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什么是酸性设计?

于明祎 时尚芭莎艺术 2022-03-18


Studiocryo《Poster-Drumstation VS Eternia event-Cross Club-2018》,2018年



若问当下哪种美学最受追捧?酸性设计可谓风头正盛。间隔数十年,这种迷人且夺目的风格再次悄然生长,席卷着设计领域。酸性设计源自于何?为何时隔多年仍有强劲生命力?今天,时尚芭莎艺术带你了解。




无所不“酸”


无论审美风潮如何变幻莫测,最受欢迎的仍然是最具个性化的表达,酸性设计(Acid Design)便是如此。这种拥有金属质感、霓虹色调,利用高饱和折射材质带来迷幻、怀旧与未来感的设计,营造出一种浓郁的致幻气息,正引领着新审美趋势。


Pedro Mata《Quando a saudade aperta》,2019年

酸性设计推动者GUCCIMAZE为Junkmania设计的海报去年在Diesel Art Gallery展出


进入2021年,我们已经不难从身边的广告和海报中捕捉到酸性设计的踪影。比如今年奥斯卡邀请了七位艺术家以“电影对你而言意味着什么”为题进行的海报创作,便大量使用色彩、金属、波普艺术等酸性元素。而后,主视觉海报则将作品进行拼贴并失序摆放。画面看似杂乱无章,但呈现出的独特美感却让人过目不忘。


第93届奥斯卡主视觉海报,2021年

Magnus Voll Mathiassen为第93届奥斯卡创作的海报,2021年

以及去年北京国际电影节海报,同样是酸性设计却饱受争议。被网友评价“丑”和“迷惑行为”的这组设计,也许正为广大观众提供了一次跳出固有审美的机会?


第十届北京国际电影节海报,2020年

如果你同样为电音着迷,酸性设计在该领域更是司空见惯。数字设计师Brusciano认为“酸性平面”本就与复古技术、电音和90年代锐舞派对(Rave Party)传单设计相关。这种表达形式可完美承载叛逆与反常规的精神内核。


上世纪90年代的锐舞派对海报
酸性设计音乐海报


比如,一张专辑除了精良制作,其封面也应做到博得听者的注意力。这中间当然少不了精准把握“时代命脉”的歌手和设计师们。他们将酸性风格融入专辑中,与时俱进的同时用图像衬托着歌曲的意境。


Madoen《Good Faith》专辑封面,2019年
Madoen《Good Faith》专辑中All My Friends单曲图,2019年


荷兰创意机构G2K的艺术总监Rudmer van Hulzenz则这样定义酸性设计:挑战传统美感和欲望的定义是酸性设计的核心。另外,你不需要化学刺激就能看到它们的美。


Lady Gaga《Chromatica》专辑中Stupid Love单曲图,2020年


地下、嬉皮、LSD


Rudmer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酸性”(Acid)一词源自风靡于上世纪60年代的致幻剂LSD。彼时正是嬉皮士的黄金年代,他们诉求“爱与和平”,追寻理想和自由平等,更将情绪付于迷幻摇滚(Psychedelic Rock)。同时,他们也与药物紧密相连。这种能够体会到“自我与世界之间界限消融”的药品,被嬉皮士视为精神寄托。



酸性设计的内核也可追溯至该时代的地下艺术——LSD吸墨纸艺术(LSD Blottler Art)。贩卖药物者利用各种鲜艳的图案来装饰吸墨纸,以获得年轻人的注意力并在市场上流转。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这种地下艺术。


LSD吸墨纸艺术


然而,艺术有边界,并非法外之地。由于对身体健康和社会造成的严重影响,美国政府颁布刑法,对买卖或使用LSD者进行严厉惩罚。社会绝不会允许此类事物蔓延,该艺术风格也逐渐落幕。而其“迷幻”的内核、嬉皮士文化及欧普艺术等特点却被酸性艺术所提取。


酸,即迷幻。加上现代设计元素,酸性设计同时充斥着科幻感和反乌托邦场景。人们得以在酸性设计中看到怀旧与未来融合、迷幻与混乱交织的美学,它因此耀眼于当代。


《LSD Sixty》,LSD吸墨纸艺术

Maxim Dosca制作的酸性海报,2018年



迷幻,为何?


审美是个轮回。从嬉皮士年代至今,历经数十年沉淀,人们的目光再次回归至这一风格。酸性设计仿若在其间搭建了一座跨越时空的桥梁,为当下青年文化提供解读。


Maxim Dosca为Susumu Yokota制作的海报,2019年


迷幻带来了怎样的效果?同样是流动的抽象形式、强烈且高对比的色彩,嬉皮士年代的音乐海报与酸性设计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种形式据说可以让观者的眼睛“颤动”,更有甚者描述嬉皮士年代的海报有着“迷幻药旅行者的视觉体验”(Visual experiences of an LSD tripper)。看似难以辨认、模糊边界的字体则有效地抓住了观者的注意力,令其想要一探究竟。



迷幻海报艺术家Wes Willson为《滚石》杂志制作的海报《The Grateful Dead’s Long Goodbye》,2015年


迷幻在嬉皮士年代像是一副“解药”。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这个文化剧变的时代,嬉皮士们成长于丰富的物质条件下,没有经历过困苦令他们对物质嗤之以鼻,追求着“诗与远方”。


然而,彼时越战带来的惨烈事实似乎令这代青年幻灭了。他们用自己的方式为“爱与自由”进行着无力反抗。反抗是无效的,颓废、迷幻便成为其精神出路。


Wes Willson《Grateful Dead, Junior Wells, Chicago Blues Band, and The Doors》,57.8×35.5cm,1966年
Wes Willson《Jefferson Airplane, Grateful Dead》,50.8×36.2cm,1966年


有了嬉皮士年代的“前车之鉴”,“躺平”热潮与酸性设计的结合,便令人们得以一览当下。如今,青年们面对内卷、996等工作状态不断产生焦虑,无法找到在社会中的定位,选择“躺平”正是以降低自我欲望的方式缓解这种压力。我们可将该行为视为一种无声的反抗,酸性设计在此时的兴起则是反抗的外在表现。


德国设计师Anja Kaiser认为:“酸性设计中包含着用于展现视觉失调、混乱和共存的主观和情感策略”。该风格的成功正是将反抗思想纳入其中,以辛辣、酸涩的迷幻视角带来短暂的逃离现实之感。


Darren Oorloff《Pleasure Planet》,2018年

Jack Smith and Jeremy Rieger《Lotus》,2019年


“你会带来怎样的独特?(What do you bring to the table that's unique?)”这是著名设计师Hugo Hoppmann的“灵魂拷问”。创意需要反叛、需要置于永不满足的境地中。


在酸性设计不断“出圈”、“跨界”的同时,人们不禁发问,“高处不胜寒”的酸性设计还能支撑多久?毕竟,一个时代不会轻易结束,潮流却转瞬即逝。酸性之后,下一个“浪头”会是什么?你喜欢酸性设计吗?欢迎留言告诉我们!




精彩回顾:
梁思成为何是“中国近代建筑之父”?
预算10亿元,你买毕加索画的哪位情人?
如何过一个艺术style的中元节?

















编辑、文  于明祎

本文由《时尚芭莎》艺术部原创,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