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享:打造拍卖界的精品买手店
▲「 谈“名单” 」
BAZAAR:此次春拍,你们的作品阵容精而专,看得出来是经过了严格筛选,身边的藏家朋友们也对这份名单较为认可,这份“名单”是基于何种考量而制定出的?
李享:经过对现当代版块的市场分析,我们发现中国的二级市场常常与一级市场脱节。可能因为中国先有二级市场后有一级市场,拍卖行比较强势。而作为年轻一代拍卖人,身边藏家和我们日常关注的多是一级市场的表现,许多在画廊买作品的客人不去逛拍卖行,因为后者没有提供他们想买的作品,所以我们决定组建一个以一级市场为基础的名单。
张凯《苹果的诱惑》,布面油画,100×100cm,2008年,估价:RMB30万-40万
程心怡《石榴汁》,布面油画,60×70cm,2017年,估价:RMB16万-25万
禤善勤《画室》,布面油画,120×155.5cm,估价:RMB28万-38万
崔洁《停车场入口》,布面油画,150×200cm,2014年作,估价:RMB50万-60万
李然《迈向未来》,布面油画,90×120cm,2008年,估价:RMB5万-8万
张英楠《岛屿》,布面油画,130×200cm,2019年,估价:RMB22万-32万
伊西·伍德(Issy Wood)《当你我感受》,布面油画,165×285cm,2017年,估价:RMB60万-80万
BAZAAR:这份“名单”是怎样列出的?
李享:我们做了大量调查,走访画廊、跟藏家聊、去逛艺博会、向艺术家了解等。另外,通过拍卖结果、高频交易数据,通过分析客户的消费行为,我们逐渐总结出:哪些艺术家的作品好卖,什么风格的作品受年轻人欢迎,以及我们客户的年龄结构。随后,经过针对性地调整、优化作品结构,最终形成今年春拍的一份名单,我们希望借此打通一二级市场。
BAZAAR:除了给出一份“名单”,还有什么其他目标?
李享:对,这只是初步工作,光有名单还不行。我们的第二个理念是,想给藏家提供一家精品店,而非百货商场,做大不如做精。比如这次选了77件,极少有重复,既代表开拍的品位,也是对艺术家学术与商业等方面研究后的结果。
我们认为做拍卖最重要的是审美与价值观的引导,希望做到让客人即使盲选、即使不懂市场、即使对艺术和审美一窍不通,但只需要买自己喜欢的,从艺术和投资角度都不会有太大问题。
黄宇兴《星空》,布面丙烯,115×170cm,2018年,估价:RMB160万-260万
闫冰《五头牛之五》,布面油画,160×280cm,2011年,估价:RMB140万-240万
尚扬《M地》,布面油画,66×135cm,2000年,估价:RMB80万-120万
BAZAAR:在这些艺术家名单中,你们征集前拟好的比例是多少?客人送作品过来后你们觉得可收的比例又是多少?
李享:大部分都是我们提前拟定艺术家名单内的作品,当然也有一些名单外的精彩作品,客人推荐送拍后,我们一拍即合。在春拍,我们其实筛选掉了许多作品,比如重复的、不够精彩的,争取把最好的呈现出来。同时,我们也希望满足多元化需求,既有偏潮流的,也有偏学术的。如果作品不够好或市场一般,我们会直接拒绝,不会搭着卖。
BAZAAR:作为拍卖行,和画廊的关系很密切,是出于怎样的战略考量?
李享:这与宣传有关,也是我们的第三个理念。在每次拍卖前,无论规模如何,我们都会举办线下展览,并尽可能传播电子版图录等。虽然画廊是宣传艺术家的重要阵地,但拍卖行在潜移默化中也在对艺术家进行推广。
许多客户通过开拍注意到某个艺术家不错,但这次没能买到,我们会推荐对方去代理画廊问问,从而把一二级市场真正联动起来。我们的工作日常就是与画廊沟通,带着客户去画廊选其喜欢的艺术家。
余友涵《抽象 2015 6-1》,布面丙烯,145×143cm,2015年,估价:RMB140万-240万
BAZAAR:这样联动一二级市场,更贴近于西方当代艺术系统的玩法。在这个过程中,你觉得国内画廊对此接受度高吗?是否有画廊排斥与你们合作?
