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照不会摆pose?艺术作品教你凹造型!
日常拍照最忌讳的问题之一就是“正襟危坐”,这种姿势怎么看都会给人一种证件照的既视感。艺术家在肖像画中大多以书作为道具,巧妙化解尴尬。
伊凡·克拉姆斯柯依《Portrait of a Woman》,布面油画,75.5×99cm,1883年
在艺术家伊凡·克拉姆斯柯依(Ivan Nikolaevich Kramskoy)的作品中,画中人物的坐姿看似随意,实际却是我们学习的模板。这些人大多专注于手中的书籍且坐姿挺拔,在不经意中给人以精致感。
伊凡·克拉姆斯柯依《Protrait of woman》,布面油画,1863年
而在艺术家约翰·拉沃里(John Lavery)创作的《Miss Auras》中,画中少女的嘴角还带有一丝笑意。相比于其他全神贯注阅读的人来说,这份不经意露出的微笑让她更多了一份自信与可爱。
约翰·拉沃里《Miss Auras》,布面油画,1990年
另外,很多人在读书时都会有托腮的习惯,但在拍照中,这样的造型却要格外注意。过度托腮会使面部变形,画作还能由艺术家稍加美化,但照片却很难靠修图手段还原变形的面部。为了拍出满意的照片,还是克制这类动作为妙。
Guy Oriando Rose《Marguerite》,布面油画,1918年
扫描二维码,
关注“时尚芭莎艺术”官方微博,
更多精彩艺术内容,绝不容错过!
在现代生活中,手机是我们触手可得的最佳道具。当然和手机比起来,书籍更多了一份知性的气息,如果身边恰好有杂志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古欧洲的贵妇喜欢用扇子遮脸来衬托自己精致的五官,用较大的道具在拍照时适当遮脸也能取得相同效果。
朱·约瑟夫·勒费弗尔《japonaise》,布面油画,90.2×130.8cm,1882年
相对而言,全身照比半身照更难掌握。很多人在拍全身照时会手足无措,一不小心就变成了立正姿势。最后呈现的照片效果也大多死板且缺乏活力。
克劳德·莫奈《Woman with a Parasol - Madame Monet and Her Son》,布面油画,100×81cm,1875年
克劳德·莫奈《The Stroller》,布面油画,100.6×70.5cm,1887年
帽子也是经常出现在画作中的配饰,不同服饰搭配不同帽子是当时贵族、皇室的社交礼节。因此,出现在画作中的贵妇人也经常会佩戴一顶宽帽檐礼帽。相信很多人都遇到过拍照时被提醒要摘帽子的问题,它往往会影响人物面部光效。在画作中,这种问题的对比效果显得格外突出。
左:彼得·保罗·鲁本斯《Portrait of Susanne Fourment》,木板油画,55×79cm,1625年,右:伦勃朗·梵·莱茵《saskia laughing》,木板油画,44.5×53.5cm,1633年。相比之下,右边画作中的人物由于帽子遮挡住了面部光线,表情显得格外怪异。
古欧洲时,人们大多强调身体曲线,为了展示自己最好的一面,画中人物也大多选择侧身站立并微微低头。这种做法不仅能突出人物线条,使五官更加立体,微微低头还有瘦脸的效果。
很多明星在照片中也会采用这个技巧,但同时也要注意,过度低头可能会像画作中一样露出双下巴。多多练习,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角度才最重要。
达·芬奇《抱银貂的女子》,木板油画,40.3×54.8cm,1483-1490年
“不好好坐着”也是为照片增添活力的好办法。网络上曾流传过一个拍照技巧:拍照时要头疼、腰疼、腿疼,哪里疼就扶哪里。这样的技巧虽然简单,但总是一不小心就拍出一种廉价影楼风的感觉。相比之下,画作中的“不好好坐着”更为高级。
在《夏尔潘蒂埃夫人和她的孩子》中,三个人同时坐在沙发上,中间的小女孩显得格外突出。与左边的女孩相比,她的面部表情更多地展示给了观众。而和她的母亲比起来,其姿态更加活泼。在身体向左扭的同时头向右偏,这种“纠结”的姿势在画面中显得格外灵动。
左:弗朗西斯科·德·戈雅《Narcisa Barañana de Goicoechea》,布面油画,112.4×78.1cm
。对比之下,右侧“不好好坐着”让照片更灵动、有生机。
而在艺术家让·弗拉戈纳尔(Jean-Honoré Fragonard)的代表作《秋千》中,少女飘逸的裙摆、踢出去的鞋子、后仰的身躯更是让人物活泼的性格跃然纸上。
但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在艺术家笔下诞生的画面显得唯美而浪漫,但如果作为拍照姿态参考却极考验摄影师的技术,一不小心就会变成大型翻车现场。
让·奥诺雷·弗拉戈纳尔《秋千》,布面油画,81×65cm,1766年
