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他们在上海搞了场「乱糟糟」的展览,保安和保洁员都忍不住下场导览,我却找到了「家」的感觉

七期深度营 南都周刊 2022-06-13


你可能大步走过这片精致街区无数遍,也不曾注意到这片古怪的“废墟”

文 | 张芷菲 李玥 张宁馨 蔡佳雯 

图片 | 蔡佳雯 部分由被采访者提供

编辑 | 胡雯雯


“你好大胆啊,居然敢在这么精致的一个地方,做一个这么乱糟糟的展览。”一位朋友看了“回家”展览后,对发起人之一何志森这样感叹。

 

从《小时代》到《三十而已》,上海似乎一直是光鲜体面的代言词。“回家展”的举办点,毗邻新天地、田子坊,这片寸土寸金、高楼林立的都市森林中,却在近期冒出了一个画风奇特的展览。你可能大步走过这片街区无数遍,也不会注意到这片古怪的“废墟”。

 

朱涛建筑工作室及合作艺术家作品《N95之家绘画展》
 
 “四处为家”的展品
 
“回家”展览位于上海市黄浦区建国中路的一个不太起眼的旧厂改造办公楼内。一些员工整日坐在办公椅上,面无表情地敲打着键盘,如果不是门口的展览标示,你可能会有一种“非法闯入”的尴尬。
 
随后你就会发现这里的“不寻常”:就连园区的垃圾桶,都是通向另一个视觉王国的入口;被上海城拒绝的三轮车,赫然停在珍贵的停车位上;转角差点撞上的一架婴儿床,也是某位父亲的艺术创作。

展览全景
 滕丛丛作品《从婴儿床到花架》:父亲将弟弟的婴儿床改造成花架。
 
公厕里,摆放着可以解决生理需要的“艺术品”:它一遍又一遍提示着,原来你的排泄物,只是一碗人间烟火。上完厕所后出来,楼上还赫然出现一片艳红围剿的浴缸……
 
陈大咖作品《不过一碗人间烟火》
 
每走一步,你都能捕捉到这里微妙的不同,就像有另一个世界在润物细无声地入侵这个日常地带。不同于上海其他轰动扎眼的各式摩登艺术展,它又显得有些过于平凡、过于“混乱”。不得不说,这个展览,挺奇怪的。
 
Jackie温绮雯作品《金玉满堂-涤》:作品楼下是洗手间,呼应“浴缸”
  
“开幕式上,没人听我讲话”
 
“你这个展,是不是家具展啊?”开幕式结束后,一名记者这样问策展人何志森。
 
这个被命名为“回家”的展览,灵感来源于何志森在新冠疫情期间的隔离生活。隔离、封锁、戒严……疫情中的人们,彻底被封印在“家”中。很多人将卫生间改成了工作室,在阳台上开演唱会,把客厅当成健身馆……何志森很想在疫情缓和后,策划一个让大家能够反思“家”这一含义的展览。

开幕式上,武汉女孩阿妮的元气宅舞表演
 
这一天终于如约而至。开幕式当天,何志森精心准备了开幕词,对于这个筹备了近半年的展,他有很多话要说。
 
可台下的人似乎并不在意他的激动,隔着口罩,三三两两自顾自地聊起了天。
 
“当时现场有三百多个人。而看我的,不超过十个”。当何志森邀请观众一起参观时,除了零星几个同事跟了上来,其他人依然自己的圈子里聊得火热。
 
“那一瞬间真的很尴尬。看来疫情期间大家真的是憋坏了,太想找人聊天了。”开幕式后,何志森也没有听到多少观众对展览本身的评价,一连串「欠佳」的反馈,似乎以一种反讽的方式回应了他展览的主题。
 
“回家”失败了?未必
 
然而,短暂的郁闷之后,何志森却收获了新的惊奇。
 
停车场内,艺术作品“种子计划”的三轮车一直静静地停放着,没有解说牌,没有导览,拍照打卡的观众一头雾水。这时,旁边的保安大哥看不过去了,直接走过来,绕着三轮车给大家讲解:“车上装的花盆、种子,你们可以直接拿回家种,然后再传递给其他人,就是种子接力站嘛。”

 刘悦来团队作品 《种子接力站》

从备展开始就一直在这儿的他,本来是强烈反对这辆三轮车的出现的:这里的停车位还不够用呢,都是要收费的啊,我怎么协调工作!后来协商的结果是,展览主办方把车位给租了下来,而保安在旁听了N遍导览词后,已经主动成为了这个作品的编外导览员。
 
“一个可能没读过多少书的保安,可以在上海给一群艺术家讲展览,他该是多么骄傲!”何志森突然意识到,当一个人开始主导脚下土地的那一刻,他就真正回到了“家”中。 
 

 米笑作品《垃圾万花筒》

艺术家米笑的作品《垃圾万花筒》,也曾让保洁大姨大叔们脑阔疼:“这个地方怎么多出了这些奇怪东西!”
 