李享:首先,我们与画廊都是要推广艺术家,这个目标一致。其次,我们努力不让艺术家的价格出现太大落差。最后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尊重画廊选择的艺术家。因此,大家处于平等对话的位置,共享自己的客户资源,助力艺术家成长和推广,画廊都表示非常欢迎。
我认为新一代的做事方式是共赢。有的艺术家接受过二级市场的检验,非常受欢迎,那在一级市场就可适当涨价,艺术家和画廊也能收入更多。通过二级市场去调节供需关系,我认为比较科学,而不是拍脑袋定价,一切都用事实去检验。
刘炜《风景三号》,布面油画,240×80cm,2004年,估价:RMB400万-600万
上:王光乐《160114》,布面丙烯,280×180cm,2016年,估价:RMB260万-360万;下:刘晓辉《家务练习-晾衣服》,布面油画,160×140cm,2015-2016年,估价:RMB35万-55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 谈收藏趋势与洞察 」
BAZAAR:我发现你们这次不少作品尺幅都挺大,对于拥有并习惯购买小尺寸作品的藏家,其作品可能很难进入你们的重要拍卖场次,这种趋势会不会对其收藏也产生影响?
李享:从收藏角度,作品的大小跟藏家自身选择和需求有关。作为拍卖服务者,开拍特意帮客人布局。比如我们每月的线上线下同步拍,大部分是偏小尺寸的作品,单价也更便宜,如此高频交易保证了小件作品的流动性。
整个征集是全天候、全年的过程,不再是一场拍卖征集一次。比如今年春拍前,我们举办了两次月拍,在不断交易中可能又会征集到好作品。原来计划在大拍中呈现的,有时根据市场变动和需要,也会补充到月拍里。
“May Be:当代艺术专场”同步拍成交结果
BAZAAR:近两年,藏家们在释出作品时对价格的期待越来越高,这相应地给你们的征集工作带来更大挑战。你怎样看待这种趋势?
李享:大部分藏家都对自己购藏的作品期待高,正因如此,基于对每位艺术家真实的买家数量、真正需求度的深入了解,我们会从高度专业的角度告诉藏家市场的真实情况。比如,不要只看艺术家作品拍卖的最高纪录,也要看其他价位、包括私洽的情况。
其实不仅是藏家,我们对未来要拍卖的作品期待也很高。另外在征集过程中,我们给客户的分析越理性和专业,商谈的价格就越接近于我们希望得到的拍卖底价。
周春芽《太湖石》,布面油画,59.5×71.5cm,1997年,估价:RMB50万-80万
蔡国强《人类、老鹰与天空之眼》,纸本综合材料,230×75×4cm,2003年,估价:RMB260万-360万
BAZAAR:这两年还有个小趋势:买古代或近现代书画版块的藏家在逐渐转向当代版块,这些藏家有什么特点?或者说有何共性?
李享:应该存在审美上的共性。由于成长背景不同,近现代版块的藏家对画作形成了自己的观看习惯,转向当代绘画时,就会更容易认可一些审美相似的艺术家。当然,这是两个不太一样的系统,当他们进入后,肯定会再学习了解新流派。有的家族第二代更喜欢当代艺术,那藏家可能会在孩子的建议下转向当代。
从价格上来说,当代艺术还是低于传统书画领域。一件张大千可能要几千万人民币,但当代年轻艺术家的作品价格会低很多,所以藏家的选择会更自由洒脱一些。
BAZAAR:某些藏家可能没有坚定的收藏方向,转手买卖相对比较频繁。你也遇到不少这种现象吧?
李享:这也很正常,因为一定有很多人是抱着投资目的进入的,但艺术品本质上不是一个短线投资。如果他对此不太了解,想做短线,大多数情况不会有很好的收益。据我了解,高频交易更多发生在偏向潮流的版块。在其他版块,大家买一张画都很难,一般不会轻易转手。
哈维尔·卡勒加(Javier Calleja)《红发男孩》,布面丙烯,46×55cm,2017年,估价:100万-150万
Mr Doodle《Love Blast》,布面丙烯,76.2×76.2cm,估价:RMB50万-70万
BAZAAR:无论开拍还是其他拍卖行的名单上,我发现暂且不说行为、装置、影像等作品,现在连雕塑都很少,原因是什么?
李享:从市场角度,大多数人的居住面积可能还未达到非常宽敞的水平,大家还是会优先考虑利用墙上空间。而且家里如果有孩子或宠物,雕塑放在过道、走廊会引发担心,这在无形中降低了室内雕塑的延展性。
当下,室内空间更多被潮流玩具、摆件所占据,导致雕塑在中国暂时没有太多市场。但我认为对户外雕塑的需求在未来应该是一种趋势,市场模式也会从以前的订单式转变为直接买现成的雕塑作品。
翠西·艾敏(Tracey Emin)《我哭泣只因我爱你》,霓虹灯,81.5×200.5×4.8cm,2016年,估价:RMB50万-70万
▲「 谈拍卖策略与模式 」
BAZAAR:与去年春秋拍相比,一些拍卖行今年春拍的当代艺术家名单变化非常大,这可能会影响一些跟着“名单”买的藏家。开拍的名单变化如何?
