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频遭质疑的共享充电宝,如何活了下来?

南方日报 2023-05-12


即使对商家有所许诺,充电宝企业仍无法保证商家一心一意遵守“独家排他”。广州某餐厅的前台,就摆放了三个不同品牌的共享充电宝机柜。(南方周末记者 敬奕步/图)

很多人不知道,共享充电宝比共享单车问世更早。作为最早的共享充电宝公司,来电成立于2013年12月。13个月后,摩拜单车才出现。

有5‰-6‰的充电宝,由于用户遗失或超时未还,相当于卖掉,这部分用户的押金会被系统自动扣除。

桌面形态的充电宝需要服务员手动收集充电,而服务员并不乐意干这事;更严重的问题在于,这款充电宝“用着用着就丢没了”。

两年多前,共享充电宝走到风口,资本疯狂下注。

在这波浪潮中,聚美优品创始人陈欧也跻身其中——投资“街电”3亿人民币。当时,万达公子王思聪觉得可笑,随即发朋友圈戏称:“共享充电宝要是能成我吃翔,立帖为证”。

如今,出乎王思聪意料的是,事情发生了反转。

聚美优品2018年财报显示,街电共享充电宝业务包含在“服务与其他收入”下,该项收入由2017年的1.8亿元增至约9.3亿元,总收入的占比由2017年的3.1%激增至21.7%。“这主要归功于街电的共享充电宝业务。”

其他几家头部企业也公开表示实现了盈利。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监测平台Trustdata发布的报告显示,2019年,共享充电宝市场全年的用户规模已达1.5亿人次。

当年频遭质疑的共享充电宝,为何活了下来?

怎么赚钱? 

很多人不知道,共享充电宝比共享单车问世更早。作为最早的共享充电宝公司,来电成立于2013年12月。13个月后,摩拜单车才出现。

但起得早并没有什么用。共享单车火爆了,而共享充电宝却足足等了四年才等到风口。2017年春,共享充电宝市场共获得超过40家企业机构的16笔融资。

2015年,来电的柜机摆在深圳街头的时候,来电团队管它叫“自助租借充电宝”。

在北京建外SOHO东区的办公室,来电CMO任牧笑称,“直到2017年,媒体开始讲‘共享充电宝火了’,我们才坐在一起研究说,要顺应大家的认知,我们干脆从了吧。”

共享充电宝本质上是分时租赁的租赁经济。它有两条盈利渠道:充电宝租借、广告费。

多位业内人士表示,广告收入在总盈利中的占比不到一成。租售费用才是营收的大头。

记者走访北京、武汉、广州、昆明等地发现,大部分充电宝租金和同一场景下的矿泉水售价一致,以2-3元/小时居多。

记者以客户身份咨询深圳市飞天鹰科技有限公司了解到,一个10个机位的共享充电柜价格在930-980元,普通充电宝的价格为68元,这样一套设备的成本约1600元。如果批发量大,价格更低。飞天鹰科技是一家专注研发和生产各种电源产品的企业。

按每天借出两个充电宝、租金2元/小时、充电宝从满电用至无电需2小时来计算,这台共享充电装置能在200天左右回本,接下来的租金即净赚。

而正常充电宝能充放电500-700次,至少能用一年,使用频次不高的话能用两三年。因此,共享充电宝的回报率一直为业内人士津津乐道。

除了租金,租售费用中还有一部分来自被扣除的用户押金。

来电CMO任牧告诉记者,有5‰-6‰的充电宝,由于用户遗失或超时未还,相当于卖掉,这部分用户的押金会被系统自动扣除。目前市面上,街电、小电、怪兽的押金为99元,云充吧、来电的押金是100元。

电商专家李成东向记者指出,在所有的分时租赁行业里,共享充电宝是最佳选择。共享充电宝在使用过程中,机器损耗小,且运营成本低,并能在不同场景下差别定价,且收费较高。此外,充电宝不影响市政市容,也没有负面舆论。

欲速不达 

尽管共享充电宝的商业模式没有问题,但门槛低、技术含量低,导致竞争激烈。所以,最初的共享充电宝企业,都在考虑如何更快抢占阵地。

2017年5月,街电烧光3亿,在全国21个城市铺设柜机近4万台,投放移动电源20多万个。小电创始人兼CEO唐永波亦公开表示,年底将在全国铺设360万台充电宝柜机。

