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梵·高,谁还爱画向日葵?
埃米尔·诺尔德《自画像》,胶合板油画,83.5×65cm,1917年
表现主义绘画是20世纪初主要流行于北欧各国的一股艺术潮流,其早期掺杂了象征主义和现代风格,经过梵·高、图卢兹·劳特累克、詹姆斯·恩索尔、爱德华·蒙克等人艺术的催发在全欧洲广泛传播,是社会动乱不安背景下的美学反映。埃米尔·诺尔德即是德国表现主义的先驱。
埃米尔·诺尔德(Emil Nolde),原名汉斯·埃米尔·汉森,1867年出生在丹麦一个名为诺尔德的村庄。与卡拉瓦乔一样,他广为人知的名字与自己的出生地有关。虽然生在丹麦,但第二故乡德国才是其非凡成就的见证之地。
诺尔德在农场长大,真正把绘画作为职业是在31岁。这一年,他申请慕尼黑美术学院被拒,但并未就此气馁,而是在接下来的三年里参加绘画课程,并在巴黎熟悉了当时流行的印象派风格。
埃米尔·诺尔德《林荫道》,布面油画,90×70cm,1909年
埃米尔·诺尔德《孩子和大型鸟类》,布面油画,73×88cm,1912年
1902年,他移居柏林,短暂地加入了革命表现主义团体桥社(Die Brücke),是其中最有才华的艺术家之一。他还曾是柏林分离派的成员,也曾与康定斯基的“蓝色骑士”(Der Blaue Reiter)团体一起展出。这时的诺尔德已经有了一定名气,能够通过艺术来养活自己。
宗教与原始信仰
虽然宗教图像在诺尔德的作品中占比较小,但他认为有些图像是其艺术进步的“里程碑”。1906年是诺尔德的一个转折点,他从对印象派风格的模仿转向对宗教主题的描绘,用热烈的色彩表达强烈情感。这种对宗教作品的新投入,是由其1909年喝了有毒的水后濒临死亡的经历所加速造成的。
埃米尔·诺尔德《最后的晚餐》,布面油画,86×107cm,1909年
这一年创作的《最后的晚餐》充分反映了其绘画风格。该画表现了传统的宗教主题,基督和门徒都紧密排布在一个虚幻空间里。画家对这些形象做了变形和夸张处理,使他们好像骷髅和面具一般鬼气森森,令人不寒而栗。基督头发和人物衣服的红色如火炬一般在阴影里闪烁,与人物面部的黄绿色形成对比;红色带来的躁动狂热与黄绿色的压抑低沉相互衬托,强化了画面的不安和不祥之感,有种灾难将至的感觉。
埃米尔·诺尔德《面具和花》,布面油画,49×42cm,1919年
在《最后的晚餐》中,画家把色彩的情绪化表现到了极致。画作显示出受比利时画家詹姆斯·恩索尔(James Ensor)的某种影响,使人不由自主地联想到恩索尔画中的面具形象。
埃米尔·诺尔德《五旬节》,布面油画,87×107cm,1909年
在宗教热情的催动下,诺尔德创作了一系列宗教画,并刻意用粗糙与不和谐的色彩来渲染激烈的氛围。在《围着金牛犊跳舞》这幅作品中,黄色与紫色舞者疯狂地旋转、跳跃,背景的黄、蓝、白等色彩仿佛不再是风景,而是快速舞蹈的人影。这个题材长期在画家心中回荡,促使他变换着形式去描绘舞者形象。
埃米尔·诺尔德《蜡烛舞者》,布面油画,100.5×86.5cm,1912年
1911年后,诺尔德的宗教处理比之前更阴郁,九段式多联画《基督的一生》便是这一阶段的杰作。妻子艾达也被其大胆的描绘所吓到,在信中写道:“在最初的几天里,(画的)效果是如此强烈,以至于我只能时不时偷偷地看一眼。”
艺术家还曾随同帝国殖民局考察团到访南太平洋、莫斯科、朝鲜、日本等地,研究当地居民的生活习俗,这次旅行令其对原始朴素信仰的力量有了深刻感受,从油画《巴布亚青年》中可见一斑。
回到欧洲后,诺尔德在波罗的海沿岸过着隐居式生活,风景画的色调也偏向阴冷。在《北弗里西亚西部》这幅作品中,低矮的地平线被乌云占据,营造出一种雄伟的空间感。
埃米尔·诺尔德《北弗里西亚西部景观》,纸面水粉,20.9×23.3cm
