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在潮汕,没有ta,你可能会没朋友……

南方日报 2023-05-12



▲点击观看视频

潮州人喝茶,是天下闻名的。1994年12月9日的《南方日报》,曾这样说到,“一把小小的茶壶,三只小小的茶杯,在潮州人手里,就冲出了风味独绝的潮州工夫茶……在潮州,你可以做到一辈子不抽烟,不喝酒,却做不到不喝工夫茶。”  


单丛茶成为凤凰山的名片。南方日报记者 苏仕日 摄

1938年出生的陈香白是国家级非遗项目潮州工夫茶艺的代表性非遗传承人。在他的回忆中,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潮州的大街(如今的牌坊街)上,铺主们纷纷将工夫茶具摆在骑楼下的长廊上,无论认识与否,路过者皆可坐下来饮茶。那一长排的工夫茶座里,是人情,是生意,也是生活。  


陈香白先生(右)。

然而,彼时,茶还是奢侈品,工夫茶更多是一种讲究的贵族式生活,普通人家并未能如此饮茶。“有重要客人来了,才去借套茶具,买一泡茶来冲。”陈香白拿出一包用白纸包得四四方方的一小泡茶,正面茶叶形的印章上写着“集泉茶庄”。这一张白纸不仅可以托着茶叶在炭炉上烤炙,还作纳茶之用。这也是如今工夫茶21式中的两个程式——“炙茶”“纳茶”。小小的白色茶包是那个时代的印记,陈香白至今不舍得喝。  



历史的起伏在一杯茶中显现着。上世纪六十年代,人们生活困苦,饱腹成了第一要务。


没钱买茶,加之喝工夫茶被批判为“资产阶级生活方式”,潮人所热衷的工夫茶一度差点销声匿迹。即便如此,也未能真正打翻老茶客心中的那杯茶。“将地瓜叶炒熟烘干,工夫茶具一冲泡,也能过茶瘾。”同样是潮州工夫茶艺非遗传承人的叶汉钟记得老一辈人苦中作乐的故事。  


图为叶汉钟。

在计划经济年代,茶叶还是国家计划生产和销售管理的二类农副产品,必须凭票购买。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人们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叶汉钟说,在潮汕地区,出现了排队买茶的场景。“工夫茶复兴了。”看准了工夫茶艺所包含的茶叶、茶具等商品的市场前景,叶汉钟早在1993年便在潮州古城边开设了第一家以“茶艺”为招牌的店面。香港回归后,大量香港游客的到来,让他赚到了第一桶金。  



如今,工夫茶已然成为潮州的一张名片,家家户户都有一套甚至几套工夫茶具。潮州古城里各式各样的茶馆,成了游人到潮州的经典目的地之一。  


对于许多海内外的潮人而言,一杯浓酽顺滑的工夫茶,是生活,更是精神的寄托。  


潮州凤凰山上的茶园。曾学先 摄

陈香白记得,2002年9月在马来西亚的国际茶会上,他受邀讲解并演示潮州工夫茶艺。期间,一名90多岁的潮籍老华侨不请自上台来,指着茶动情地说,“陈老,这不止是一杯工夫茶,看到这杯茶,我就想起我的家乡,想起在家乡喝茶的味道。”随后老华侨热泪盈眶,说不出话来。  


让叶汉钟感到欣慰的是,女儿叶青青在浙江农林大学本科和研究生阶段所学的都与茶相关。如今,已毕业的她回到父亲身边,希望用自己所学,以“好看好玩”的方式通过互联网将潮州工夫茶带给更多的年轻人。  


叶汉钟曾在浙江大学茶学系参加研修班,如今女儿也从浙江学成归来,用新的理念发展茶艺。

事实上,潮州工夫茶的传承确实在影响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而且不限于潮籍。上个月的叶汉钟潮州工夫茶艺师资班结业典礼便是一个例证。18名年轻学员中有15名来自潮州以外的地区。  


