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爱情而已》:姐姐独立,弟弟迭代

人物作者 人物 2023-11-10

在豆瓣上,超过6万人给《爱情而已》打出了8.3分,截至目前,这部剧和大热的《狂飙》《三体》共同跻身今年国产剧排行前列。

最近,《人物》专访了《爱情而已》的编剧张英姬。她是一个讲话清亮的北京女生。对话中,她一直把《爱情而已》称为「小爱情」,俏皮、轻盈。难得的是,观众们称《爱情而已》是「最清爽姐弟恋」。在张英姬的观察里,爱情的社会语境在迭变,现代人自得其乐的同时也发现,恋爱越来越难。她想告诉观众的是,想要一段美好的爱情,是不需要羞于说出口的,而这部剧也是关于现代人该如何解放亲密关系焦虑的故事。


剧目最先「出圈」的地方是,年轻打工人们抱着追爱情的心按下播放键,却发现,「编剧太懂职场了」,「一看就至少上过5年班」。张英姬其实没怎么上过班,只在一家话剧制作公司做过一年打工人,之后她成为一名全职编剧。


2020年,同样由张英姬编剧的电视剧《三十而已》收获了很多讨论。那段时间,她也经历了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剧本写作的前后,她生下了女儿,成为一名母亲。她的生命体验在增加,对现代女性的认知也在拓宽。


跨过30岁那天,张英姬有了一种「轻舟过重山」的感受。从《三十而已》到《爱情而已》,她一直用的是「而已」。作为创作者,她最想表达的是这种自我解放的态度。


以下是张英姬的讲述——

 


 

文|令颐
编辑|楚明
图|剧集《爱情而已》《三十而已》


「清爽」的姐弟恋


《爱情而已》的起源其实不是一段姐弟恋。


2019年,我刚写完《三十而已》的剧本,到了九十月份,又非常想写一个爱情故事,一个在我觉得可以非常认真、真诚地探讨爱情的故事。


所以我想,一个爱情故事的男主角如果是在20+的年龄,他能以一种赤诚勇敢的姿态去面对一个30+的女性。在姐弟恋中,女性的一个自我担忧点是这种关系不够稳定、不够长久,会担心如果弟弟非常幼稚,两个人的相处模式会很累。但是我觉得这种爱情的碰撞感和纯粹感也会更多,所以最后就决定用姐弟恋这个形式来呈现。


说实话,构思这两个人的时候,一开始就是基于我对姐弟恋的认知。我希望这个姐姐是真实、有阅历的,而弟弟得是一个人格健全的人。首先确立了这两点之后,可能就会比较清爽。


梁友安和宋三川完全没有原型,是纯粹从脑子里生发出来的。梁友安这个人物的设定不是局限在一段姐弟恋里的姐姐,她是一个真正有职场感的角色。她的职业是总裁特助(EA),这决定了她是一个非常周到的人,让人感觉没有攻击性,很好接触,能在职场里很好地运转,可以和所有部门的人很好连结起来。她有高于普通女性的强大,不需要寻找依靠和治愈。


梁友安身上很重的标签,是对亲密关系有恐惧,我觉得这可能也是现在30多岁以及20多岁女生会感受到的问题。相对来讲,宋三川背负着原生家庭的心结,但更困住他的是作为职业选手在球场上的状态。他们虽然都有伤痛,但都能自给自足。无论是多少岁的年龄差,他们都能平视彼此。这是两个人能够真正走在一起的重要原因。这也是在这部剧里我希望可以着重探讨的点。


《爱情而已》是在写两个势均力敌的人,两个独立的个体。前两天,我也看到李松蔚老师发的一条微博。他说,「宋三川和梁友安两个人的主线都是成长,而不是恋爱。两个人相遇前后都有各自的议题,也都在寻求各自的解决之道。他们诚实地面对自己,每一次遭遇瓶颈的时候互相搭把手,鼓鼓劲。就像宋三川害怕18比18的比分,梁友安看比赛时有意无意地把数字挡住,就够了。一种清淡而深厚的友谊。」我觉得李老师看得很准,《爱情而已》就是在写两个人的成长。我想探讨的是爱情这个命题本身,两个个体如何互相靠近,如何互相取暖。


《爱情而已》的宋三川和梁友安 

我身边也有朋友在谈姐弟恋。为什么现在姐弟恋流行起来,尤其是独立女性或者各方面很优秀的女性越来越能接受姐弟恋?一是女性越来越优秀,其实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一些二十出头的男生也在迭代,他们能以更开放的心态欣赏优秀的女性。