突出的花卉表现者
埃米尔·诺尔德《花圃》,纸面水粉,1908年
诺尔德认为:“每一种颜色都蕴含一个灵魂,它让我快乐或排斥,并起着刺激的作用。对于一个内心没有艺术的人来说,颜色就是颜色,仅此而已。它们对人精神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只是不被人注意而已。”《秋海》系列中强烈的色彩将人们引入一个激荡不安的世界,表现了一种原始的放纵。
埃米尔·诺尔德《秋海 VII》,布面油画,60×70cm,1910年
其中,作品《秋海 XVI》在去年十月纽约佳士得“20世纪艺术”夜拍中拍出了734.45万美元(约合人民币4987万元)的价格,创下画家个人作品的拍卖纪录。
到魏玛共和国末期,他的作品包括家庭场景、宗教和风景画,但最有力的则是花卉画。这一题材为其作品奠定了基调,使他与同辈表现主义画家区分开来。他擅长画花,尤其是向日葵,这不能不让人联想到梵·高。
埃米尔·诺尔德《蓝色背景下的白百合和红花》,纸面水粉,34.5×44.5cm,约1945-1950年
梵·高的向日葵尽管被剪下放在室内的花瓶里,却始终散发着温暖的光芒。而诺尔德的向日葵则是贪婪的消费者,它们的生长倚赖着光,生命力由此而来。在作品《向日葵》中,左下角那朵明亮的、大面积开放的花朵就像一只无所不知的、永远睁开的眼睛一样面对着观众,而作为其同伴的暗色花朵则好像在沉思自己的命运。
梵·高《向日葵》,布面油画,91×72cm,1888年
埃米尔·诺尔德《向日葵》,纸面水粉,88×67cm,1936年
奇怪的是,明艳照人的调色板并不能掩盖画作中根深蒂固的感伤,这也是当时表现主义画家所共有的特点。诺尔德的艺术典型地体现出德国表现主义追求“内在冲动”渲泄的艺术倾向。他的画注重情感表现,色彩浓重而造型简洁,以激越的情绪描绘所见,充满了神秘感与象征性。
埃米尔·诺尔德《蓝色背景的向日葵》,纸面水粉,35.5×47cm,1930-1935年
在政治风波中坚持风格
诺尔德长居德国,不可避免地与20世纪上半叶剧烈变化的政治形势所关联。他是纳粹主义的支持者,这一点成为后来人们评判他时所诟病的。他对犹太艺术家表达了负面看法,并认为表现主义是一种独特的德国风格,这一观点得到纳粹党一些成员的认同。然而希特勒拒绝一切形式的现代主义,认为它们都是“堕落的艺术”。
埃米尔·诺尔德《年轻女人》,纸面水粉,45.6×36.2cm,约1950年
诺尔德的作品总共有1052件从博物馆中撤走,比其他任何艺术家都要多,一些作品还被列入1937年臭名昭著的“堕落艺术”(Entartete Kunst)展览,被嘲讽为丑陋和违背德国精神。1941年后,他甚至被禁止作画。在这种环境下,诺尔德仍未放弃绘画,而是悄悄创作了数百幅水彩画并将它们藏起来,称之为“未画的画”。
值得一提的是,诺尔德既没有画过明显的纳粹题材,也没有为迎合统治者口味而改变自己的风格,他从一开始就坚定保持表现主义风格,以自己的方式坚持了艺术的完整性。
同时期的表现主义艺术家恩斯特·路德维希·基希纳(Ernst Ludwig Kirchner)和马克斯·贝克曼(Max Beckmann)被谴责为“堕落”之后的命运都比诺尔德更为艰难:长期受精神疾病困扰的基希纳于1938年在瑞士自杀身亡;贝克曼则四处流亡,1950年在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观看自己的画作时因心脏病突发而亡。而诺尔德在战后恢复了地位和荣誉,去世时享年88岁。他的故事可以被看作是20世纪艺术与政治交叉的模糊性和讽刺性的典型。
本文由《时尚芭莎》艺术部原创,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