时间是线下推广大战的关键。早一分钟,也许就先人一步拿下商铺的占位。因此,地推人员成了公司扩展业务的主力军。多位业内人士向南方周末记者表示,其所属公司七成以上的员工都是地推人员。

为了快速占坑,代理商成了众多企业的选择。

最初,街电的代理策略为加盟制,即代理的前期投入为零,但能通过参与后期运维来获得分成,重点优质商铺还有额外奖励。小电则设定了代理等级制,等级越高代理费越高,相应的分成以及设备折扣也越多。

在利益驱动下,代理大军疯狂开疆拓土。据小电科技公布的数据,截至2017年8月底,小电在全国覆盖了70个城市。同一时期,街电也完成了全国70个以上城市范围内的铺设,充电宝数量达到139万。

一位武汉的怪兽充电宝代理向记者抱怨,2018年他加入代理队伍后,工作不满一个月就辞职了。原因是,武汉中心商区的每家店都已有别家共享充电宝入驻,“这倒是没什么,但连三环四环的店铺也都放满了充电宝,那生意还怎么做?”

代理模式看似快,其实隐藏着大量弊端。

接近街电的行业资深人士史凯向记者透露,街电尝试过以非常快的速度,通过大量招募服务商铺设大量场景,但最终结果是单柜机的效率极差,投入产出比低。甚至出现代理商为了刷数据,骗前期补贴或市场费用的情况。

之后,只能大量回收、调整柜机,铺到新的场景内,这部分的运维、调配费用反而非常高。
代理还常常与直营团队起冲突,自家人互抢生意。据36氪报道,2017年5月的西安,小电与代理商签订协议不到一个月,小电的直营团队也进入了西安市场,并主动抢占了西安城市中心地位。

代理的“小富即安”心态,更是令共享充电宝企业如坐针毡。

“代理商铺发展到一定数量后,就不铺了。比如一个当地代理,要是一个月能挣个两三百万,哪还有动力干得更大?就开心环游世界去了。”云充吧董事长侯天赐对南方周末记者说。他是个80后,创业前曾经在百度工作。

2017年,云充吧划出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10个一线城市,尝试直营推广。后来,又陆续将代理的比重从一半以上降至百分之十。现在,云充吧在一二三线城市均是直营,五六线城市才用代理。

“我们不是不喜欢代理。”侯天赐说,“城市体量大的,还是得经过代理才能够保证市场的扩张速度。”

史凯说,现今的头部玩家基本以直营为主,实在不能直营的城市才考虑代理。

选址的学问 

不同于共享单车的B2C模式,共享充电宝B2B2C的模式,注定了它在到达用户前,避不开中间商家。

商家扮演着场地提供者的角色。在线下占领的商户足够多,充电宝的获客能力才越强。在选择线下合作商家的过程中,共享充电宝走过不少弯路。

史凯告诉记者,一个城市的场景优先级排序显而易见,但为了扩张速度,代理商常从容易攻克的商家下手,造成了资源浪费。

“比如说,小区周围的鞋店、小超市,办公楼附近的美容美发店、美甲店,都铺进去。”史凯解释,这些场景比较封闭,充电宝使用量远比餐饮、KTV、酒店小得多,因此收益不佳。

云充吧也曾尝试过不分场景的铺设,但一段时间后,就撤出了在银行、通信运营商营业厅等地的点位。原因是这些场景“没有用户”。

侯天赐告诉记者,共享充电宝的选址原则是:订单=人流量×转化率。影响转化率的因素,就是用户在这个场景内停留的时间长度,以及用户的出现时间。“出现时间越晚,转化率就越高。”侯天赐说。

他举了个例子,火锅店比快餐店的转化率高;酒吧、KTV、洗浴中心等夜生活场所,转化率比餐厅高;医院的转化率高是因为医院的排队时间长,用户玩手机时间更长,也更需要充电。

在这些场景中,转化率最高的场景是酒吧,其次是高铁站、游乐场、商场、KTV,餐厅、咖啡、足疗、美容美发等场景也还不错,而转化率较差的场景是小吃店。

核心场景不算多,但创造了大部分收益。

史凯打了个比方,酒吧、KTV的占比在所有场景里占20%,但能带来40%-50%的营收。“一些酒吧放了十台机器,但这十台机器每天能赚一到两千元,一台机器的成本也就千元左右。这个场景下,最快五天就能回本,剩下的每一天都赚。”史凯说。

