星期一,晚上,科技媒体都在等待着美国股市开盘,等待着一个见证奇迹的时刻,他们已经前赋予了那个时刻以特别重大的意义,所以,他们在等待着一个他们以为的意义,那就是BAT中的B,终于被新巨头京东在市值上超越,从而让“BAT”这个统领中国互联网十余年的概念,有一个象征性的终结。

人们特别偏爱这种具有象征意义的时间节点,比如2004年8月,盛大网络的市值超过新浪,这被认为是中国互联网从门户时代,走向游戏时代的标志。不过一年后,随着百度在美IPO,百度的市值一举超过腾讯和网易,成为中国市值最大的互联网公司。2003年推出的百度新闻,从500多个新闻网站自动抓取、聚合新闻资讯,是门户新闻时代仅有的不含任何人工编辑成分的机器新闻资讯服务,而且这一服务既能利用百度的资源优势、品牌优势,又能利用百度的技术优势,基本上属于非百度不可的那种产品类型。

然而,百度新闻却输给了2012年才问世的今日头条,输得惨不忍睹,以至于李彦宏要在2017年专门写一封内部信重新强调“内容分发”的重要性。其实,张一鸣一直在向外界解释,今日头条不是媒体公司,而是搜索公司,和百度一样;内容推荐依赖的不是编辑,而是算法,和百度一样。这就等于说,在百度的主场,百度被一个新手轻松打垮了。

百度新闻只是一个例子,它说明,最近六七年,百度的太平日子过得实在太安逸了,安逸到李彦宏不得不发内部信呼唤狼性,淘汰小资。但这事真的跟狼性没什么关系,公司创造力、战斗力的丧失,不能让员工背锅。这六七年,也是技术公司快速增长,逐步掌控经济发展主导权的六七年,不光在中国,在世界范围内都是这样。到今年,世界市值最大的10家公司中已经有7家是技术公司,其中包括中国的腾讯和阿里巴巴。从2011年至今,腾讯股价上涨幅度超过6倍,百度只有可怜的77%,更接近一家传统企业,比如埃克森美孚(NYSE:XOM)。

6月26日晚上守在电脑前的科技媒体的编辑们可能会有点无聊,他们并没有等来见证奇迹的时刻,京东逆袭百度的故事暂时没有发生,就像提前写好了文采飞扬的讣告,临发出之前却被告知,讣告的主人还没死。讣告只好先压下,留待日后再发。

对百度来说,确实需要一次归零,需要一次对自我的重新体认。无论如何,你早就不再是那个三分天下有其一的百度,不再是那个主宰互联网流量甚至网站生死的百度,也不再是那个登高一呼应者云集的百度。你当年的伙伴和对手已是世界十强,而你离世界十强很远很远,你根本不需要什么后视镜。

是时候跟过去的一切,无论好的坏的,做一个了断了。当BAT成为往事,何不趁此机会跟互联网公司百度说声再见,以AI公司百度的身份重新轻装上路呢?

来自《keso的互联网洞察》

文章《当BAT已成往事》作者keso


一个争论

王兴应该吐槽曾经投资过美团的阿里吗?

最近一段时间,《财经》杂志采访美团CEO王兴的文章被很多人转发:《对话王兴:太多人关注边界,而不关注核心》。

在这次采访中,王兴几乎毫无保留的表述了他最近对业务边界的思考、竞争的格局、团队的管理方式等等内容,很多人大呼过瘾,而其中一段关于吐槽阿里的内容其实也值得深入聊聊,这段内容是这样的:

《财经》:你碰到过最尊敬的对手是谁? 

 王兴:你重视他的战斗力和你尊敬他、认为他有竞技精神,是两码事。所以毛泽东说,在战略上你要藐视一切对手,在战术上要重视一切对手。从战斗力来说,阿里非常强,但如果他们各方面做得更有底线一点,我会更尊敬他们。

《财经》:听说阿里现在依然没有全部卖掉在美团的股票。 

  王兴:还剩一点。它去年之所以兜售我们的老股是为了干扰我们融资。如果你不看好这家公司,那干脆卖光好了,我们已经帮他们找好了买家。但他却不肯卖光,他一定要留一点,或许是为了将来能继续给我们制造点麻烦。 

《财经》:与阿里巴巴糟糕的关系,会给美团带来什么影响? 

王兴:会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比如外卖,阿里为了给我们制造麻烦,不惜代价扶持饿了么,他们一年花了十亿美元。但归根到底最后还是看谁能给消费者提供更好的服务,否则即使你烧十亿美元,市场份额依然在下降。

王兴在这段采访之中的用词不可谓不"严重",底线、干扰融资、制造麻烦、不惜代价,这或许不太应该出现在一家公司CEO评述自己的投资者的描述之中,可他们还是出现了;王兴是个EQ低的人么?没有人会这么认为,那为什么还要这样表达?结论似乎不言而喻……

开氪专栏下我的伙伴悦天最近也写了关于战略投资人如何选择的话题,我之前也在很多渠道表达过相关的观点,其实核心的本质无非就是:战略要么不选,选了就得“明确”。

王兴最近对媒体的这种表达基本等于选择了“鱼死网破”,可我反问一句,美团这条“鱼”真的会死么?阿里这张“大网”就会破么?都不会吧?