垃圾场这个区域,最开始在展览的地图上是被抹掉的,这种一直被嫌弃的地点似乎总是“被不存在”。而《垃圾万花筒》的介入,让参观者通过它的视角,看到了另一个缤纷的世界。
 
明白了万花筒的意思后,保洁员们很惊喜,原来这些平时被人嫌弃的地方,也可以成为艺术!在后续展览中,她们从容自信地导览起这片原先“不存在的地点”,变成了这里的“主人翁”。
 
那一刻,她们似乎也“回家”了。 
 
两颗心交界处
 
青山周平作品《Office Box》:办公区楼下转角的办公盒子

开幕那天,看着兀自闲聊的人群,何志森逐渐不再尴尬,更多的是感慨、感动。
 
新冠肺炎疫情尚未结束,三百多个人摘下口罩,面对面说话,这个场景也许“有点可怕”。可看着他们畅聊时周身散发的自由与激动,何志森觉得十分感慨:“这个时代,一个人长期没有社交生活,是多么渴望交流!”
 
这次开展对很多人来说,是第一次与朋友相聚。疫情关上了人们外出社交的大门,人们在压抑中滋长着对相互拥抱的渴望。“家”正是这样一种由人类生活的必需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成的。这里的家并不是物理意义上的空间,而是一种心灵的互动:从家中出来走到街上,找到了可以一起聊聊的人,我们反而真正“回家”了。
 
 
何志森之前做“菜市场美术馆”项目时,正值疫情蔓延之时,他还不小心感冒了,开始咳嗽。
 
感冒的头几天,他被邻居当作疑似病例举报,正躺在床上正忧心忡忡,却接到了因项目结识的豆腐摊阿姨的电话:“来给你送吃的了,你要是不拿,我就放你鞋柜上了!”
 
从那时开始,许多摊主阿姨陆续来看过他,总共送了他二十多只鸡。就在那时,离家千里的他,真正感受到了温暖。
 
宋冬作品《隔不离》
 
展览中最令何志森遗憾的两件作品,一件是欧阳应霁的《家的味道》,另一件是与全家便利店合作的项目,也意图传递一种人与人之间的温暖。
 
按照原计划,欧阳应霁将会每天准备十份便当出售,让观众把精心设计的饭盒带回来,与家人分享故事;上海市民的老朋友全家便利店,则会变成一个展览空间,让观众意识到在便利店内人与人的交流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品。
 
然而疫情的出现,让欧阳应霁无法到场,和全家的合作项目也不了了之。直到他收获了发生在计划之外的,不约而至的温暖,才些许缓解了一些遗憾。
  
你“回家”了吗
 
每个人对“家”都有着不同定义。忘不掉的故乡、买不起的房子,或只是一方落脚歇息之处。但任何定义,离开了“人”,便失去了意义。在展览中,不同的人向我们打开了他们的家门——有物理的“家”,也有心灵的“家”。
 
黄静洁&雷迦作品《我,我们——G3E 140 天的“家”》:作品来自孩子们疫情期间的即兴写作和绘画
 
家人在哪儿,家就在哪儿

参展嘉宾万谦是何志森的朋友中最早确诊新冠肺炎的人。在他确诊不久后,女儿、妻子和岳母也陆续确诊。整个春天,万谦都在不同的地方辗转隔离。家中亲人也分散各处,无法相聚。在他看来:“有女儿在的地方就是家,有亲人在的地方就是家。”
 
他带来的作品《梦中的魁地奇》,被放在楼梯底下,因为那也是哈利.波特小时候睡觉的地方。作品灵感来源于疫情期间的一个梦:在梦里,他和女儿坐上扫帚,在武汉上空飞舞追逐。半夜梦醒,女儿的脚偷偷伸进了他的被子,他把女儿的小脚轻轻推出去,重新给她盖好被子,一觉睡到天亮。
 
万谦作品 《梦中的魁地奇》

而对于这些形形色色的”家“,看过了那么多关于“家”的故事,策展人何志森自己对于家的定义,却依然是模糊,遥远的。
 
当被《南都周刊》记者先后两次问到:“有没有对你来说真正像家的地方”时,他都毫不犹豫地给了两次否定的回答。“我是很难被一场展览改变想法的。”

展览明信片中,每一张都是一个故事
 
从小在客家山村长大的他,辗转过县城,国内大城市,然后是国外留学,最后回到广州定居。客家人的传统观念,始终让他有种被绑架的疲倦,他不断试图逃离家的束缚,但又没有在漂泊中找到心灵归宿,永远在路上,永远无法“落地生根地定居”。
 
“当一个地方带给我心安的时候,或许那就是家的感觉。”也许,这是“回家”展览为他找到的答案。

《回家》展览(周一及法定节假日闭馆)

时间:2020年7月18日至8月16日11:00至20:00

地点:上海市黄浦区建国中路10号8号桥创意园


什么对你来说叫做“家”呢?
给小南点个在看+留言吧

来源 |南都周刊
END
  
推荐阅读《小孩子才做选择,买得起和有意思,我两个都要!》《亲亲,抱抱,懒人靠,你想要的的治愈它都给到》《你给流浪猫猫的爱,带来的是不是互相伤害?》《十几万个请吃饭的哥哥姐姐,意外地在评论区收获了幸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