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圈是如何“卖人设”的?
如今,越来越多的明星喜欢“卖人设”:“学霸”、“吃货”、“老干部”等风格迥异的人设层出不穷,粉丝们也对此津津乐道。其实在艺术圈,很多艺术家也有自己的“人设标签”,他们的“人设”究竟是“名副其实”还是“表里不一”,不如让我们一探究竟。
艺术家也“卖人设”
明星们通过自己的代表作衍生出的“人设”只要卖得好,自己的人气也会越来越高。但是,一但出现了与“人设”不符的言行举止,公众就会纷纷表示其“人设崩了”。而对艺术家来说,他们的“人设”和艺术作品也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不同的艺术家由于家庭背景、成长经历的不同,其性情也是截然不同的。我们既可以从他们的生平中了解到他们的“人设”,也可以通过作品去探寻他们的心境。有时,作品表现的内容可能与大家熟知的艺术家个性相得益彰,而有时则会形成强烈的反差。
可是,就算某些艺术家的作品与其个性呈现出完全不同的两种路线,但我们终究能在作品中发掘到一些“蛛丝马迹”。这些隐匿与细节处的痕迹,也是艺术家真实个性的折射。
◆ ◆ “天才少年”VS“勤奋努力派” ◆ ◆
不管音乐、文学,还是绘画、雕塑,在这些领域中总有一些艺术家从小就表现出了过人的天赋。他们年纪轻轻就凭借自己过人的才华闻名于世,他们的作品受到了无数人的追捧。更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天才”们随着年龄的增长,并没有变成“伤仲永”,而是在自己的艺术道路上不断地前行。
谈到才华凛然,就不得不提到丢勒。阿尔布雷希特·丢勒(Albrecht Dürer)出生于纽伦堡,他不仅以自己的版画作品而成名,其水彩风景画也是他最伟大的成就之一。
丢勒童年时便跟随自己的父亲学习作画,他在绘画领域的天赋在当时已经展现了出来。13岁时,丢勒就能以自己为模特画出极其逼真的肖像画,在那幅用银针刻出的自画像上,丢勒写道:“1484年,我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我照着镜子画了自己。”
丢勒先后跟随多名画家学习技艺,逐渐地开始接触版画。23岁时,丢勒已经拥有了自己的独立画室,成为了一名妇孺皆知的画家。到后来,他不仅为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作画,还成为了马克西米里安大帝的御前画家,当时的他也只有41岁。
丢勒近乎完美的履历让我们见证了一名天才画家的精彩一生。其实,在他的作品中,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其才华的外露,还有远比才华更加重要的内容,这也是他成为德国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的原因。
在丢勒的不朽名作《启示录》中,他根据罗马帝国尼禄王朝旧基督教的神秘幻想,表现了人类在十五世纪末叶,由于世界末日而感到的无可奈何、恐怖、失望等末日情结。
在当时,德国资产阶级与手工业主、农民之间的矛盾日益激烈,丢勒在作品中借宗教预言表达了对统治阶级、动荡社会的不满,充满了人文精神的关怀。他还身体力行地支持当时的宗教改革运动,曾主动为宗教改革运动绘制宣传手册里的版画插图,他甚至以农民战争纪念碑的设计来结束自己的创作道路。
自身的才华、悲天悯人的普世情怀、开阔的视野与胸襟以及当时社会环境的烘托,让丢勒这位天才画家没有被时代吞没。他用自己的才华成就了德国艺术史上的一段不朽的传奇。
这个世界上,天才只是极少数的,并不是所有的天才都像丢勒一样“天时、地利、人和”,甚至还有天才如拉斐尔一般英年早逝。因此,在艺术界中,更多的是勤奋、努力、不断创作的艺术家们在闪耀着自己的光芒。
如何证明艺术家的勤奋?恐怕作品的数量与质量是最直接的证据。高产如列宾,他以惊人数量的作品展现了19世纪俄国的宏伟历史;严苛如米开朗基罗,耗尽四年才完成了《大卫》。但其实,还有一位艺术家,大家通常以“天才”来形容他,而实际上他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勤奋型画家。
梵·高直到30岁左右才成为一名职业画家,直到37岁离世,他一共留下了864张油画、1037张素描和150张水彩画。他每一天都在画画,不断地尝试着新的技法和色彩组合,甚至在精神病院里时,他都写信给自己的弟弟探讨色彩的问题。
相对于梵·高短短七年创作了数以千计的作品而言,我国的著名艺术家齐白石也是直到离世前仍坚持创作。齐白石老先生从年少时开始作画,辗转于全国各地,直到逝世前,还完成了其最后一幅作品《牡丹》。
与天赋相比,很多人抱有成见地以为勤奋并不能造就一位伟大的艺术家。但实际上,世人们熟知的“天才型”艺术家在创作上也是勤奋刻苦的,而“勤奋努力派”的艺术家们也是在创作中不断地打磨着自己的才能。
我们能在作品中看到艺术家们浑然天成自带的“天才”属性,也能在一笔一划中触摸到他们努力的汗水。
◆ ◆ “白富美”VS“高富帅” ◆ ◆
很多人说,苦难才是成长的源泉。那出身高贵、家境优渥、一生衣食无忧的艺术家们,又是怎样的创作状态呢?
在印象派中,就有很多的“白富美”与“高富帅”。贝尔特·莫里索和玛丽·卡萨特是印象派中为 49 31141 49 15288 0 0 3807 0 0:00:08 0:00:04 0:00:04 3808不多的女画家。莫里索生于法国布兰热一个颇有声望的官吏家庭,她的祖父是画家,父亲则是高级军官;而卡萨特则来自美国费城一户上等人家,家底殷实。
两人本都是贵族小姐、大家闺秀,却都偏偏爱上了艺术,投身于绘画。更值得一提的是,两人的兴趣都摆脱了传统的学院派,成为了激进的印象派中的一份子。
两人高贵的言行举止与端庄的气质自然影响到了她们的创作。在她们的作品中,男男女女皆拥有精致的外表和闲适安逸的生活状态,其作品透露出的温暖、乐观的情绪颇具感染力。
而提到印象派里的“高富帅”,古斯塔夫·卡耶博特的名字便浮现在脑海之中。他的家庭放到现在来讲,就是纺织业的“垄断巨头”,在当时可是法国军队服装的供应商,可谓是家财万贯。
这位少爷对家族生意并不感兴趣,而是痴迷于印象派绘画。受家庭与生活环境的影响,他的作品同前两位女画家一样,多是表现上流社会的安逸生活,充满了优雅的情调。
大家认为“顺风顺水”的生活等于没有激情与灵感的创作,但这种宁静的风格也自有一番风趣。更何况,这些拥有“白富美”、“高富帅”人设的画家们也并没有满足于眼前,他们投身于创新激进的印象派,为西方艺术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除了“天才”、“勤奋”、“高富帅与白富美”等人设,艺术界中的“花花公子”、“疯才怪才”甚至“隐士”也是大有人在。我们不仅从艺术家的生活去了解真实的他们,更重要的是要学会通过作品去触碰他们真正的“人设”。
以理解作品来塑造“人设”,就算作品与艺术家的私生活可能“表里不一”,我们也不会再有“人设崩塌”的惊叹了吧!
精彩回顾:
[编辑、文/景雨萌]
[本文由《时尚芭莎》艺术部原创,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