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买下艺术品就能高枕无忧?版权究竟归谁?

张欣彤 时尚芭莎艺术 2019-05-25

杰夫昆斯《Balloon Dog》,装置艺术

艺术品的版权纷争始终被人们热议。作为艺术家,无论怎样“防死守”,都可能遇到侵权问题;作为藏家,如果你以为只要买下艺术品就可以高枕无忧,那就大错特错了。你知道艺术家如何处理“版权纷争”吗?


试想一下,如果你花高价买了一件艺术品,没过多久艺术家又复制了一批一模一样的进行销售,当你发现时人家已经在网上炫耀了,这种情况该怎么办?近日,华尔街的《无畏女孩》雕塑就陷入了这个境遇。


华尔街上“对峙”的《华尔街公牛》和《无畏女孩》


继被认为影响了《华尔街公牛》的形象定义而被其创作者抵制后,这一次,因为创作《无畏女孩》的艺术家克里斯汀·维斯巴尔(Kristen Visbal)本人复制艺术品进行出售,被道富公司告上法庭。这场闹剧至今仍没有结果,我们这些“吃瓜群众”也只能等着法庭的进一步结论。


克里斯汀·维斯巴尔《无畏女孩》


艺术品的版权问题一直都是艺术界热议的话题。对于雕塑、版画、照片等可有限复制的复数艺术,藏家无法买下所有的复制品,只能考虑获得作品版权。在艺术家去世后,争夺版权比争夺遗产更可怕。艺术大师萨尔瓦多·达利(Salvador Dalí)的版权划分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由于各国法律条款不同,其作品版权归属让西班牙和法国政府伤透了脑筋。

 

艺术家萨尔瓦多·达利


艺术家在面对作品的版权问题时,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样据理力争,很多时候并非只有强硬手段才能解决问题。但无论哪种解决方法,艺术家都传达着同一种理念:艺术至上。


四种态度,一个理念


《假杂志》发起人言由在近日的一次讲座中,提到了关于艺术家处理版权问题的新观点。法国摄影收藏家托马斯·苏文(Thomas Sauvin)在摄影集《双喜》中使用的照片均是在北京银矿收集的80年代照片。由于大多是回收站的废弃照片,所以无法得知拍摄者是谁。


摄影收藏家托马斯·苏文


面对这样大批生动地展现社会风貌的照片,苏文没有犹豫,在筛选后立刻决定将其出版。在问到是否担心会陷入到版权问题中时,苏文的回答让人大吃一惊:“我期待有人因此来找我。”这句话乍一听让人有些摸不到头脑,但在艺术家解释后,我们看到了他与众不同的一面。苏文期待有人因为照片找到他是为了进一步了解照片背后的故事,让整件艺术作品更加完整。

 

摄影集《双喜》中选录的北京银矿照片


在作品发布后,真的有人认出了照片上的人物并与艺术家联系。照片主人在多年前的一次搬家中遗失了这组照片,这份失而复得成了生活中的“小确幸”。托马斯·苏文也因此知道了照片背后的故事。没有想象中的激烈争吵,这个小插曲让整部作品多了一份温馨。这样的艺术家像是武侠小说中痴迷武功的人,艺术就是他一生追求的“武林秘籍”,其余的一切都显得不那么重要。


由苏文后期编辑处理的北京银矿照片


然而,并不是每一个艺术家都这样幸运。版权问题的处理方式更多时候都是对簿公堂。艺术家杰夫·昆斯(Jeff Koons)可能是艺术史上因版权问题被起诉次数最多的艺术家,迄今为止他至少已经收到了六份来自其他艺术家的投诉。


美国当代艺术家杰夫·昆斯


从雕塑作品《一串小狗》,到“奢侈和堕落”系列作品中的《我可以来点戈顿》,几乎每一次都和摄影师的作品发生冲突。面对这些案件人们各执一词,有人觉得昆斯的作品融入了个人特点进行再创作,不算抄袭;有人认为二者相似度过高就是侵权。


左一为杰夫·昆斯创作的雕塑作品《一串小狗》,左二则为摄影师拍摄的作品。

杰夫·昆斯《我可以来点戈顿》,摄影师米切尔·格雷(Mitchel Gray)指控这件作品盗用了其拍摄的照片。

杰夫·昆斯《野孩子与小狗》,由于雕塑中小狗形象与动画《加菲猫》中的“奥蒂”(Odie)形象过于相似而败诉。


我们在这里不评价这些案件到底谁对谁错,不论判决结果如何,杰夫·昆斯都一如既往地进行艺术创作。他面对版权问题的态度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抓住当下的灵感进行创作才是要紧事。


安塞尔姆·基弗《Nürnberg》,布面油画,280.3×380.7cm,1982年

安塞尔姆·基弗《Palette》,布面油画,1981年


侵犯版权不一定是抄袭了作品形象,不经艺术家同意举办展览同样会惹上麻烦。德国艺术家安塞尔姆·基弗(Anselm Kiefer)就遇到了这样的状况。作为西方最重要的当代艺术家之一,基弗的展览一直备受瞩目。2016年,原本要开办的艺术家中国首展被其叫停,原因是开办机构并未与艺术家进行沟通。虽然机构表示已经从藏家及展馆处获得许可,但无视艺术家的版权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基弗要求取消“基弗在中国”个展的新闻


