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娃奖两万,香港人愿意生吗?
香港“生育礼包”政策今天落定。
10月25日,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发表其任内第二份施政报告。一如外界预测,特区政府宣布将为香港每名新生婴儿家庭发放2万港元。
生育率下降是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正面临的共同问题,香港为何大派“生育礼包”?答案由此可见端倪:去年香港夫妇的平均子女数已降至0.9名的历史最低点。
那么,是什么原因让香港家庭不愿生或者不敢生?施政报告的一系列政策能否“蛇打七寸”,消除顾虑?除了“派钱”,各地还有哪些“高招”可供借鉴?
鼓励生育
既派钱又支援
生一个孩子发2万港元,是什么概念?
对于新生儿家庭来说,这笔钱可以买到约72罐婴儿奶粉或140包尿片。而对于政府而言,按去年约3.25万名婴儿出生来算,需要一笔约6.5亿港元的经费。
“讲多无谓,派钱最实际”。其实,支援措施不单单只有“发钱”,措施还包括——
纳税人只要与新出生的子女同住,其“居所贷款利息扣除”或“住宅租金税项扣除”的最高限额将提高两成;
特区政府在薪俸税和个人入息课税下,设立每年最多10万港元辅助生育服务税项扣除;
增加“在职家庭津贴计划”下的住户及儿童津贴金额15%;
新生儿家庭还有优先“选楼”的权利,获得资助出售单位优先安排。
香港特区政府促生育一套“组合拳”背后,透露出对“少子化”问题的担忧。
前不久,香港最新人口统计数据出炉。先看好消息,从2022年年中至2023年年中,香港特区政府通过各种“抢人才”计划,让香港人口增加了15.2万人,一转疫情三年香港人口连续下跌的趋势。
乐观的背后,隐忧亦显而易见,香港新生婴儿人数创下了62年来的新低。
香港家庭计划指导会最新调查结果显示,去年香港夫妇的平均子女数目从1997年的1.9名降至0.9名的历史最低点。而没有孩子的夫妇的比例,较2017年增加超过一倍,达到43.2%,成为香港家庭构成的主流。
以上数据与国际权威统计相合,联合国人口基金(UNFPA)最新公布的《2023年世界人口状况报告》显示,香港女性平均每人仅生育0.77个孩子。
光靠政策并不能大幅提升生育率,这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已有例证。李家超也坦言,生育是人生重要决定,牵涉不同考虑。但当出生率持续处于低水平,政府必须有政策导向,鼓励生育。
在香港
养一个小孩需要多少钱?
众所周知,香港有较为完善的社会福利体系。去年底推出的“高才通”计划,就因持有人子女可就读公营及直资学校、与本地生待遇相同,而广受热捧。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看好香港的教育资源。
明明拥有吸引力较强的社会福利体系与教育资源,香港本地人的生育困扰又是什么呢?
今年2月,香港妇联访问了1176名成人,当中76%受访者表示不愿意生育小朋友,创该调查9年来新低。据香港妇联副主席欧阳宝珍对南方+记者分析,主要原因有三:经济压力大、工作繁忙、居住空间不够。
有香港朋友告诉南方+记者,延迟生育主要还是经济问题,“香港生一个小朋友至少要规划出两三百万的资金,这还没有考虑改善住房、住房学网(类似内地学区)问题,因此没到一定收入水平之前很难考虑生育问题。”
还有香港人透露,尽管香港有公立免费教育,但是家庭需要投入的教育培训费用并不少。为了赢在“起跑线”,不少香港小朋友至少要学习一项乐器、一项体育活动,相关培训费用并不便宜。如果选择优质的私立学校,还要负担昂贵的学费。
去年,香港恒生银行调查了633名持有100万港元或以上流动资产的人士,其中有49%已为人父母。有被访者表示,养育一名孩子平均每年需花费28.4万港元。
据了解,这28.4万港元的开支主要为一般生活费(日常伙食、交通)、学费、兴趣班及补习班、娱乐(例如海外假期和游学费)、医疗开支、保险及储蓄计划等。父母如果支持子女成长至22岁经济独立,需要准备约624.8万港元。
当然,这项调查本身针对的也是资产较为雄厚的人士,对于普通工薪阶级,尤其是住在公屋的香港市民来说,不一定适用。但不可否认的是,生一个孩子,对如今的香港家庭来说,确实是一件要大算经济账的事情。
除了派钱
还有这些“催生招数”
生育率走低的现象并非香港独有,如何提高生育率也成为近年世界各地政府的工作重点,其中不乏有“派钱”的做法。
例如,今年6月份,日本推出所谓“异次元级少子化对策”,计划每年拨出3.5万亿日元,用作育儿和其他支援父母的措施,家庭的第三个孩子起从0岁到高中生月均补贴3万日元(约合人民币1463元)。此外,该国也非常注重构建生育支持性的社会环境,如积极解决“待机儿童”(在家排队等待保育所空位的幼儿)的入学问题等。
新加坡则早在2001年就开始鼓励生育,父母生育前两个小孩时均可获得8000新加坡元奖励,生育第三个小孩起增至1万新加坡元。
在内地,深圳、杭州、长沙、温州等城市也纷纷出手,真金白银补贴生育。但直接“派钱”真的能消除生育困扰吗?
在香港特区行政会议成员林正财看来,特区政府对育儿家庭在财政上支援是份“心意”,配套及家庭友善政策更为实际。对此,施政报告也提出要扩展学前儿童课余托管服务、提升邻里支援幼儿照顾计划增加“社区保姆”、促进家庭教育等,透露出特区政府在支援育儿家庭上多方考虑。
香港立法会议员林琳也认为,单纯“派钱”肯定不够,还要考虑到父母工作繁忙等其他问题。她建议以政府和大企业为试点,推动半职工作或弹性上班安排。
这方面如广东今年大力推行的“妈妈岗”,工作时间、管理模式相对灵活,方便母亲们兼顾工作和育儿,也提供了参考。
“政府最好每年都检视相关政策,定时优化政策内容。”欧阳宝珍认为,一次“派钱”固然能表明政府积极的态度,但长远要应对“少子化”困境,除了在经济上对育儿家庭进行支援,特区政府还得建立持续支持生育的社会环境。
“无论是创造弹性的宝妈工作岗位、拓展多元儿童照顾服务,甚至是缓解一直困扰香港的住房问题。唯有这些顾虑逐一消失,大家才会真的敢生、愿意生。” 欧阳宝珍说。
(部分内容自香港01、点新闻、中国经济时报)
News
南方精选
来源 | 南方+客户端
撰文 | 话题研究员 陈彧 吴彬彬 辜继漫 魏伯航
策划 | 胡良光 张哲
编辑 | 毛帅楠
校对 | 杨远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