核心场景成了充电宝企业们虎视眈眈的争抢对象。而优质商家的进场费,也变得越来越贵。

来电CMO任牧告诉记者,2015年,还有商家为了提升顾客体验,主动花钱买设备。渐渐地卖机柜成了租机柜。随着各大品牌跑马圈地,企业开始免费给商家提供设备。再往后,商家要求参与租金分成,少则20%,多则70%。2017年下半年起,先付现金后入场的商家“进场费”就产生了。

北京三里屯一家餐厅老板告诉记者,新店开业时,好几个不同品牌的地推人员曾上门游说,最终选择云充吧,虽然没有“进场费”,但能拿到六成的流水分成。他算了一笔账,每天店内发生7-8次租借行为,日盈利在20-30元,一个月下来盈利近千元,店铺白白分得数百元。

史凯介绍,全国的大连锁店,譬如酒店、餐饮店,都要靠招投标。“招投标会涉及很多进场费。我花了几百万进去,可能不是为了在这个场景下赚钱,而是在这个产品上获得更多用户,让品牌更响亮。”

2018年,云充吧和中国最大的连锁酒吧品牌诺笛集团达成战略合作,签署了三年独家排他合作协议。这意味着,诺笛旗下近200家合作酒吧将成为云充吧共享充电宝的独家投放渠道。

云充吧瞅准的是诺笛集团在全国的酒吧门店能带来的流量。“酒吧是一个纯刚需,用户的量很大,一个酒吧一个月至少能有几万元流水。”侯天赐说。

这场合作的代价巨大——为了挤掉其他竞争者,云充吧投入2000万元进场费作为诚意金,还有未知数额的利润分成。侯天赐向记者透露,截至目前,这笔交易仍是亏损,“三年来看,应该是打平状态”。

广州花城汇购物中心,一台24个机位的“怪兽”共享充电宝柜机摆在女装店的模特旁,1/3的卡槽是空的。(南方周末记者 敬奕步/图)

踩过不少坑 

在硬件方面,共享充电宝也踩过不少坑。

2017年,一款桌面形态的共享充电宝,就让几家头部企业花了重金买教训。该共享充电宝设备为小机柜样式,常置于餐厅桌面。用户须在餐桌附近使用,不能携带离开。

任牧透露,来电曾花了好几个月生产桌面机。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小电与怪兽至少投资了两个亿,生产桌面形态的小机柜。

但如今的市面上,已经见不到这款共享充电宝了。

侯天赐向记者指出,桌面形态的充电宝需要服务员手动收集充电,而服务员并不乐意干这事;更严重的问题在于,这款充电宝“用着用着就丢没了”。

由于共享充电宝的电芯与市面上售卖的某款小米充电宝电芯一样,许多人将共享充电宝偷走,拆掉外壳,二次加工进行售卖。在当时甚至形成了一条产业链。一个春节假期过去,一个餐厅的共享充电宝全丢了,在当时并不罕见。

云充吧也在硬件设置上栽过跟头。2016年,云充吧投入上百万,推出了一款带1-200个充电宝的大型机柜,在全国投放了几十台。但由于产品本身不成熟,且铺设在大型游乐场所,回报周期太长,最终以亏损结束。

在不断试错之后,共享充电宝似乎已经走通了自己的生存之路。几家头部企业均公开表示,已经实现了盈利。

侯天赐告诉记者,云充吧在2018年上半年已实现纯盈利,交易的笔数和金额保持着环比25%的增速。

任牧对记者表示,来电在2016年8月第一次实现盈亏平衡;目前行业内的所有头部玩家都具备盈利的能力,但选择不盈利,是因为“这个市场还有很多空间,可以继续做大”。

但直至今日,共享充电宝项目仍然没有受到资本市场的青睐。来电科技CEO袁炳松曾公开直言,接触了数十家投资机构,“大部分还是质疑这个东西到底有没有需求”。

“你最近听说有谁家融资了吗?”侯天赐反问。自从共享单车倒下,“共享”就成了投资人谈虎色变的话题。

2019年8月底,有消息称,美团点评将在全国大规模重启共享充电宝项目。此前,美团曾两次小规模测试该项目,均被搁置。这是它的第三次启动。

◆◆
推荐阅读
◆◆



来源 | 南方+、南方周末(记者 敬奕步 实习生 胡琪琛)编辑 | 刘芷蕾校对 | 居伟强

-----------我是送福利的分割线--------


做拍客 赢千元大奖


快扫二维码参加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