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陌生男女网上相约来武汉跳江自杀!一场惊心动魄,跨越千里的生死营救悄然展开

张万军 刘闪 楚天都市报 2019-08-24

 

更多详情点击上图↑↑↑



“跳河吗?我有群!”5月13日上午11时48分,在一个已自杀身亡的微博网友的“树洞”微博中,一位名叫“求死组队”的女网友发出了这样一条信息。


于是,正值青春年华的两个年轻人,一个河南女孩和一个湖北小伙,背着家人做出了一个决定:相约到武汉跳江轻生。


本该是生命之花绚丽绽放的时候,

为何要选择结束生命?

如果事情真的发生了,

父母家人该是多么的伤心。

好在,有人关注到他们了……


一场生死营救迅速展开


让人没想到的是,

他们在网上发布的信息,

被“树洞救援团”

人工智能(AI)系统监测到,

机器人评测这个网友的自杀风险为7级,

自杀可能性较高。


于是,一场跨越千里、

多人参与的生命拯救行动立即展开。

包括武汉多所高校的老师、

大学生志愿者、精神卫生专家、

铁路民警等


以抑郁症患者的身份与轻生者取得联系

关注到这个信息后,多名树洞救援团成员立即以抑郁症患者的身份,和“求死组队”取得了联系。通过兰州警方帮助,他们发现这名网友是21岁的河南女孩小丽(化名),而且一名来自湖北襄阳的男网友小军(化名)已和小丽取得联系,两人约好一起到武汉跳长江轻生。


心理咨询师通过微博展开心理支持

与此同时,来自河南的心理咨询师李慧芳找到了武汉铁路公安处的联系方式,来自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的王彦雨通过微博对小丽和小军展开心理支持。很快,他们发现了两人相约自杀的具体证据:小丽买了5月14日从兰州到武昌的Z266次车票,小军买了5月15日从襄阳到武昌的K903次车票。



15人的救援小组迅速成立

危险迫在眉睫。为了挽救两人的生命,13日下午,树洞救援团湖南湖北志愿者立即成立了一支由15名队员组成的救援小组。


小组由树洞救援团发起人黄智生教授牵头,武汉大学健康学院护理系教师杨冰香协助组织协调救援行动。救援小组决定采取网络救援和现场救援相结合的方式,追踪救援过程,提供救援资源。


武汉老师奔波千里,暗中保护

救援小组成员陈老师在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工作,在得知小丽所购买的车票信息后,他立即决定先乘火车赶到郑州,希望能寻找拦截到小丽。“虽然原来已确认了小丽的火车车次,但怕她中途下车,或者在旅途中发生其他的意外,或者队友在武昌火车站无法顺利接到人,所以我提前去找。”曾有过多次救援经验的陈老师说。


5月15日凌晨3时30分,陈老师乘火车赶到郑州站,登上了Z266次列车,并顺利地找到了正在睡觉的小丽。他没有上前去叫醒,而是在距她不远的地方坐下悄悄观察,暗中进行保护。


小丽坐火车从郑州来武汉,准备跳江自杀


让陈老师感到更加不安的是,小丽没有携带任何大件行李,“这是一个很危险的信号,说明了她一心想寻死。”


15日早上7时许,小丽醒来,情绪显得很平静,从外表看不出要轻生的迹象。


8时10分,陈老师接到武昌车站派出所民警的电话,询问小丽的情况和准确的下车地点。原来,在此之前,救援团队员、武汉科技大学人工智能专业的顾进广教授已向武汉铁路警方报警求助,民警在小丽到站之前做好了准备。


民警、志愿者、精神卫生专家、心理治疗师全力配合

15日早上8时40分,Z266次列车抵达武昌火车站。当小丽刚从车厢内下来,三名民警和武汉大学健康学院护理系的硕士研究生杨芳、戴丽静,早已在此等候。


9时许,晚点的K903次列车抵达武昌火车站,民警和顾进广教授等人在车站架空层的一部手扶电梯处找到了小军。此时,距离两人相约自杀被监控到,仅过去约45个小时。


民警为两人送上水、食物,耐心和他们进行沟通。然而,两人尤其是小丽的情绪很不稳定,对劝解存在抵触情绪,不愿意配合民警的工作。杨冰香立即联系了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的周洋医生,希望对方到场提供精神疾病方面的专业支持。


