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像图像学家一样看一张画?
图像学对大多数人来说都是一个颇为陌生的名词,作为一套方法论,它在艺术史研究中发挥了巨大作用。真正的专家、学者们如何运用图像学去看艺术品?他们的鉴赏方式我们也能学习吗?今天,时尚芭莎艺术带你了解图像学家埃文·潘诺夫斯基(Erwin Panofsky)研究画作的三个步骤。
图像学的起源
图像学起源于文艺复兴时期一种图鉴式的小册子,艺术家们其实也和普罗大众一样,常被复杂的神话系统和宗教隐喻搞得一头雾水,于是将具有象征性或寓意的图像范例整理收藏,制作成一本百科全书式的图谱,以便在创作过程中随时查阅,这就是最早的图像志(Iconography)。
安迪·沃霍尔《Shot Marilyns》,1964年
图像学家埃文·潘诺夫斯基在查阅资料
步骤一:前图像描述
根据潘诺夫斯基的理论,以图像学角度研究艺术作品的第一步就是对画面“最初以及最自然的主题”进行描述。简单来说,就是将我们从画面上看到的所有内容以及感受完整地表达出来。这一步骤对鉴赏者的要求不高,只需要基本的常识和共情,大多数人都能完成。
在下图的作品当中,我们可以看到桌上摆放着一个倒置的头盖骨以及一支白色的蜡烛。画面整体的色调昏黄而阴暗,同时带有一种朦胧的质感。点燃的蜡烛只露出一半,有一种照片截图式的偶然感。
步骤二:图像研究
在第二阶段中,我们开始思考艺术家是否想要表达某种主题。而辨别画作主题需要人们具有一定的人文素养并看过足够多的艺术品,因此第二阶段的解析对观赏者有更高的要求。对于颇为了解艺术史的人来说,“头骨”“蜡烛”以及“昏暗的气氛”等关键词很容易让人联想到“Vanitas”这一主题,它是拉丁语中“虚无”的意思。
Joannes de Cordua《Vanitas with a bust》,布面油画,55×43cm,1665年
“Vanitas”(虚无)是一种从巴洛克时期就开始流行的绘画主题,赤裸的白骨暗示在绝对的死亡面前,一切浮华的人生享乐都是虚无的。为了表现生命的脆弱和转瞬即逝,画面上除了头盖骨外还会放置沙漏、泡沫、水果和花朵等与时间相关的物品。
如果我们不了解画作背后的渊源,就只会将这些作品当作普通的静物画看待,现代艺术作品中常见的骷髅头亦有可能是“虚无”这一古老主题的延展。因此,正确分析画作主题才能准确把握艺术家的创作动机和意图。
步骤三:图像综合
现在,我们到达了第三阶段,也是最难的一个步骤。有了第一阶段的描述和第二阶段的分析,我们需要进一步对作品的内在意义与内容做出诠释。艺术家为何这样画?为何选择这个主题?为何运用这样的方式去描绘?这些问题都是在第三步骤中人们需要思考的,而想要回答这些问题绝非易事。
毕加索有关于Vanitas主题的创作
格哈德·里希特(Gerhard Richter)《三根蜡烛》,布面油画,1982年
安迪·沃霍尔在这张自拍照中几乎与头顶的颅骨融为一体,除了对死亡的强烈暗示外,白骨也表现出艺术家对目前状态的不满和空虚。真正的沃霍尔已经“死”了,眼下这具虚无的肉身中早已没有了鲜活的灵魂,仿佛一具尸体。
除了艺术家身处的时代背景外,艺术家本人的性格、教育、家庭也与他所产出的作品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艺术家们看似直觉性的创作或者突然迸发的灵感都有这些因素作为先决条件。而艺术史学家要想准确解析一幅作品,就需要尽可能完整地还原艺术家的生活轨迹。第三阶段的解读需要相当宏观的视野以及知识储备,因此常常只有艺术史学家们能够完全明晰。
然而对于艺术爱好者来说,第三阶段的探索仍然具有实际意义,它为人们指明一条欣赏艺术品的思路方向:能够明辨画作的主题或许并不意味着我们真正看懂了一件艺术品,而一件作品之所以伟大必然和它所产生的时代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将艺术家的所思所想放置于浩瀚的人类思潮中,进行再一次审视和解读,仿佛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无需言语,透过图像即可心神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