李享:从开拍来看,名单也有变化,但每年不会超过10%-20%。比如这场,我们定下基调,之后会以此为基础,尝试更新名单,但会控制在一定范围。另外,春秋两季大拍的名单变化不会很大,小拍我们会尽可能尝试一些新名单,给大家提供更多选择。
BAZAAR:回到10-15年前,当时的“名单”在当时的语境下如日中天,可放到今天,几乎全然失效。这种情况下,你觉得藏家该如何看待“名单”的作用?
李享:我们只从当代艺术的语境去讨论,因为这一版块的名单肯定是不断变化的。基于这种变化,我经常建议藏家至少每年都要关注一下自己购藏作品的市场状态,及时调整。这不仅是将不再喜欢的作品换手,也是腾出存储空间,卖掉一些升值的作品,买入更新的,达成一种平衡,其实是一件好事。总之,换手很重要,关注市场,随时换手。
陈飞《勤劳致富》,布面丙烯,200×180.5cm,2008年,估价:RMB260万-360万
徐小国《球笼》,布面油画,290×250cm,2013年,估价:RMB48万-68万
宋琨《这就是我的生活》,布面油画,27×35cm×90,2006年,估价:RMB260万-360万
卢卡斯·阿鲁达(Lucas Arruda)《无题》,布面油画,30×37cm,2014年,估价:RMB120万-180万
韦嘉《白头到老VI》,布面油画,120×150cm,2008年,估价:RMB60万-80万
BAZAAR:对于春秋大拍,有多少比例的作品是你们不一定有信心能顺利卖掉,但想引领审美的?这类作品,每一季都会有吗?
李享:肯定有,这个比例也在10%-20%左右,跟新名单比例接近。不过在招商过程中,我们首先要对这件作品有信心,也就是说即使藏家不买,我们自己买下也高兴。这不仅是简单做个生意,更是对优秀艺术家的支持。
BAZAAR:的确,好作品应当被看到,即使当下市场并不一定认可。那这次上拍作品的数量也因疫情原因而有所减少吧?
李享:对,我们刻意缩减了件数,有几个原因:一是日常举办的拍卖会分流一些作品;二是我们认为每位艺术家选一件作品更好;三是宁缺毋滥,挑出精品,可以帮助客人提高效率、节约时间,也节约展览成本。未来,我们想走的路线就是这种精品型拍卖行,就像一个买手店。
开拍CUPPAR与之谷One Atelier、回到二十世纪联合举办“向内而生——窗内的风景”当代艺术与设计展
BAZAAR:这是你们经过一段时间探索后定下的未来发展方向?
李享:没错,因为公司规模不大,共20多人,大家各司其职,船小灵活。我们之前就提出“京+N”模式,在各个城市试水做拍卖,与不同场地合作展览,都是因为我们的体量并不大,可以随时做决定,随时行动。
BAZAAR:你们经常举办的线下展览,成本高吗?
李享:其实还好,这些场地合作方和我们的理念比较契合,也想尝试一下跟拍卖行合作,所以是一个相互帮助的过程。对客户而言,能去一个新地方看展、喝茶、聊天也是一种新体验,打破了传统的拍卖展陈。
欧阳春《王朝》,布面油画,180×500cm,2007年,估价:RMB80万-150万
郝量《由仙通鬼Ⅱ》,绢本水墨,135×61cm,2015年,估价:RMB320万-420万
段建宇《他的名字叫红》,布面油画,181×217cm,2010年,估价:RMB220万-280万
BAZAAR:这次春拍名单中,你最想推荐的作品是什么?
李享:欧阳春的《王朝》很亮眼,一是尺寸很大,二是整个画面丰富精彩,是艺术家创作生涯重要系列里的重要作品;三是作品参加过当时艺术家在奥地利的展览。
另外还有一件郝量的《由仙通鬼Ⅱ》,能从私人藏家手里征集到一件郝量的画很不容易,因为其作品基本上都是被美术馆收藏,该系列第一件就被藏家捐给了蓬皮杜艺术中心。此外,段建宇、宋琨和陈飞的几件作品也很有意思。希望大家有时间可以来看看我们的预展,预展的呈现是最完整的,我们对展陈的设计也花了不少心思。
BAZAAR:近来,对于出行不便的藏家,你们采取了哪些应对措施?
李享:在疫情反复之前,我们的同步拍就不断尝试线上、线下和电话等多种方式,以及首拍后就一直采用电子图录。我们还会拍摄视频去介绍重要作品,客户也逐渐习惯了网络竞投。只要还可以拍卖,我觉得就是好事。
▲▲▲ 即将拍卖 ▲▲▲
有美:当代艺术
预展:2022年7月22日-23日
16:30 有美:当代艺术
19:00 有美:春常在·中国书画及现代艺术
策划 齐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