15日下午1时,周洋赶到派出所,对小丽和小军的精神状态进行了初步评估和危机干预。随后,华中农业大学的金星老师和心理治疗师李晨娇也赶来,对两人提供专业心理支持。


经过周洋评估,28岁的小军精神状态差,有抑郁症病史,建议送往医院接受治疗。小丽的情况稍好,初步评估也患有抑郁症。


女孩此前曾与人相约跳黄河


“小丽很单纯善良,身世很惨,母亲过世,父亲在外打工,她从小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长大,和父亲的关系不好。”一直开导小丽的杨芳说,“她从小几乎没有得到过肯定和赞美,也没有过美好的人生体验,在人际关系上非常不自信,总是很自卑和孤独。平时也没有人和她沟通交流听她诉说心事,所以产生了轻生的念头。”


不久前,小丽在网上应一名网友之约,从河南赶到兰州,准备跳黄河自杀,但后来对方退却。



不久,又有一名网友邀她自杀,又爽约。最终,小丽自己在网上发帖欲轻生,得到了小军的响应,小军也和家人的关系不佳。


细心开导

两人终于放弃轻生


民警随后联系上两人的家人。15日晚,小军的母亲和小丽的叔叔先后赶到武昌火车站。虽然杨冰香已经事先联系好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天佑医院精神卫生科专家,准备对两人进行免费诊断和治疗,但小军和小丽的家人最后将两人接回老家。


所幸经过医生和志愿者等人的细心开导,小丽的心情开朗了很多,情绪已较为平稳,表示放弃轻生的念头。小军也在家人的陪伴下,安全得到了保证。


树洞救援团的志愿者表示,将与两人保持联系,继续提供心理支持,并希望能说服小丽、小军及其家人,让两人早日接受专业心理治疗。


45个小时内,紧密合作,

这个神奇的团队,

成功挽救这两个年轻人的生命……

树洞救援团

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团队?

面对网络上的庞杂信息,

如何精准捕捉自杀消息?


昨日,武汉科技大学大数据研究院副院长、树洞救援团发起人黄智生教授以及志愿者,向楚天都市报记者讲述了这个团队的故事。


图为:黄智生教授(左三)和树洞救援团专家及志愿者们


成功阻止了小丽和小军的自杀行为,只是“树洞救援团”又一例成功的救援。去年8月至今年3月,该团队已展开了720人次救援,其中320人次获救。


一用大数据进行自杀救助

童话故事里,心中藏有秘密的人,会找到树林中的树洞倾诉,然后用泥巴封好洞口,树洞便会守口如瓶。


在当代,人们常在微博等网络社交媒体上倾吐自己的想法,社交平台成为一些抑郁症患者倾吐心声的“树洞”。


黄智生是荷兰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人工智能教授,同时还任首都医科大学大脑保护高精尖中心抑郁症人工智能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武汉科技大学大数据研究院副院长。几年前,他开始涉足抑郁症与人工智能技术结合的研究后,就开始思考利用大数据进行自杀救助的可能性。


去年,黄智生团队研发的树洞机器人上线,树洞行动救援团也同时成立。“发起树洞行动,是想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在网络媒体中,发现高风险自杀人群并进行救助。”他说。


首次救援失败让人难以释怀


去年4月,树洞机器人还在研发阶段,武汉研发团队采集数据时,发现一个女孩想在五一期间自杀。团队成员依靠人工分析数据,解读女孩微博信息,联系到她的前男友和所在大学。几位队员与这个感情不顺的女孩建立了联系,对她进行心理疏导,遗憾的是,女孩后来还是永远离开了。


首次救援,只帮女孩多活了47天,此事让黄智生难以释怀。他说当时经验不足,队员与救助对象联系松散,没有及时发现她微小的心情变化。这次救援失败,让他们总结了几条经验:“一是患者需要长期陪伴;二是家长要重视起来,带孩子去医院治疗;三是要学会去倾听,真正挖掘出患者内心的痛苦。”


二机器人监控网络轻生信息


漫漫黑夜,许多年轻人在自杀的生死线上挣扎,夜晚是树洞留言更新最为频繁的时段。树洞救援团就隐匿在网络世界里,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来找寻那些想要自杀的人,点亮他们生活的希望。


