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什么是贫穷艺术?

赵子琛 时尚芭莎艺术 2021-02-02

雅尼斯·库奈里斯《Untitled》,煤气罐、胶管,1971年 © Jannis Kounellis

正值第58届威尼斯双年展之际,意大利俨然成为各类艺术汇集的殿堂。其中,正在威尼斯普拉达基金会中心举办的“雅尼斯·库奈里斯回顾展”尤为值得关注。展览为纪念作为贫穷艺术先驱的库奈里斯逝世两周年,以70余件作品全面回顾其充满诗意的艺术人生。


=========

「 什么是贫穷艺术? 


在探索雅尼斯·库奈里斯(Jannis Kounellis)的艺术人生之前,我们首先要对其所属的贫穷艺术(Arte Povera)这一流派有一些基本了解。


“雅尼斯·库奈里斯回顾展”展览现场,2019年 © Jannis Kounellis


上世纪60年代,由于欧洲整体处在经济繁荣的大环境之下,工业文明迅速攻占了欧洲大部分国家,此时的意大利也正值其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但商品和物质的极大丰富在满足人们社会生活的同时,也使其开始出现了精神领域的空虚,并对消费主义文化产生了怀疑。


“雅尼斯·库奈里斯回顾展”展览现场,2019年 © Jannis Kounellis


又加之当时世界的政治局势动荡、左翼思想盛行,在意大利本土发生的学生游行和工人造反活动此起彼伏。在这样的背景下,便出现了一群以生活中的日常物品和废旧材料进行创作的艺术家。



雅尼斯·库奈里斯作品展览现场


而在1967年意大利热那亚的波特斯卡画廊(Galleria La Bertesca)举办的作品展《思想空间》(Im Spazio),则可被视作贫穷艺术的第一个展览,并且参加本次展览的艺术家在后世均被称作贫穷艺术的奠基人。其中便包括了雅尼斯·库奈里斯、乔凡尼·安塞尔莫(Giovanni Anselmo)和阿里杰罗·波提(Alighiero Boetti)等人。


雅尼斯·库奈里斯《Untitled》,木架、羊毛,250×281×45cm,1968年 © Jannis Kounellis

雅尼斯·库奈里斯《Coal Sculpture with Wall of Coloured Glass》,玻璃、钢、煤、石蜡灯,425×127×255cm,1990–2005年 © Jannis Kounellis


这些艺术家一反传统创作方式的藩篱,将金属、煤炭、废旧外套和各种农作物融入自己的艺术语言,并以此种全新的艺术面貌——不注重个人风格、涉猎题材广泛,立刻得到了国际艺术界的密切关注。


雅尼斯·库奈里斯《Untitled》,岩石,1969年 © Jannis Kounellis


此后,意大利艺术评论家杰勒马诺·切兰特(Germano Celant)在自己的文章中将这种全新的艺术形式描绘为贫穷艺术。此后,它的艺术理念便很快在欧洲传播开来,并与同一时期诞生在日本的“物派”艺术遥相呼应,共同拓宽了艺术自身的范围和边界。


雅尼斯·库奈里斯《Untitled (Hair)》,金属、玻璃、头发,65.2×45×14cm,2004年 © Jannis Kounellis

雅尼斯·库奈里斯《Untitled (Scissors)》,金属、玻璃、剪刀,65×44.9×13.8cm,2004年 © Jannis Kounellis


与此同时,因为贫穷艺术的创作材料中既有农业文明的影子也有工业时代的材料,所以它也从侧面体现了意大利当时迅速工业化所带来的矛盾。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贫穷艺术虽然名中带有贫穷二字,但其真意其实并非向大众展示穷人的生活。它反而是利用生活中俭朴甚至废旧的素材探讨生活与艺术的关系,并试图使艺术摆脱其原有的“高级感”,从而让大家明白艺术其实并不高于生活的,它实则就是生活本身。


雅尼斯·库奈里斯《Untitled》,钢、地毯、挂钩、外套、帽子,2004年 © Jannis Kounellis


随着时间推移,直到1977年,贫穷艺术度过了自己辉煌的10年时光后,便很快地退出了历史舞台。虽然与其它艺术流派相比,贫穷艺术存在的时间并不长久,但它的艺术观念无疑为后世的艺术创作提供了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双重指导,直至今日还依然为人津津乐道。


雅尼斯·库奈里斯《Untitled(Sack with Z)》,金属、玻璃、布袋、煤炭,65×45×14cm,2001年 © Jannis Kounellis


扫描二维码,

关注正版“时尚芭莎艺术”官方微博

更多精彩艺术内容,绝不容错过!





