诞辰100周年!关于大师博伊斯,你必须知道这10件事!
约瑟夫·博伊斯《如何向一只死兔子解释绘画》(How To Explain Pictures to a Dead Hare),1965年
蜂蜡、油脂和毛毡
Beewax, Fat and Felt
一件毛毡西装、一块涂满蜂蜡的木头、一把堆积油脂的破旧椅子,以及一场披着毛毡与狼对峙的“表演”——对于使用这些材料进行艺术创作,今天的人们也许已见怪不怪,但在半个多世纪以前却极为颠覆传统。艺术家为何会用这些日常材料?
约瑟夫·博伊斯《油脂椅》(Fat Chair),木头、油脂,1963年
1944年,博伊斯在克里米亚(Crimea)服役时遭遇空难并身负重伤。据他描述,当地鞑靼部落将其救下,并用毛毡与动物油脂为他取暖并维持体力,这才得以生还。该经历与其后来的艺术实践形成惊人呼应,也成为世人解读他运用非常规材料的关键。
然而遭遇空难是真,被鞑靼人救下却被普遍看作纯属艺术家虚构。至于博伊斯为何编造这个故事,很可能是受奥地利哲学家鲁道夫·施泰纳(Rudolf Steiner)神秘主义思想的影响,同时也是他应对战争创伤的方式之一。
约瑟夫·博伊斯《I Like America and America Likes Me》,1974年
除了神秘主义哲学,博伊斯还深受萨满教的影响。该宗教流行于北美土著民族间,认为世界由善良和邪恶的神灵掌管,而萨满巫师则能控制这些神灵。在博伊斯的创作中,他就将行为艺术看作“萨满式”的手段来教育与治愈大众。
同时,萨满教与他个人精神世界也密不可分。1955-1957年,博伊斯曾患重度抑郁症。康复后,他将这段经历看作是导致其质疑一切的“个人危机”,成为一种“萨满化的启动仪式”。而这种宗教性也为博伊斯的艺术蒙上一层神秘面纱,令其更显晦涩难懂。
上世纪60年代初,博伊斯与反艺术和反精英的激浪派来往密切,曾参与该流派五场活动。其中最有名的一次发生在1964年,他发布了名为《生命历程/工作过程》的声明,通过深奥的语言符号、“档案”式的镜头呈现其创作行为与个人经历。
然而,与激浪派的“蜜月期”仅持续至当年八月,博伊斯就被禁止参与官方活动,原因是他“过于坚持自己作品的艺术立场”。这并不难理解:当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这样的权威机构开始展出该流派作品时,这项运动或许就与之初衷完全相悖了。
达达主义创始人马塞尔·杜尚因“现成品”观念名声大噪。但在60年代,他却决定放弃艺术,转而去下国际象棋。这让博伊斯十分不满:杜尚默许了“现成品”的商业化,并引来新达达等一众年轻追随者;而此时,他在艺术上选择“沉默”无疑是一种回避责任和失职。
于是,博伊斯通过电视台直播,用一场行为表演《马塞尔·杜尚的沉默被高估了》来表现他对这位前卫艺术家的批评。这种对在场、参与和责任的呼吁表达了博伊斯的坚定信念——艺术与反对艺术商业化对社会变革而言必要且无价。
取消学生入学考试
Entry Exams Cancelled
1961年,博伊斯被任命为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Düsseldorf Academy)纪念性雕塑系(Monumental Sculpture)教授。在此期间,他推动了一系列与政治运动相关的艺术实践,并称之为“社会雕塑”(Social Sculpture),积极在学生中推广,这让其与学院同事逐渐疏远。
约瑟夫·博伊斯
同时,倡导“人人都是艺术家”的博伊斯取消了自己课程的入学考试,希望每个人都能被录取并突破固有艺术体系进行创作。这种“学生福音”的做法进一步激化了他与学院的矛盾,成为其1972年被辞退的原因之一。
图纸与素描作品
Paper and Sketch Work
约瑟夫·博伊斯《Untitled》,纸面油漆、金漆、墨和石墨,29.5×20.8cm,1964年