随着“工夫茶21式”标准出炉,潮州工夫茶走向更广阔的世界。今年5月,中国茶叶学会通过了团体标准《潮州工夫茶冲泡技术规程》立项申请,目前进入专家评审阶段。2018年1月,《中国(潮州)工夫茶艺师》教材在北京首发。这意味着潮州工夫茶艺成为全国工夫茶艺培训的蓝本。  


2015年米兰世博会,叶汉钟选送的凤凰单丛茶获米兰世博会金骆驼奖。

近年来,潮州工夫茶成为南粤“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已成“一带一路”文化传播的一张名片。2014年11月,应中国驻悉尼总领事的邀请,17个国家驻悉尼领团团长及配偶出席了在悉尼中国文化中心举办的“中国民乐、茶艺和服饰沙龙”。叶汉钟在交流活动中演绎潮州工夫茶艺的魅力。2015米兰世博会,叶汉钟又将潮州工夫茶艺亮相米兰,引来世界各国游客惊奇的目光。  


2015年米兰世博会现场,叶汉钟在展示潮州工夫茶艺。叶青青 摄

茶艺与茶相辅相成。伴随着潮州工夫茶从潮州“走出去”,潮州单丛茶也名声鹊起。  


上世纪70年代,茶园还是集体生产的模式,是很传统的手工生产。每个茶场一年只能生产几百斤的凤凰茶。而今,潮州茶的产量早已扶摇直上。据统计,至2018年底,潮州茶叶保存面积达19.4万亩,产量约2.4万吨,第一产值达35亿元。顶级的单丛茶则一两难求,价格可达数万元。  


凤凰山上采茶的妇女。巫达新 摄

潮州工夫茶,从南粤之地,日渐走向世界,在陈香白这位既是茶艺传承人,又是茶文化研究者看来,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是“文化自信”。


一杯工夫茶,见证了历史,滋养了生活,承载着乡愁,融入了文化,寄托着希望,最后成了金灿灿的国家名片。  


云海茶园。邢仪英 摄影

工夫在心 茶和天下

文|丁建庭


“潮人无贵贱,嗜茶辄成癖。”潮州工夫茶历史悠久,蜚声四海,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茶道的代表。  


潮汕人爱喝茶,“宁可三日无米,不可一日无茶”。无论家居自饮、客来礼敬、拜祖祭神或是婚丧嫁娶,处处可以看见茶的踪迹。可以说,工夫茶已经成为潮汕人身上的一个标签,也是潮汕文化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凤凰山上晒春茶。苏仕日 摄
正所谓:“壶小乾坤大,茶薄人情厚。”潮州工夫茶堪称中国茶文化的一绝,既明伦序、尽礼仪,又有优美的茶器及茶艺方式的高雅格调,体现了“和、敬、精、乐”的茶道精髓,同时饱含“小中见大、外巧中拙、虚实盈亏”的哲理。  


顾名思义,工夫茶费工费时,讲究礼法,要求用心事茶,不吝时间,不吝精力。潮州工夫茶茶艺标准,包括了备器、生火、温壶、纳茶、点茶、请茶、闻香等21道工序。繁琐的工序,既代表着饮茶艺术,也是工夫在心的体现。 


时代发展日新月异,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经多番努力保护,仍无法阻止其衰败之势,但潮州工夫茶不会绝迹。因为它既是可登大雅之堂的饮茶艺术,又是扎根于大众沃壤的民俗。这正是其魅力与生命力之所在。  


从历史上看,中国茶曾为“世界所爱”,是古丝绸之路的核心交易物。如今,潮州工夫茶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并且沿着“一带一路”,活跃在世界舞台上,默默地起着沟通情谊、交流往来的纽带作用。 


图为凤凰山上的茶园。郑坚摄


林语堂说过:“无论到哪里,只要有一杯茶,中国人都是快乐的。”浓浓的茶香,不仅滋润和安抚着人们的心灵,也展现着茶和天下的中国文化。


统筹 | 陈枫 罗彦军 曹斯 郑佳欣
脚本/配音 | 苏仕日
撰文 | 苏仕日 纪金娜 达海军
制作 | 王良珏 何志豪 黄泽伟 刘子葵 张西陆

-----------我是送福利的分割线--------


做拍客 赢千元大奖


快扫二维码参加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