=========

「 谁将马牵入了画廊? 


众所周知,雅尼斯·库奈里斯最为人所知的身份是上世纪最著名的贫穷艺术家之一,但其实他最初学习和从事的则是绘画创作,直至上世纪60年代才真正将生活中的已有物品纳入自己的艺术语言,并在后期逐步形成了一套独有的创作体系。


雅尼斯·库奈里斯(Jannis Kounellis)


因为库奈里斯对当时世界的巨大变革充满了焦虑与不安,所以你总能在他的作品中或多或少地体察到环境的变化。


例如在上世纪80年代末,东欧剧变为整个社会带来了极大的不稳定因素,文化艺术领域乱象丛生,所以这一时期的库奈里斯便将自己对身份和历史的思考融入其中。而在90年代后,其创作则更多地偏向“主题”与“图像”系列,并继续丰富自己的“材料词典”(Vocabulary of Materials),以阐述作品更深层的艺术含义。


雅尼斯·库奈里斯《Untitled》,混合材料,100.1×70.9×15.7cm,2005年 © Jannis Kounellis

雅尼斯·库奈里斯《Untitled(Knife and Train)》,刀、火车模型、金属、玻璃,53×39.8×9.8cm,2002年 © Jannis Kounellis


为了能让大家更好地理解库奈里斯的艺术观念与创作方式,时尚芭莎艺术列举了两组其不同介质的艺术作品,立体分析库奈里斯丰富的创作语言。



NO.1 《无题》——十二匹马


雅尼斯·库奈里斯《Untitled(12 Horses)》,马、饲料,1969年 © Jannis Kounellis


提及库奈里斯的作品,1969年那著名的《Untitled(12 horses)》绝对是不能错过的经典。当时,库奈里斯直接将十二匹马牵入罗马阿蒂科画廊(Rome’s Galleria L’Attico)作为艺术品进行展示。与此同时,为了保证马的健康生活,一同进入展厅的还有它们的饲料与屎尿。
“雅尼斯·库奈里斯回顾展”展览现场,2019年 © Jannis Kounellis


此举对于当时的艺术圈来说无疑是一枚重量级“炸弹”,它掀起了极端分化的评论浪潮。一方面来说,反对者认为库奈里斯的这种做法是非常低级的,而且侮辱了艺术的神圣性。而支持者则看透了艺术家的内心,认为这是一场拓宽艺术范围、改变艺术媒介的天才之举。


“雅尼斯·库奈里斯回顾展”展览现场,2019年 © Jannis Kounellis


正如支持者所言,这件作品之所以有着不同凡响的影响力,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便是它体现了艺术的空间感和范围感。而对于这一点,库奈里斯这样解释道:“对我来说,重要的不只是把十二匹马牵入画廊,而是将它们拴在画廊的四壁,以及界定平视空间的四周。”



莫瑞吉奥·卡特兰《Bidibidobidiboo》,松鼠、金属、木、陶瓷,45×60×58cm,1996年 © Perrotin


正是从这十二匹马开始,艺术界才将动物这一介质,或者说材料引入了艺术词库,从而使得动物变为艺术品成为可能。也正是在库奈里斯之后,现代艺术界才有了像达明安·赫斯特(Damien Hirst)的鲨鱼,和莫瑞吉奥·卡特兰(Maurizio Cattelan)的自杀的松鼠之类的艺术品。


达明安·赫斯特《The Physical Impossibility of Death in the Mind of Someone Living》,虎鲨标本、玻璃、金属、硅胶,217×542×180cm,1992年 © Damien Hirst



NO.2  《无题》——废旧衣物


除了马以外,废旧衣物同样是库奈里斯作品中大量出现的符号性元素。在创作中,艺术家通过悬置大量的废旧衣物,构造出一种强势的、令人窒息的氛围。由于这些衣物都有着一定的历史,所以库奈里斯仿佛在向观众诉说着它们昔日旧主的陈年往事。