虽然博伊斯以创作行为艺术和观念艺术而闻名,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不会画画。认识他的朋友都知道——艺术家无时无刻不在绘画,连在旅途中、看电视和与人交谈时也不例外。而将“行为”付诸实践前,他通常会把自己的想法绘制为草图。这也成为解读其艺术活动的关键,比如使用兔血、蜂蜡和巧克力等非传统材料作画。
1959-1961年,博伊斯还以詹姆斯·乔伊斯(James Joyce)的著名小说《尤利西斯》(Ulysses)为线索,创作了一系列素描作品。他甚至还为这部意识流小说续写了两章,并声称是应作者邀请。实际上,乔伊斯早在1941年就已去世。
与沃霍尔的奇妙交集
Friendship with Warhol
在当代艺术圈,有一个人也许会迟到,但永不会缺席,那就是“社交狂魔”安迪·沃霍尔。很难想象反对艺术商业化的博伊斯与沃霍尔也有交集。两人虽算不上密友,但也因为一些展览活动时常见面。
1978年,沃霍尔为博伊斯创建的政治团体绿党(Green Party)创作宣传海报。两年后,博伊斯主动提出让沃霍尔为他拍摄肖像、创作丝网印刷作品。对于两者的关系,评论家表示:“两人无疑互相欣赏。(因为)他们不仅是艺术家,而已成为社会的象征符号。”
公路自驾游
Road Trip
如今,公路自驾游已成为人们出行的热门选项。早在半个世纪前,博伊斯就与小伙伴——画廊主理查德·德马科(Richard Demarco)和苏格兰艺术家罗里·麦克尤恩(Rory McEwan)一同驾车前往苏格兰的兰诺赫沼地(Rannoch Moor)。
罗里还用镜头将这一旅程记录下来,俨然当下流行的Vlog雏形。这趟旅行也激发博伊斯创作行为表演《凯尔特(金洛克兰诺赫村庄)苏格兰交响乐》,并在德马科与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联合举办的展览“Strategy: Get Arts”中上演。
博伊斯表演行为艺术“凯尔特(金洛克兰诺赫村庄)苏格兰交响乐”(Celtic "Kinloch Rannoch" Scottish Symphony)
首创“社会雕塑”的博伊斯旨在通过艺术推动社会变革,扩展其概念并消除艺术与日常生活的边界。艺术家晚期作品《7000棵橡树》就是最好例证。1982年,在第七届德国卡塞尔文献展上,博伊斯提出一项计划:在该城市种植7000棵橡树。
同时,他还在文献展场馆——弗里德里希阿鲁门博物馆前的草坪上堆积了同等数量的玄武岩石块。每种下一棵树就移除一块石头并立在树边,直到五年后树木全被种下。遗憾的是,博伊斯彼时已然去世,未能见证项目的完成。
该计划提出之初曾引起巨大争议:一是面临筹资困难、政府不支持等阻力;二是公众认为场馆前的黑色玄武岩太丑。不过,这些反对之声并未动摇艺术家的决心。在其眼中,7000棵橡树只是“一个象征性开端”。他希望能借此激发人们对城市环境与管理的关注。
如今的橡木树
录制唱片
Sun not Reagan
种树之余,博伊斯还录制了黑胶唱片单曲《Sun not Reagan》,表达他对美国里根政府军事政策的抵制。歌曲标题一语双关:德语中的“Reagan”指“下雨”,即要阳光普照,而非大雨滂沱(里根)。同时,这也表明他崇尚和平、反对战争的立场。
单曲发布前,博伊斯在德国电视频道ARD的“香蕉”(Bananas)栏目现场表演了这首歌,并与沃尔夫·马恩(Wolf Maahn)等德国音乐人一同演绎。伴随歌曲左右摇摆、甩动麦克风的博伊斯以流行歌曲的娱乐方式,传达其严肃的政治评论。这似乎也暗示了“政治娱乐化”与“娱乐政治化”的趋势。
从教授学生到启发无数后世艺术家,博伊斯对当代艺术的影响难以估量,或许他早如杜尚一样成为被奉上神坛的人物。只是与杜尚不同,他彻底打破了艺术品与创作者的二元关系,将之延伸至每个人的行动与生活,用艺术直接“雕刻”社会、文化、政治与生态,向人们传播他的艺术哲思。
编辑、文 张剑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