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才是香港青年应有的样子!

南方日报 2023-05-12


▲点击观看视频

位于广州中山四路的一座商业大楼,香港青年、“金刚迷你仓”联合创始人王赋源正在进行智能共享仓库的最新布点。

距离广州65.9公里的东莞松山湖人才大厦,香港拜奥雅德科技有限公司(BioArchitec Group Limited)项目经理周振滔忙着公司落户东莞后的第一个项目。

在香港西九龙高铁站候车室,90后香港创客、几何马奇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叶正乔洽谈完工作准备返回广州,“搭乘高铁从香港到广州只要1小时,很便捷。”

从西九龙经跨海隧道抵达香港科技园,这里是香港创客最集中的地方。lAccukit精组科技有限公司的产品开发工程师朱琪森说,“近期去了大湾区其他城市交流,未来考虑在深圳拓展业务”。


这四位年轻人的故事,只是香港青年创新创业的一个缩影。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推进,越来越多香港青年在大湾区开启创业的第一步。

数据显示,仅仅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三大片区累计入驻粤港澳创新创业团队433个,就业超过4000人。





毗邻广州市黄埔区青少年宫,坐落着一个颇具艺术设计气质的儿童教育工作室,这正是叶正乔公司的最新驻点。

2017年,叶正乔从美国毕业后回到广州创业。


“内地创业的市场大一些,成本也低一些,产业链上下游资源丰富,更适合初创企业发展。从儿童教育起步,叶正乔在广州天河区注册了公司。

两年时间,叶正乔的创业领域延伸到了宠物行业。

不久前,他的宠物智能平台项目获得了青创杯港澳赛区二等奖,正在接洽合适的投资机构。

采访中,他向记者演示了即将上线的宠物智能平台APP。“两年可以实现创业梦想,是之前没有想到的,我们赶上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最好时机。

与叶正乔不同,王赋源则在广州工作和生活已有九年。2010年,王赋源从香港中文大学毕业后来到广州工作。


最近两年,王赋源和朋友合伙创业——把在香港的“迷你仓”模式引入广州,与内地的物联网等技术结合,推出了智能化“迷你仓”。 

“共享经济、移动支付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王赋源说。

在中山四路的一座商业大楼负一层,整齐排列着100多个“迷你仓”。


一个个明黄色的小柜子上面印有微信二维码,可以实现实时数据管理、远距离实时监控等功能。

“香港‘迷你仓’的模式很传统,我们引入内地时进行了智能化改造,比如移动支付、无人管理等”。

短短两年,智能“迷你仓”在广深两地布点已达15个,项目已获得两轮融资。

另一边,周振滔开启了频繁往返香港、东莞两地的湾区创业生活。他所在的香港拜奥雅德科技于今年8月1日正式落户东莞了。


“我们主要从事3D生物打印,生产制造3D肿瘤模型提供给医院。通过香港科技园推出的创客计划,公司成功对接到东莞市政府,落户成立东莞分公司。”

朱琪森所在的公司孵化于香港科技园,主要研发面向老人的智能康复仪。公司三个创始人都是香港科技大学的博士生,其中两个来自内地,一个来自中国香港。

他说:“大湾区其他城市比如深圳、东莞、珠海等地的科研创新速度很快,我们计划未来去这些城市开展合作。”



“把创意变成产品,在香港生产可能要一个月,但在东莞一个星期就可以搞定。”周振滔表示,目前公司大部分产品都在东莞生产,随着东莞生产基地的投产运作,产能大大提升。

高效的生产速度和大湾区广阔的市场空间,是吸引周振滔团队落户东莞的重要原因。

他和团队入驻香港科技园后,生产规模逐渐壮大,但香港的生产成本高和市场份额小等问题也逐渐显现。

东莞在制造业上的优势和优越的地理位置,正好弥补这个缺陷。


“香港的高校及科研实力非常强,但规模化生产制造是其短板。我们落户到东莞,解决生产链的问题,政府也对香港创业青年给了许多优惠政策,包括租金补贴、落户补贴、人才资助和住宿补贴等等。”周振滔说。

目前,周振滔的团队正在大湾区积极拓宽业务。除了与东莞、广州等医院达成合作之外,还与广州、澳门一些高校实验室开展科研联合申报。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鼓励三地联合申报科研项目,这给我们科研创业者带来很大帮助,可以事半功倍。”朱琪森倍感振奋。

香港科技园行政总裁黄克强表示,未来会推动更多创新企业落户到大湾区更多城市。“粤港澳大湾区有7000万人口,市场足够大。同时,大湾区提供强大的生产供应链后盾支撑。”

当前,一系列创新创业基地和众创平台加速成形,为港澳青年创业提供优质服务。王赋源和叶正乔的项目,都是孵化于天河港澳青年之家。


“创业初期,我们对于税务、社保、注册等方面都不太了解。幸运的是,得到了天河港澳青年之家的帮助,大大降低了创业成本。”叶正乔说。

天河港澳青年之家主任林惠斌告诉记者,平台为来穗的港澳青年提供注册、落户等一系列服务。“过去两年共服务港澳青年6000多人次,注册的港澳青年企业有70家。”

广东省科技厅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广东科技企业孵化器达980家,众创空间超910家,其中面向港澳青年的创新创业基地有50多家,为港澳青年来大湾区创新创业和落地企业提供更便捷的服务。


“我希望,香港年轻人多来内地看一看,现在内地发展非常快。香港年轻人不可以固步自封,应该把握好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绝佳机遇。”在朱琪森看来,粤港澳大湾区的市场非常大,尤其对于科技创客来说,不应该错过这个庞大的市场。


周振滔认为,对于初创企业来说,选择市场非常重要,立足粤港澳大湾区的企业才更有发展潜力。“香港有很好的优势,高校科研、金融服务以及港口物流,等等。我们应该把香港的优势发挥好,与大湾区其他城市的优势错位发展。”

最近一段时间,香港的暴力示威不断升级,严重影响了民生、商贸、创新创业等方面。

四位香港青年创客也呼吁,希望香港年轻人能够以和平理性的方式提出诉求,求同存异,看到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无限潜力。


“大家同根同源,身上也流着一样的血。”朱琪森表示,如今很多内地学生来香港深造,也有很多香港毕业生回到内地创业工作,更多的交流融合是必然的趋势。

比如,他所在的公司就有很多内地和香港的员工一起合作。“看到最近发生的一些暴力行为很痛心,一部分香港年轻人应该回归和平理性。”

“只要你回来看一下,体验一下,哪怕住几天,就会感受到内地的飞速发展。”叶正乔建议,香港年轻人能多来内地,这样才能得出准确全面的结论。“香港年轻人没必要做一些破坏社会的过激行为,也希望他们不要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

对于香港年轻人的成长,王赋源作为过来人有着深切体会。他认为,香港年轻人应该要多了解内地的发展,多看不同渠道的资讯新闻,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暴力行为绝对不应该,香港年轻人应该以一个和平的手段去表达诉求。”



【出品】谢思佳 郑佳欣 

【策划】彭琳 杨小妍

【统筹】袁佩如 吴哲

【采写】彭琳 欧志葵 

【拍摄】郑一见 徐昊

【脚本】彭琳 李赫 姚昱旸

【剪辑】何志豪 李赫 实习生钟烜新

【海报】郑炜良

【编辑】姚昱旸 杨小妍
【校对】杨远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