雅尼斯·库奈里斯《Untitled》,金属、外套、线,2009年 © Jannis Kounellis


除此之外,由于衣物存在着天然的对人的保护性,所以它们会在无形中拉近与观众的距离,进而让其感受到那种被保护着的安全感。与此同时,衣物这种符号性极强的创作材料还会将观众带入另一个思考的空间,使其联想人类与生活的关系。


雅尼斯·库奈里斯《Untitled (Sewing Machine)》,金属、玻璃、缝纫机、外套,70.5×49.8×21cm,2004年 © Jannis Kounellis


雅尼斯·库奈里斯《Untitled》,油画、织物、煤炭、金属钩、纸上搪瓷,360×500cm,1960-1998年 © Jannis Kounellis


而关于库奈里斯作品中衣物的最好评价,荷兰艺术史学家鲁迪·福克斯(Rudi Fuchs)是这样说的:“库奈里斯作品中出现的所有东西几乎都有它特定的意义……其中最令人难以捉摸、最引人遐想的部分则是外套。它们看上去都特别静默,但又真实可感。他在用我们熟悉的物品营造神秘,让我们情不自禁地开始想象。”


雅尼斯·库奈里斯《Untitled》,金属、外套、线,188×220cm,1998年 © Jannis Kounellis


=========

「 这些日常之物究竟为何是艺术? 


在常人眼中,艺术通常因其较高的格调和不接地气的内涵被大家视作高岭之花,唯有精英才可将其品味。不过通过观察库奈里斯及众多贫穷艺术家的作品及实践,我们可以发现其实艺术也可以不用如此“雕梁画栋”。



雅尼斯·库奈里斯《Untitled》,麻布袋、豆子,47×137×63cm,1969年 © Jannis Kounellis


他们认为艺术不应再是那种束之高阁的神圣之物,它们反而是那些存在于你我生活之中、无处不在的琐碎细节。除此之外,艺术家这种反映内心真实世界的艺术追求,其实在无意中暗合了当代艺术的发展趋势。


雅尼斯·库奈里斯《Bells》,铃铛、木梁、绳索,245×165×95.5cm,1993年 © Jannis Kounellis


因为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贫穷艺术家所追求的就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美和独特,更不是传统艺术那种精密完美的“外表”,而是想让作品尽可能地贴近生活,甚至与日常物品没有区别才好。


雅尼斯·库奈里斯《Senza Titolo》,木材、麻袋、刀、铁、煤,450×180×200cm,1996年 © Jannis Kounellis


所以在艺术创作中运用日常物品,其实是以库奈里斯为代表的贫穷艺术家自然而然的选择,又或者说是他们发现了日常物品在此前从未被注意到的价值。因为它们的存在其实不仅是为了挑战传统的美学观念,而是为了克服艺术与生活的界限、破除双方对立的二分法。而从另一方面来说,现代艺术也因它们的介入而变得更加知性、感人。

雅尼斯·库奈里斯《Untitled》,刀、火车模型、金属、玻璃,100×70×10cm,2008年 © Jannis Kounellis


总而言之,日常物品对于贫穷艺术的意义就在于它将艺术与生活相联结。就像美国先锋派古典音乐家约翰·凯奇(John Milton Cage Jr.)所说:“判断是无意义的,因此不存在所谓一个事物好于另一事物这种事。所以艺术与生活也没有什么不同,它应该是生活中的一种行为。”


雅尼斯·库奈里斯《Untitled》,布面油画,220×316.9×3.7cm,1971年 © Jannis Kounellis


正如其代表作《4分33秒》所演奏的那样,通过沉默让观众注意周围的每一丝声响,进而使自己疲惫的身心重归生活,聆听风吹和滴雨......


正在展出▲




展览:雅尼斯·库奈里斯回顾展

时间:2019年5月11日-11月24日

地址:威尼斯科尔纳罗女王宫殿




精彩回顾:

七夕攻略 | 艺术大师教你怎么写情书!

“藕饼”CP好磕吗?这些艺术家也会让你露出“姨母笑”。

从市井金匠到宫廷画师,一代大师如何逆袭?















[编辑、文/赵子琛]

[本文由《时尚芭莎》艺术部原创,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