现实里,我问过一些弟弟为什么会喜欢姐姐,他们大部分都会觉得,哇,姐姐好有见识,对人生有合理的规划,处理问题的能力也在线。在我看来,这意味着年轻男性开始懂得欣赏女性,也愿意被女性引导。而弟弟的心态可能就在于,我啥都不会、啥都不懂,但是有非常开放的心态,什么都学,什么都可以感受和感知。


以前,像《我爱男保姆》《恋爱先生》等剧都是以男性为主角,无论是动线还是视角自由度都大,我可以完全按照我向往的男性形象写。包括现在,宋三川身上都寄予了我对男性非常美好的期冀,希望他能成为一个美好符号的化身(笑)。


吴磊有一次在接受采访时说,看这个剧本的时候学到了很多男生应该怎么做的地方,优秀的男生可以长成什么样。宋三川身上最好的点就是他能做到尊重女性,也有作为男性的责任、担当和勇气。


我对爱情故事的认知启蒙是《我的野蛮女友》,到今天也很喜欢,每隔一两年就翻出来看看。它为什么是一个经典范本?我觉得爱情故事应该有虐也有甜,最重要是有趣味性。那是我看爱情故事特别舒心的体验。


但当下时刻,爱情的社会语境在变。曾经大家写那种爱生爱死的故事,但到今天舆论环境变成了反「恋爱脑」,这是一个挺大的变化。现代人都越活越独立、越自我,所以年轻人也经常有困惑,为什么感觉谈恋爱越来越难,怎么能放心地交出自己的真心?


我本人从骨子里特别相信爱情这个事儿。我老公是一个非常乐观的人,特别离谱的是,他觉得我什么都能做好。我们从大三时在一起,那时我在考研,觉得自己肯定考不上了。那天他陪我去报名,回来他说,我觉得你肯定能考上。包括写剧本这个事儿这么难,他就会一直跟我说,你以后一定能成为一个写得巨好的编剧。


其实在每一个时刻,我都不知道他为什么莫名其妙地相信我。这会让我感觉到遇到一个好的爱人,人生是会有不一样的变化。


所以,《爱情而已》的出发点是想说,我们可不可以试着不要这么极端地鄙视「恋爱脑」,我也希望这个戏至少能做出一点点贡献,让大家看到一个健康的爱情观和亲密关系。


所以,当时制片人说吴磊和周雨彤来演这两个角色的时候,首先他们的搭配有新鲜感,更重要的是我觉得他们能够表现出我想要表达的健康的亲密关系。而且在私下的接触中,我觉得周雨彤比梁友安更松弛。我记得特别清楚,开机第一天,我拍了合影,我问她的经纪人,说能不能发到微博上,你们要不要修一下(图)。她们那边回答就说不用,你拍成啥样想发啥都行,我觉得很惊讶。她本人没有那么多紧绷感,是一个非常自在的女演员。


《爱情而已》拍摄难度最大的一点就是,在40多度的深圳,(宋三川)要在网球场上不停打球。一开始吴磊还化妆,但10分钟就大汗淋漓,完全脱妆了,后来索性就不化了,所以剧里很多运动的片段,吴磊都是纯素颜。我们通过对于运动员这个职业的展示,希望能够提供更多元更健康的审美,而吴磊对男生的帅气健康也有相同的认知,他能接受素颜,并且能够让自己无限接近一个运动员的状态。所以我一直觉得他们都非常契合这两个人物。


《爱情而已》是一个造梦的爱情故事,我的初衷就是希望可以展现出爱情的美好,所以首先就摒弃了撕裂感、人物的拉扯或者额外制造话题,这些都不是这个戏应该有的气质。


 公司年会上,宋三川穿过人群走向梁友安。 


真实的土壤


单纯说从都市剧来讲,我觉得观众是能看懂戏的。他们期待在这个剧里能看到真实的人生,得到情感共鸣。一开始,我就比较明确的是一定要写出真实质感的土壤,要在真实的生活环境里书写爱情故事。


《爱情而已》也要有一个让爱情生发的真实土壤。写剧本之前,我大概花了七八个月的时间看书、看资料和纪录片。开机前,周雨彤也去深圳腾讯公司上班、实习,跟真正的EA接触,每天回来跟我说今天看到EA是什么样子的状态。


EA这个职位自带一些光环和价值,但是我们接触下来发现在职场里这个职位可能会受到一些职业限制,他们不太会过多接触业务,因此在职业路径上,如果想要转岗确实会有一些真实存在的困难。电视剧播了以后,我看到弹幕里有观众说,编剧一看就至少上过5年班,其实真没有。


我研究生毕业的第一年算上班了,但入职的公司主要是做话剧制作,当时跑了一年小剧场,带着整个话剧组去深圳表演,就大概上过那一年班。


写剧本的时候,我也去几家大厂采访,跟着一些EA在大厂里观察。比如说,有一次,我跟一位EA小姐姐在食堂吃饭,会注意到白领们中午吃的饭都不太一样,女生一般都吃沙拉,而男生就吃碳水。


