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幼儿园」怎么了?
关于幼儿园的追问,应不止于红黄蓝或携程。
文 | 尚钺
红黄蓝、携程,这两起发生在北京、上海两个经济中心的虐童事件,逼迫所有人直面潜藏在身边的困境。原来被认为是孩子的第一个小社会的幼儿园,正在成为风险之地。我们应该对这件事保持关注,但另一方面,关于这件事,被追问的并不止于红黄蓝或者携程。
它们只是个浮现在水面上的新闻事件,还有更多我们看不见的,也许就在此时此刻,仍然散发着它们的危险气息。关于红黄蓝,更多细节和仍在调查中,尚未到披露的时候。但这一事件所反映出的正在蓬勃发展的幼儿园及其他幼教产业的许多问题,还应不断被剖析,以依靠社会和政府的力量,寻求解决方案。36氪试图将其中最具有行业普适性的方面,简化分为三个不同的问题。
在虐童案出现之后,这是一个最为尖锐,也最直接的问题。各个家长第一次注意到:在部分幼儿园丰富的教学设备,完整的课程体系,甚至包括各个地区的外教水平,但最基本的中国老师水平却参差不齐。
中产家长最关注的问题是:自己交了5000元/月的高费用,为什么没有换到理应有的服务?
这是史上更令人忧心:那些没有被看出来的基层幼儿园,问题可能更大。
诺博教育创始人夏勍这样告诉36氪,目前幼儿园可以分为几类:一类是公立普惠园,一类是普通私立幼儿园还有一类是各类高端国际幼儿园。公立普惠园有一定的政策支持和补助,但大部分的普通私立幼儿园多半为家庭作坊式,收费不高,而据估算,维持幼儿园运作的平均成本约为每个孩子1400元。为了提高利润,许多普通私立幼儿园是“超载”运作。甚至有一些幼儿园是无照经营,在没有拿到执照时就开始招生,造成既成事实以后,社区对这些“黑幼儿园”也无可奈何。
另一方面,对于高端、双语、国际幼儿园,家长们关注的主要是硬件是否优秀,物料是否齐全,课程是否多,甚至是有没有外教,外教口音如何。对中教的资格却想当然的忽略了。部分中教私立幼儿园也乘这个心理,对普通教师的投入并不重视。
尽管高端园收入更高,但租金也更高,对幼儿园而言,成本大头来自于房租,在北京,西城区的幼儿园地租金平均为 5 - 7 元每平米每天,高端地区房租更加昂贵,国家规定幼儿园的大小应该在 500 平米以上,房租成本占据了一大块。
在虐童事件之后,家长普遍希望用高收费换高素质老师。即使有了高投入,也不一定意味着能够马上获得高素质的人才。原因是中国早教行业欠账太多,根据张雪萍《对武汉市幼师生源质量的分析与思考》一文,武汉录取幼师的文化成绩中“500分以上”的比例大概在2000年前后达到高峰,此后到2004年迅速下降到几乎没有。相反“200分-299分”的人群则大大上升。尽管入学分数不能代表高质量人才,但幼师相对收入、社会地位相对2000年以前(也是这一代家长出生的时期)有较大下滑,是一个无可争议的事实。
学前教育的学生都到哪里去了?据曾经营19家幼儿园的早期教育创新品牌“新升力”创始人Ariel谈到,工作压力大、社会地位低,职业倦怠感强,使得大部分的学前教育学生从事了别的工作如HR。愿意安心做学前教育的大学生数量少,Ariel 的方式是通过南京师范大学的渠道直接招聘,但即使这样年轻女老师流动性仍然很大。
在最后一批问题的情况下,公营幼儿园的老师有编制,有职称,性格上偏安稳,流动概率较小。这又进一步缩小了私立幼儿园老师的范围。在种种因素下,师资力量成为了私立学校最大的短板。
从数量上看,近两年无疑是幼儿园的利好年份。2014年-2016年,幼儿园平均增长为 6.3 %,从 20.99 到 23.90 万所。
但这仍然无法满足未来迫切的对于幼儿园的需求。目前的毛入园率仅为 76% ,而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2020 年应该达到 95% ,考虑到 2016 年新出生 1846 万人,这并不是一个容易完成的任务。
各地政府建设公立幼儿园很难补上这个缺口。因此资本介入幼儿园,从产业上看是有盈利空间,在社会能够在短时间扩展幼儿园的数目,解决迫在眉睫的幼教问题,并购也解决幼教资源过于分散的问题,应当说是合理的。
然而,这也带来了一些乱象。
首先是加盟幼儿园急剧增多。投资人进场以后的绩效压力让幼儿园必须达到一定的市值目标,在短时间内无法提升利润的情况下,通过加盟费,实现扩张成了部分品牌的选择。
许多家长在外面看到的幼儿园挂了一块品牌牌子,但相对于直营幼儿园,加盟幼儿园的关系是松散的,许多幼儿园总部对加盟幼儿园的行为没有实质的约束。另一种扩张方式是直接吞并本地的独立幼儿园,这些幼儿园可以获得物料、课程支持,但是主要的员工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即使有培训体系,这一培训也无法在短期内提升员工整体的素质。总体上看,加盟幼儿园本身质量参差不齐,非常依赖园长的水平。
即使对于直营幼儿园,幼儿园的高度扩张也带来了管理的压力。在一个片区有许多幼儿园的情况下,仅凭管理者很难做到逐一巡视。如果园长也有介入,那就更难查处出真正的问题。