基弗对待作品时像一个爱子心切的父亲,保护作品版权就像保护孩子一样重要。这件事也让我们开始思考版权及艺术伦理问题。近年来,国内艺术展越来越多,但质量却良莠不齐,甚至出现了“山寨艺术展”。这种现象听起来十分可笑,但确确实实发生在我们身边。我们不能左右官方的处理方式,但如果观众也加入抵制队伍,“山寨艺术展”失去流量自然也就消失了。


近年出现的以艺术家草间弥生、村上隆为噱头的“山寨艺术展”


比起之前三位艺术家的处理方式,下面这位艺术家采取的是有趣的“报复”式行动。英国涂鸦艺术家班克斯(Banksy)善于在建筑墙面进行涂鸦创作,面对这样高价的艺术作品,房地产商怎么会放过这个赚钱的好机会呢?班克斯的涂鸦作品经常被当地地产商当作销售噱头,甚至有人会为了一件作品直接将整面墙挖走。

 

“偷窃班克斯"(Stealing Banksy)展览上,建筑工人正在安装班克斯作品《禁止球类游戏》。


面对这些状况,除了进行法律诉讼外,班克斯还在自己的社交平台上和黑心商人打起了“口水仗”。他经常拿自己的作品“开涮”:我不能阻止你们挖墙,你们也不能阻止我搞破坏。


在苏富比拍卖会上,班克斯的作品《手持气球的女孩》在成交时被隐藏的碎纸机剪碎,他随后在社交平台发布了安装碎纸机的全过程。

班克斯Instagram账号内容:昨天我在公园里设立了一个出售100%班克斯原作的临时摊位,每幅售价60美元。请注意:这是一次性的。摊位今天就没有了。


在中央公园开设仅限一天的临时摊位,以60美元的价格出售原作;在拍卖会成交的一刻将作品剪碎;恶搞名画并偷偷放进博物馆……这些都是班克斯反抗的方式。这位艺术家用自己的方式提醒着人们艺术作品重要的是内涵,并非名气、价格。这样独特的方式,大概也只有班克斯做得到。


班克斯涂鸦艺术作品


“非人”版权怎么办?


猴子夺走摄影师相机后意外完成的自拍照


可能被侵犯版权的不仅仅是人类,还有动物。野生动物摄影家David Slater在进行拍摄时被一只猴子夺去了相机,猴子无意间完成了自拍。在摄影师发表照片后,动物维权组织PETA(People for the Ethical Treatment of Animals)为保护这只猴子的权益向法院提出诉讼。但由于没有相关的法律条例对这类行为进行界定,法官也是“一个头两个大”。

 


“非人”的版权问题还会发生在机器创作中。近年来,由AI创作的作品版权归属一直是被关注的焦点。人们根据这一话题展开了讨论:从法律角度,人工智能是没有智慧的,所以没有专属版权。那么,生产AI的公司呢?有人认为,他们只提供设备,并不提供核心技术,所以没有指挥AI创作,不能拥有版权。那设计AI程序的人呢?如果这样,程序员就成了艺术家,显然也有问题。

 

谷歌(Google)公司利用AI技术完成的作品


关于“非人”的版权处理,至今仍没有一个定论。完全不尊重它们显然是不对的,但是让其与人类艺术家平起平坐感觉也有些怪怪的。随着制度进一步完善,也许有一天,我们会得到这个问题的答案。


如何保护公共艺术品?


人们在参观博物馆、画廊展出的艺术品时,往往会选择拍照留念。无论是出于对艺术品的喜爱,还是单纯为了拍照打卡,只要没有明确提出不能拍照,这样的行为都无伤大雅。但是,把艺术品照片放到网上进行商用就是另一回事了。“我是免费为你做宣传!”这样神逻辑的回答更是让人哭笑不得。

 

美国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CMA)决定开放馆藏的超过三万件艺术品的数字版权,观众可在官网直接取用,这同时避免了不发分子私自商用的行为。


正当使用和侵权的界线并没有那么模糊,如果使用前自己也感觉犹豫,大概就是在侵权的边缘“试探”了。在社交媒体时代,限制图片的使用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但至少我们可以选择尊重。


簇拥在卢浮宫《蒙娜丽莎的微笑》前拍照的人群


有人说,艺术家更加单纯,因为他们从不考虑创作之外的问题。但当作品版权被侵犯,再温柔的艺术家也会变得强硬。如果你的作品被侵权,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精彩回顾:

你的生活是被包豪斯包围的!不信?看看这些惊艳的设计品吧......

这些伟大的建筑竟然都是包豪斯风格?!

奇葩or艺术?如何看懂本届“辣眼睛”的MET GALA?

















[编辑、文/张欣彤]

[本文由《时尚芭莎》艺术部原创,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