树洞机器人采用知识图谱技术实现24小时监控,每天从数以千计的微博信息中筛选出10条信息,辨认出含有自杀方式和时间的词语,生成自杀监控通报。从数据采集、数据汇总、自杀风险分析到形成监控通报,一切全自动化。其中,知识图谱覆盖自杀方式、自杀计划、痛苦表达、时间描述、地点描述、悼念模式等相关概念的描述。黄智生拟定了一个自杀风险分级标准,分为0-10级,级别越高,自杀风险越高。


自杀风险分级标准


生成预警通报救下孕妇


“我明明割腕了,还救我干嘛?我只想带着肚子里的宝宝一起离开。”今年5月9日凌晨1时59分,武汉常女士的这条微博信息让人担忧。


常女士的微博被树洞机器人监控到,通报中将其列为自杀风险7级:自杀方式已确定,日期未明。当天,黄智生将预警信息发到树洞救援群,武汉大学健康学院护理系教师杨冰香开始持续跟进。


杨冰香添加了常女士的微信,安抚其情绪,提供心理帮助。原来,常女士怀孕3个月,由于经历坎坷、家庭矛盾和投资不当,才有了轻生的举动。在杨冰香的帮助下,她感觉到世界的温暖,愿意去解决现实问题。“年轻人自杀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黄智生介绍,许多年轻人通过社交网络表达了各种自杀情绪和愿望,这为采用AI及大数据技术作网络分析监测和进行自杀救助,提供了可能性。


三曾经的抑郁症患者也来助人

近日的这次救助中,武汉职业技术学院的陈老师赶到郑州登上火车,一路暗中关注和保护小丽。


去年9月,因为一次讲座,陈老师得知了树洞救援团,对人机联合救援行动感兴趣的他,主动申请加入成为一名志愿者。“我很能理解抑郁症患者。”陈老师坦言,年轻时他也是一名抑郁症患者,有过自杀的念头,经过多次自我调整才走出阴霾。


成为救援团成员后,陈老师潜伏到一个“约死群”做卧底,救下一名轻生者。


今年1月6日,网友媛媛(化名)在群里不停发言,兴奋异常。她说,见完了爷爷奶奶,准备了药和酒,很快就可以解脱了。媛媛还发了不少照片,在群里直播。


陈老师发现后,马上添加媛媛的微信试图劝阻,但一直被拒绝。回到家,媛媛吞了安眠药喝了酒。陈老师从照片里看到了媛媛的家庭地址,赶紧报了警,民警赶到后破门而入,救起了徘徊在死亡线上的媛媛。


武汉志愿者占比最大最积极


像陈老师这样的树洞救援团志愿者,在武汉共有40名,他们来自武大、华中科大、华中师大、湖北中医药大学、同济医学院、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等高校、医院和各行业。“武汉的志愿者占比最大,采取行动最积极,效率也最高。”黄智生说,目前他们的团队共有280名志愿者,40名心理咨询师,还有40名专家、教授和精神病医生。


阻止自杀行为只是第一步


阻止了一次自杀举动,避免出现家庭悲剧,参与救援的志愿者只能暂时松口气,“真正的困难在于长期的疏导和陪伴,这一过程是漫长的。”


最初的救援中,志愿者们以为找到自杀者,告诉他们的家人,剩下的事情就是家人去做工作。但实际上,很多父母并未理解和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不相信孩子有抑郁症,自杀者也不一定很快就能打消轻生想法。救援团成立后,针对救援对象,他们会分别成立一个救援小组和一个关爱小组,通过团队的力量互通信息、预防危险,不断地进行心理疏导。


救助自杀人群,倾听他们的心声,陈老师说,这意味着志愿者要接受很多负能量,成为自杀人群的情绪垃圾桶。走出抑郁症的痛苦后,他希望用自己的经验去帮助救援对象,“看到他们没有继续做傻事,自己的付出就是一种快乐。”“想自杀的人通常以为没人爱他,觉得活着失去意义,否定自己。我们做的事情就是要让他们感受到爱,看到社会上阳光、积极的一面。”黄智生说,未来他希望建造一个关爱中心,既有康复疗养功能,也能为抑郁症患者提供学习、培训和工作机会,帮助他们真正解决问题,拥抱生活。


人生难免会遇到挫折和坎坷,

但也充满着温暖和善意。

不管遇到什么困难,

请别轻易放弃只有一次的生命。

为给他们第二次生命的救援团队点赞!

 

来源:楚天都市报原创(封面图与本文无关)

记者:张万军 刘闪

编辑:肖苔

实习编辑:金永芳 李婧雯



推荐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