快速的扩张也带来了直接的人才需求,在上述的专业老师供给不足的情况下。许多无证的老师进入了幼儿园尤其是“黑幼儿园”,而民办幼儿园老师没有职称(目前幼儿园老师有 73.38% 未定职级),使得家长除了查有证以外,也只能凭借经验判断老师好坏。
对于国际连锁幼儿园而言,部分的教材、课程内容,需要进行本地化,但是本地化服务需要数十万的版权及教研费用,Ariel 坦言,愿意做这个本地化内容的幼儿园 “ 主要是靠情怀支撑 ” 。
另一方面,对于私立加盟幼儿园的园长,目前除了投资者以外几乎没有约束。另一方面,优质园长人才比优质老师更加稀缺,针对园长的二次管理能力培训总体上看不多。
而园长对于老师,在实际上是否能进行足够的监管?据36氪记者了解,目前幼儿园教务管理系统如智慧树、宝宝在线、掌通等,主要管理的是考勤、缴纳学费等行政问题和老师和家长沟通。考评内容也偏量化,对于学生的反馈、老师授课情况等教学系统还没有形成成熟的模式。在负有其他教育工作的情况下,园长同样难以对各个班老师进行一一走访,进行监督。
甚至部分幼儿园老师也无法对孩子进行准确有效的管理,由于老师素质和岗前培训水平问题,目前并没有一个综合性的教育体系来指导老师除了教学任务以外如何进行沟通。尤其是对于儿童日常活动的时候,老师不懂得如何让孩子听话,或是安静下来。低素质的老师就会采用粗暴的方法试图让孩子安静。这也是许多虐童的导火索。
最后,业内对幼儿教育缺乏标准化的评价体系,区域限制也无法做到优胜劣汰。
提升质量、训练老师,上面所说的一切都意味着成本,由于投资人的要求(甚至是对赌),幼儿园有降低成本的迫切需求,但反过来提升质量的动力却不多。
不像成熟的小学、初中等成绩可以量化,目前的幼儿教育的评价体系还较为初步和零碎。夏勍在做诺博教育系统,对幼儿园进行委托经营的同时,也推出了可以对孩子进行评测“海马5+1”幼儿在线评测系统。这是因为各个幼儿园之间的评价体系都不一致,评价只能依靠家长的个人感受。
更重要的是,家长对幼儿园的需求与对于小学、中学不同。选择幼儿园的地域性要远远大于后者,根据政策,目前能够修建新幼儿园的场所并不多,这造成家长选择幼儿园的范围很少 —— 在一般情况下,家长不太会更高的教学质量就把孩子送到离家较远的幼儿园。幼儿园因此几乎形成了区域的垄断性,难以有像小学一样改善条件的动力。
在红黄蓝事件中,尽管涉事班级被查处,但是其他班级仍然正常上课,理由也是“三百多个孩子还在里面上课”。
夏勍认为,根本原因还在供给不足,在硬需求存在的情况下,更好的方式是疏导,加强对教师资格的控制,而略放松对场地等其他要求。但是另一方面,供给不足又受限于师资的问题,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解决。因此这个局面短期内想要解决非常困难。
目前看来,国内的幼儿园存在的问题并不是单纯产业和政府层面加强监管能够解决的。因此短期内家长需要有更强的识别意识。据36氪记者了解,家长可以从以下几点做到:
· 品牌并不能代表全部质量,目前国内加盟幼儿园的水平并没有达到标准化的程度,实际上质量参差不齐。也并不一定价格高、设备先进就是好的幼儿园。
· 对于幼儿园,应该多了解幼儿园的师资实力,尤其是普通老师的持证及经验情况。
· 应当注意孩子的异常情况,例如孩子平时睡觉都很好,但是突然在睡觉的时候惊醒,或者是性格突然的改变,或者是突然开始食欲下降,都可能是问题。
· 当孩子有厌学情绪时,要注意与孩子沟通。可能是对父母依恋,也可能是因为学校被霸凌,或者是对老师发生问题。
· 问孩子细节问题:如今天学校发生了什么事情,具体发生了什么事情进行交流;见到了谁,跟哪个小朋友玩的比较好,全面掌握孩子的情况。
· 用开放式的问题和老师沟通,例如问老师:有没有注意到孩子在什么样的环节有些什么样的改变?最近他的情况是怎么样?
· 及早进行性教育和校园霸凌问题的教育,尤其是告诉孩子如何应对。
而对于投资人和创业者而言,这件事又有什么可以借鉴?
· 资本进入教育,人才往往是短板。在其他行业批量化复制的时候,教育行业的基础资源——人才始终是最大的短板。尽管有了引进学科体系,有了外来师资,一切都需要基本的人才跟上,未来针对高价值师资的二次培训,应当是一个重要的需求。
· 加速扩张往往意味着高风险,管理比扩张更重要。教育是一件细活,尤其是对牵动国民心的幼儿教育行业。简单的流水线打法可能意味着踩钢丝,对于高速扩张的企业而言,稍不注意的教育隐患可能使得整个品牌前功尽弃,甚至牵连到行业。
· 需要完善,综合性的幼儿园教学内容,不仅仅是完成教学任务,更重要的是平时如何与孩子沟通,了解孩子心理。
· 对幼儿教育的更加明确、可操作化的评价体系需要完善,一方面家长可以对孩子进行了解,设计他的成长路线。一方面家长也可以据此对各个幼儿园教学质量进行评估。
· 无论家长还是大人的性教育、安全教育将是行业的痛点。公众号培训、线下的家长教育、专栏在这里是十分需要的。
略略令人欣慰的是,事件发生后,公益组织、社交平台都开始了一轮又一轮关于如何进行幼儿安全教育的知识普及。对所有人来说,这个事件理应只是保护所有幼儿、家长权益的新开始,而不单单是有短期时效性的新闻事件而已。
因为我们每个人都与此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