剧里的角色梁桃有一段词,说公司的福利不是真的属于你,而是为了让你属于公司。有很多观众有同感,都能懂。其实剧里出现的也是这位EA小姐姐公司的基本设施。我记得那天她指给我说,我们公司有篮球场、美发店,中午还能洗个头,福利很好,但这些本质上就是为了让你能把更多的个人时间留给公司,把自己放在公司里,所以就有了梁桃的那一句话。


另一位男EA跟我讲的一点也很触动我。他说,我们这个职业没有所谓的上班下班,你要全程待机,老板指哪儿打哪儿。这句话我真的感同身受,因为编剧也是这样的。我周围的朋友都会说你这工作好好,也不用上班,我说没有上班就没有下班。我全年7×24小时都在想剧本,睡觉的时候做梦都会梦到剧本,也很痛苦。所以就有了梁友安全天待命的工作状态,这是职业的宿命。


我身边上班的朋友有时候也会跟我讲一些工作中的事情。我有个在大厂中工作的闺蜜,有一天她给我讲了一个细节,她说,有一个男性朋友前两天升职了,他发微信说,「我终于有一天可以成为酒局上决定散摊儿的那个人了」。


一瞬间,我突然有点共情了。这些细节可能别人不太在意,但是我会完全沉浸式地代入进去。


现在,都市剧真的越来越难写。一部戏需要有生活逻辑、生活质感,这对创作的要求非常高,是既要保持敏锐、保持真实,还得兼具戏剧性。


 梁友安在办公室工作 

被卡住的职场人


我进入编剧这行相对来说还算顺利。当时工作的那家话剧公司开始转型做电视剧,正好副总跟我说有一个故事,要不然你写个大纲试试,看看能不能写出来。我写完之后,他们就觉得很靠谱,后来我就开始全职写剧本。


在《爱情而已》之前,《三十而已》包含了我对女性所处环境更新、更强烈的认知。


从很多层面上来说,《三十而已》都是我人生中很重要的一个节点。这是我生完小孩,身体恢复了一年之后写的第一个故事。那一刻,我完成了女性社会身份的又一个转变,非常有感触,我想写当代女性不同时期的不同状态。


作为女性,像生小孩这些过程是真的会强行打断你的职业进程。在《三十而已》里,有一句传播很广的台词,就是顾佳说我出了月子,顾佳就死了,只剩许子言的妈妈了。后来我看评论,很多生过小孩的女性在那句话上都泪崩了,觉得很有共鸣。


 《三十而已》中,顾佳讲述自己生育的感受。 

在写那句台词的时候,我刚生完小孩不久,是发自内心写出来的。整个怀孕期,我写到了最后生产前一周才停笔。但我生完小孩那一年,真的完全工作不了,生活、工作时间完全被打乱。我之前写戏养成的职业习惯是,每天早上差不多8点起床,9点开始写戏,写到下午两三点。后来,即便是重新建立这样的工作节奏,也用了很长时间,真的挺难的。


有了小朋友之后,工作或者育儿肯定会有稍微达不成平衡的时候,我没有很多时间陪着她,无论说是去上亲子课,或者是去接她放学,因为那个时候我可能正在工作,可能大部分的女性都处于这样一个状态。


真正写女性的时候,我会写得更小心、更谨慎。我想展现一个在职场上非常有能力的30+女性,希望也能呈现出她们真正的职场困境。梁友安在故事里其实也是一个被职业卡住的人。就像你提到的那句豆瓣中的评论:「30岁女性在职场尴尬且微妙,既不如新人年轻又不如男性稳定,还随时面临婚育的选择,尽管很多女性有能力却没带项目的经验,换工作又没勇气重新开始。」


前一段时间,我跟一个朋友聊天。她说最近有一个转岗的机会,有点像剧里梁友安完成转岗这个事儿。结果她说她拒绝了,因为可能还是需要把时间留给照顾小孩。

你看像这些婚育节点,对女性来讲其实还是有很大的影响。所以我会觉得剧本创作还是任重道远,希望能鼓励女性不要受困于此,永远可以努力尝试伸手去够自己更需要的东西,保有自己选择的权利。


从我的职业属性来讲,编剧最怕这一天无事发生。我一天坐在家里啥事也没有,也就没有任何感受和洞察,没有任何能刺激我的东西。


有一天我还挺受触动的。我女儿跟几个小朋友吃完饭在一起玩儿,其中一个小女孩拿着手机,说你看我妈妈教我弹钢琴,说妈妈怎么好。我偷偷在旁边听到,我女儿突然说了一句,我妈妈的剧本马上又要写好了。