所以呢?“打铁还需自身硬”,如此而已;今天这个时点王兴敢在媒体上这样表达,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至少在泛的O2O领域,没有人能把他怎么样……如果你的企业在你所在的领域也能做到这样,或许你也就不需要担心什么“更糟”的情况了。

王兴的文章出来之后,也有一种评论声音:

“你王兴当年团购不太行的时候是阿里出手,帮了你,现在你翅膀硬了,就这么说当年对你有恩的人,是不是不太地道?”

来自《投资人的秘密》

文章《从王兴吐槽阿里,再议战略投资者的选择》作者庄明浩


一个误区

“出名”并不等同于个人品牌

很多时候听朋友们聊到个人品牌,我发现大家经常进到一个误区。这个误区是什么呢?大家经常把“出名”等同于个人品牌。昨天也跟大家聊到了,我们在个人品牌的这种过程当中,去打造自己的与周边环境相适应的个人品牌的能力,这个是非常关键的。也提到了超女快男这样的一些成名的方式,那么这无形当中更给了大家一种错觉,就会认为在如今这个时代是否出名了就等于个人品牌做好了呢?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出名这事儿在个人品牌当中的作用以及出名这事容易犯的错误。事实上,出名当然一定不等于个人品牌了,这是一定没有办法画等号的两件事儿。如果非得比喻一下的话,出名有点像之前讲到的企业品牌里边的炒作、打造爆款这样的事情,个人品牌等同的一定是企业品牌了。如果个人品牌是企业品牌,像企业品牌一样,是一个个人信用的保证,是一个提升个人溢价的方法,能让你看上去更值钱的一个办法。那么其中的出名也就是手段了,并非目的。

再强调一遍,出名只是实现和打造你个人品牌的手段,而非目的。所以明白了这件事之后,大家就会理解到,原来在出名的过程当中,有很多很多的事情是比出名还更重要,甚至需要我们提前去规划好的事情。而且大家也可以回顾一下,在如今的时代既可以很快的出名,也可以稍纵既逝;既可以出好名也可以出坏名。

现在看到很多的朋友的苗头,是为了出名而出名,不管这个出名有没有害,就是一定要让自己搏出位。大家想一想,做个对比,如果一定要让自己搏出位,就像一家企业什么都没有想好,一定要炒作自己一样。我们看到大量的这种事实,就是一家企业在炒作自己的过程中,什么错误都有可能犯下。因为他们为了炒作不顾一切,反而会给别人留下低俗、没有底蕴这些印象,反而会影响个人品牌。所以说出名不是乱出的,一定要想好为什么要出这个名,出这个名带给别人的印象是什么。

来自《300天品牌思维修炼》

文章《【品牌认识】传统出名观是个人品牌中常犯的错误》作者李倩

一个原因

雅虎、惠普没有像微软追赶上新浪潮的原因

上周,我在微软位于西雅图的总部,花两天时间听微软各个部门的人聊了聊他们在人工智能方面的进展。

在这个过程中,我突然想到一个问题:在几年前,大家都觉得微软、雅虎、AOL、惠普等这些曾经风光的公司错过了新浪潮、新机会,因此落在了后面,成为了和创新前沿不太相关的公司。但现在,微软看起来又重新成为了 Top 5 的创新竞争者。在人工智能的竞技场上, Google 和 Amazon 等公司也都非常重视来自微软的竞争。微软看起来也已赢得了不少客户的信任,例如包括 Uber 在内的一些公司已在使用微软的人脸识别工具 Face API。但 AOL、雅虎、惠普这样的公司,在人工智能的这波新浪潮中却看起来没有太多机会。

这是为什么呢?

能想到的一个理由是,微软有一个非常强大的研究院,研究院里的科学家们一直在对人工智能相关领域进行研究。我甚至记得在我刚当记者时,他们就已经在向记者们介绍他们在语音识别等方面的进展。尽管微软在过去十几年间经历了起起伏伏,但它从来都没有财务坏到需要削减研究院的地步。

但是雅虎、惠普的研究院,以及其它一些老牌的研究实验室,例如大名鼎鼎的贝尔实验室,或施乐的PARC 实验室都一直在裁员,以至于到人工智能浪潮来临时,已没剩下多少人才可用了。

一个还蛮鲜明的例子是:2012年,雅虎在纽约裁员 2000 人,其中包括研发部门的很多科学家。而微软做的事情是,立刻在纽约建立了一个研究院,将雅虎的科学家几乎全盘给接了下来。

来自《硅谷早知道》

文章《谁会在下一轮竞赛中胜出?看看这些公司的研究院》作者徐涛



推荐阅读

点击下方图片即可阅读

共享经济的本质究竟是啥?打造个人品牌的原则是什么?VC的未来又在哪?| 一周开氪精华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