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京、陈思诚、胡歌、陈丽君现身深圳!
5月24日,2024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人文湾区 机遇湾区”分论坛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举行。
吴京、陈思诚、胡歌现身深圳!
5月24日,吴京亮相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电影业高质量发展分论坛”。
此次分论坛上他为大家带来了“在新时代塑造中国英雄新形象”的主旨演讲。
图源/深圳发布
吴京提到,近年来,观众在大银幕上看到了不同职业以往没有见过的形象,也看到了以往不同的八路军解放军,这就是景象。应该说量的积累已经出现了,许多影片大获成功,甚至推进了一些类型的进步,虽然也有一些尝试没有完全成功,但从电影业发展的角度讲,这是创新必须付出的代价。“只要步子是往前迈的,那就早晚能走到远方登上山峰。”
吴京还表示,近两年他尝试着把中国武术和中国动作片的一些经验作出总结,他也慢慢意识到:“这真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它的复杂程度超乎了一般人的想象,不管怎么样,我和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们仍然坚定地把这件事情做下去。”
知名导演、演员陈思诚这次也现身第二十届文博会,他在“电影业高质量发展分论坛”上做了主旨演讲。
“2023年中国电影取得非常亮眼的成绩,2024年春节档打破多项纪录,观影热潮的出现不仅是市场的强心剂,也给了我们电影人一颗定心丸。”5月24日,在2024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电影业高质量发展”分论坛现场,青年导演、壹同制作创始人陈思诚表示,新时代电影精品创作的核心要以人为本,兼容并蓄,重视内容创作,推出更具人文关怀与美学风格的高品质电影以飨观众。
陈思诚认为,现阶段电影创作最难的环节仍是剧本内容创作,但他相信,相比美国好莱坞向未来探索,中国的电影创作土壤更加丰富。“中国电影植根于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文化的沃土上,各种故事类型电影均有取得票房口碑双丰收的案例,类型不会限制观众的选择,拍什么比怎么拍更重要。”他说。
过往数年,陈思诚以导演、监制、编剧等多重角色,为观众带来了诸多精品文艺作品。由其一手打造的壹同制作,更是成了电影产业爆款捕手,推出的《唐探》系列、《误杀》系列电影风靡全国乃至全球华人圈。
陈思诚表示,壹同制作目前储备了丰富的题材和类型项目,今后会尝试更多的文学作品改编,并透露今年暑期,将推出从未尝试过的全新题材、改编自著名作家麦家同名小说电影《解密》。此外,“误杀”系列最新章《误杀3》目前也正在泰国进行紧张的拍摄。
最近几年,陈思诚更多是以监制身份出现在新人导演作品中,为成片质量保驾护航,他表示,未来壹同制作会继续发掘有才华的青年创作者,为产业输出更多新鲜力量,他个人也会在青年演员需要时为他们创作提供帮助,为精品内容保驾护航,为观众输出更多更高品质的优秀电影。
5月24日下午,胡歌也出席了2024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繁荣文艺创作分论坛。在论坛上,胡歌谈到如何塑造角色时说,演阿宝时独自骑摩托车去剧组以寻找人物的孤独感,演梅晓歌经常去健身房以寻找人物的冲劲。
90后越剧演员陈丽君谈传统戏曲“出圈”:要把非遗时尚化、把经典个性化
5月24日上午,2024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繁荣文艺创作”分论坛在深圳举行。因参演《新龙门客栈》和“浪姐”脱颖而出、走红全网的浙江小百花越剧团演员陈丽君作为青年文艺工作者畅谈戏剧经典传承和出圈心得。
“在做好戏曲非遗传承保护工作的同时,我们也要勇于创新,勇于打破边界,要把非遗时尚化,要把经典个性化。要让经典流行起来,就必须想方设法打破观众的观赏壁垒,有效方式之一就是破壁融合。”
“中国传统戏曲本身就是一门兼容并包的艺术形式,在我们戏曲舞台上,可以看到文学、音乐、武术、舞蹈、美术,甚至是杂技等艺术门类,这是一门非常综合的视听艺术,应有尽有,入股不亏。”陈丽君说。
就在昨日第二十届文博会首日,陈丽君、李云霄还在浙江展位贡献了多场越剧《梁祝》选段。据了解,两人此次是跟随浙江展团前来文博会参展。她们用自己的“正能量”与“大流量”为浙江展团、深圳文博会“打 call”。
陈丽君分享,她所在的浙江小百花越剧团从成立之初就洋溢着锐意创新的气质。“在此后的40年里,我们小百花一直在尝试创新融合的作品。这一系列旷日持久的突破与尝试回响不断。我想如果多元化的跨界融合,能够让我们的作品有更多出圈的可能性,那么守正创新的创作方法,坚持一丝不苟的创作态度,就是实现这种可能性的根基。”
分享中,陈丽君也谈到《新龙门客栈》爆红出圈,让越剧重新与主流的艺术表现形式站上了同一跑道。“在对《新龙门客栈》的复盘以及观众的反馈中,我也渐渐对戏曲舞台艺术产生了自己的思考。作为一名羽翼未丰的青年演员,这种跨界融合的尝试也令我受益颇丰。”陈丽君说。
如何推动湾区文化交流互鉴?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许钦松:需要了解大湾区不同城市的内在性格
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许钦松表示,大湾区具有一个很大的优势,即是一个国际化的平台,大湾区这个平台既是推广本土优秀文化,也是引进国际优秀文化,并将其引申到内部的学习平台。
谈及如何利用大湾区的优势助推中华文化的传播,他表示,大湾区城市在地理上相对密集,交通建设也十分完善,地区互通非常方便,形成了一个区域融合的环境,这种紧密的地理聚集非常有助于各地艺术家和文化机构之间的交流合作,促进艺术和文化的多元发展和融合,为中华文化在“走向国际”与“内部深化”两方面都提供了很有利的帮助。
当前,大湾区已成为中国经济最发达、创新力最强的区域之一,拥有庞大的经济实力和资源支持,成为中国高科技和创新的重要基地。许钦松表示,文化的新型项目、艺术创新都需要大企业的资金以及高新科技的加持,大湾区必定可以为中华文化的推广以及跨界合作的新趋势提供助力。
谈及如何推动大湾区城市间的艺术交流互鉴,许钦松表示,大湾区城市间具有紧密又多元的文化特性,粤港澳三地拥有共同的广府文化、客家文化、潮汕文化等,这些共同特点使得该区域文化同源、人文相亲,应结合当代的国家政策和时代发展特性“发展它”、“焕新它”。
“交流互鉴的前提是需要认清并充分发挥大湾区各个城市的优势和长处。”许钦松表示,比如广州文化底蕴深厚,深圳经济力量更强,香港则拥有国际化舞台等,我们要充分认识大湾区不同城市的内在性格,才能更好地唤起他们的优势,达到更好地连接交流。
针对未来湾区文化的交流互鉴,许钦松建议,需要重视“城市品牌”与文化活化,以一个区域作为核心点,以点带面式地带动更广泛的区域发展,比如季度性地评选重点城市,将不同城市的文化项目通过巡回的方式带到大湾区其他城市进行展示,让香港、澳门了解珠三角不仅限于广州深圳的其他文化,也让珠三角的群众看到香港与澳门的更多面向。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作者:郑康喜 吴佳楠 林鹏 编辑:于长洹 张雅婷)、南方都市报、深圳发布、深圳新闻网、深圳读特新闻
SFC
本期编辑 江佩佩 实习生 李洁
21君荐读
如何推动湾区文化交流互鉴?许钦松:需要了解大湾区不同城市的内在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