很多人为了突出腿长,往往会在拍照时绷直脚背,努力向前伸腿。这种做法在艺术品中也是有迹可循的。
埃德加·德加《DANCER IN FRONT OF A WINDOW》,布面油画,1874-1877年
艺术家埃德加·德加(Edgar Degas)最出名的作品便是他为芭蕾舞者描绘的一系列画作。画面中的人物虽没有九头身的超模比例,甚至有些稚气未脱,肢体还带有一些婴儿肥,但往往都有令人羡慕的腿部比例。
埃德加·德加《The dance class》,布面油画,83.5×77.2cm,1874年
埃德加·德加《The dancing class》,布面油画,19.7×27cm,1870年
芭蕾舞者独特的站立方式在无形中拉长了身体比例。虽然我们无法像芭蕾舞者一般踮脚站立,但可以靠同样的动作在视觉上拉长腿部线条。无论是高跟鞋还是平底鞋,巧妙运用这个小技巧都能让照片人物比例更协调。
前面这些技巧,无论是道具的运用还是肢体把控,都需要我们在拍照过程中摸索出最适合自己的方式。如果你暂时没有足够的信心使用这些技巧,不如试试利用远景拍摄以掩盖自己的缺点。
皮埃尔·奥古斯特·雷诺阿《Woman with a Parasol in a Garden》,布面油画,54.5×65cm,1875年
很多艺术家的作品都会选择将人物安排在中景甚至是远景的位置上。这样的做法能将人物与画面融为一体,弱化其在动作等方面的缺陷,并呈现出一种朦胧美的效果。
文森特·梵·高《marguerite gachet in the garden》,布面油画,46×55cm,1890年
在生活中,我们还经常会遇到拍合照的问题。除了将人物融入背景,很多时候找到自己的位置才是拍出好合照的前提。
如果站在朋友身后,那么为了避免被挡住就需要最大限度地“露脸”,并以独特的表情突出自我。而在前排的人则需注意自身形态,挺直腰背不仅能让人看起来更精神,还能提升个人气质。总之,大家都美才算好照片。
皮埃尔·奥古斯特·雷诺阿《Two Young Girls at the Piano》,布面油画,111.8×86.4cm,1892年
在家休息时,躺着是最放松的休闲姿态;但在拍照时,这却是最困难的姿势。不论是面部肌肉还是身体姿态,都会因过于放松而松散,进而显得不够高级。
小说《哈姆雷特》中,奥菲利亚的最终结局是溺死在河中,这段悲剧也成为了艺术创作的题材。而在艺术家笔下,这段故事则多了一份浪漫和唯美。画家约翰·埃弗里特·米莱斯(Sir John Everett Millais)所描绘的奥菲利亚甚至影响了后世电视剧中的角色定位。
约翰·埃弗里特·米莱斯《Ophelia》,布面油画,76.2×111.8cm,1851年
受画作影响的剧版奥菲利亚的造型
没有恐怖的挣扎,整个场景在虚幻中还带有一份疏离感。现代很多人在拍照时会选择在水中进行,既是为了新奇,也是为了营造出一种梦幻效果。艺术家们对奥菲利亚的描画成为了水中拍摄的范本之一。
Frances MacDonald《Ophelia》,1898年
在艺术品中,创作者还经常会选择通过描绘背影刻画躺着的人物。这样既能增添一份神秘感,还能掩饰身体缺陷。
让·奥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尔《大宫女》,布面油画,162.1×89.7cm,1814年
在艺术家让·奥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尔(Jean-Auguste-Dominique ingres)的作品《大宫女》中,人物脊背、四肢的比例明显比实际更长。我们在后期修图时也可以借鉴这个手法,适当夸张身体比例能让画面看起来更为舒展。
在《着衣的玛哈》中,双手放在头后的姿态看似随意却使得人物躯体更为挺拔,同时也给画面增添了一份慵懒感。高腰服饰的选择更是给观者一种“胸下面都是腿”的错觉。
Auguste Toulmouche《In the library》,布面油画,1872年
艺术家的画作中虽也有美化的成分,但往往都是在保留人物最真实一面的基础上对细节稍加修饰。但在拍照时,我们往往会纠结于后期修图环节。人们不能接受的除了照片中僵硬的动作,大概还有未经美颜软件修饰过的不够完美的自己。
维吉尔·埃利奥特《self portrait with two mirrors》,布面油画,76.2×91.44cm,2002年
一边喊着追求美的多元化,一边不断地加深修图程度,虽然大多数人都已看厌了网红脸,但却还是在外界压力与自卑中逼迫自己向其靠拢,最后失去了自己的特色。
学着在拍照中展现自己的美,接受最自然的自己,这也是艺术家在画作中提供的最为重要的技巧。
[编辑、文/张欣彤]
[本文由《时尚芭莎》艺术部原创,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