那一刻我特别治愈,觉得她从内心为我骄傲。她会看到女生可以专注于自己的事业,不是说我一定要在放学那一刻出现在那里,才能让她觉得说有一个好妈妈。我相信平时的工作状态会影响她,所以那个瞬间就让我平衡了。


 《三十而已》中,顾佳和她的儿子。



女性角色的更迭


从《三十而已》到《爱情而已》,我一直最核心的表达都没变,就是希望女性可以解放自我。对比《三十而已》中的顾佳、王漫妮,现在的梁友安是一个心智和各方面能力更进化的一个状态。


这两年,我的每一部戏都特别喜欢打一个slogan,有的台词会讲出「轻舟过重山,蝴蝶过山门」。我觉得对女性来说,30岁可能就是轻舟过重山的时刻,女性真正有自我意识和自我决定权的时候,也一定是30岁以后。


在我自己的创作中,未来女性形象还可以再迭代,这是实话。首先是我不排斥去写一个恋爱脑的女性。还有一个是,我内心觉得现在还有一种女性,她们可以既没有原生家庭的痛苦,也没有过去种种不堪,她们的目标只是要做成某一件事,或者只是单纯成为主角,这种呈现可能会很零散,但我认为可能会更新鲜。


在影视剧里,一个女主角通常背负了很多沉重的东西,所以她要独立、自强,要在以男性为主的社会里向上发展,像《三十而已》里的顾佳,也要面对原生家庭的缺失、丈夫的出轨。在《爱情而已》里,我给梁友安和宋三川他们两个人也赋予了原生家庭问题,只不过从一开始就想好,原生家庭只是作为人物的背景和过去,他们都不会被原生家庭困住。我希望给大家一个更好的示范,就是说原生家庭是你的来处,绝对不是你的去处。


这些都是从我自己的生活经历里得出来的。


我跟我妈相处的状态跟梁友安的特别像。梁友安的妈妈是梁友安的唯粉,觉得女儿太好了,谁都配不上。我妈也是这样,她一直觉得我好得不行。


我记得上学的时候,如果有任何问题回家跟我妈说,她都会站在我这边,不管我做啥事。别人可能会觉得有一种无条件溺爱,但是我妈就是有能力说没关系,我给你兜底,所以我可能就会有一种安全感或者自信感,觉得很多事情我都能做好。


从怀孕到生完小孩,我从来没加过妈妈群。我生了一个小孩,希望自己能独立起来,我的女儿也独立。


有时候女儿问我,妈妈你最爱谁?我每次都会跟她说,我最爱我自己。她就会说你不是最爱我吗?我说你也要最爱你自己。我一直在给她灌输这个概念,记住这一点,第一要爱自己,然后再爱别人。我希望女儿能成长得更自由,没有束缚,没有规训。


很有意思的是,前一段时间,女儿要选课后班,她纠结挣扎了半天。一开始选了手工,回来跟我说妈妈手工做得很无聊,特别没劲。我问她,你想选啥。她说要不然我去选学足球课,我就帮她申请改课了。但我很忐忑,担心第二周去的时候班里没有女生。想起在我小的时候,也是报课外班,我第一填了武术课,那天去一看,整个操场只有我一个女生。老师就找我妈说,班里只有她一个女生,你把她换到书法大字课去吧。从第二周开始,我就去上大字课了,但当时我特别不高兴,所以到现在字都写得很烂(笑),因为我确实就很排斥写字这个事。


等女儿那天回来之后,我就特别紧张地问有没有女生,她说一共有两个女生。我说那你想继续吗,每天跟那帮男孩抢球?她说想,觉得特好玩。我内心就觉得说好玩就很好。这也是我们自己在养育孩子上的一个变化,我希望她更能没有那么强烈的性别意识。


每年过生日的时候,我会发一条朋友圈,给自己选一个今年的关键词,我去年选的关键词是勇敢,今年选的是真实,今年希望能更坦然讲述自己所有的情绪。


《三十而已》和《爱情而已》两部戏的名字,我都用了「而已」。这是一脉相承的,最想表达的就是这种解放的态度。《三十而已》讲的是解放年龄焦虑,《爱情而已》则是解放亲密关系焦虑。我特别希望观众能够感受到这种解放的力量,不用把所谓的那些社会规训、刻板的东西往自己身上套。想要一段美好的爱情,是不需要羞于说出口的,永远要诚实地面对自己的感受。





《人物》2023写作课上线

 点击图片购买👇 






亲爱的读者们,不星标《人物》公众号,不仅会收不到我们的最新推送,还会看不到我们精心挑选的封面大图!星标《人物》,不错过每一个精彩故事。希望我们像以前一样,日日相伴。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