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5毛钱随便骑的共享单车,如今高攀不起了

公开课白小哲 网易公开课 2022-11-11


“从家骑到公司花了4块钱,共享单车比坐公交车还贵。”

骑行风盛行的当下,无论是上班通勤还是运动健身,共享单车成为了不少人的选择。

但如果你留心观察就会发现,曾经5毛钱就能骑一小时的共享单车,悄然间变得高攀不起了。

共享单车涨价的趋势,并不是我们的错觉。

美团单车8月5日发布公告称,10日23时起,将对单车骑行畅骑卡价格进行调整。

周卡、月卡和季度卡的价格分别从原来的10元、25元、60元调整为15元、35元和90元,涨幅达到50%。

美团单车涨价的评论区,哀嚎一片

事实上,率先掀起“涨价浪潮”的,并不是美团单车。

2022年初,哈啰单车就已经将骑行卡的价格调至同等水平,单次价格上和美团一样,都是1.5元/半小时。

在特定的城市和区域,这个价格可能还要更高。

“小黄”和“小蓝”竞相涨价,5毛钱骑一小时的共享单车,眼瞅着就要成为“时代的眼泪”。

2022年,年轻人为啥失去共享单车的“骑行自由”了?


 
如果你没见证过共享单车“群雄逐鹿”的过去,可能很难理解,人们为何对涨价如此敏感。
 
因为曾经的共享单车,几乎都是免费骑。
 
2016年,摩拜和ofo相继进入市场,誓要解决从地铁站到家门口的“最后一公里”难题。

彼时,单次骑行价格仅为0.5元/1小时。

随着共享单车品牌越来越多,为了吸引用户,各家纷纷打响了“低价高补贴”的价格战。
 
从扫码领现金红包,到名目繁多的免费骑行日,商家们忙着烧钱抢地盘,用户出行免费骑车也不亦乐乎。
 

虽然只是一块钱,却能带来整天的快乐

到了2017年,仅摩拜单车、ofo两家巨头的自行车投放量就接近2000万辆。

一走出家门,就能看到路边停着五颜六色的自行车。
 
“共享单车太多,城市都快装不下了。”

随处可见的共享单车/图源:微博@财经杂志

在持续的价格战之下,“便宜”、“便利”自然成了人们对共享单车的初印象。

然而,高调的扩张在刺激了用户增长之后,很快落下帷幕。
 
数据显示,2017年2月末,摩拜单车活跃用户的规模达到769.3万人,ofo共享单车活跃用户规模也有369.1万人。

为了收回之前扩张时“燃烧”的经费,共享单车品牌们变得越来越小气。

涨价的第一步,就是推出不同车型,借势上调价格。

某品牌相继推出助力车、电动车等新车型,还在2021年开启了电动车售卖业务。


同时,品牌们还采用“实名认证+手机绑定+押金”的注册方式,收取99元至299元不等的押金。
 
只是彼时的人们,早已被随到随骑的共享单车养成了骑行习惯。

为了出行便利,不少人掏了押金,还纷纷购买周卡、月卡和季卡。
 
图源艾瑞咨询《2017年中国共享单车行业研究报告》/热闹非凡的市场让共享单车一度成为创投界的“爆款”

不过,用户们带来的流量和现金,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

人们掏了钱,自然也想要享受符合价位的单车服务。

那么问题来了:连连涨价的共享单车品牌们,真的让骑行体验更舒适了吗?



涨价的共享单车,究竟冤在哪了?

此次美团单车的公告中提到,涨价的原因是“硬件与运维成本的增加。”

事实上,硬件成本的增加,早已有迹可循。

2021年的数据显示,包括金属材料、塑胶在内的自行车原材料价格基本上涨15%-20%;自行车核心零部件材料铝锭的涨幅超过80%。

除了硬件成本,共享单车们多收的钱,也自称有一部分用在了维护和修理。

也就是说,涨价的共享单车,质量理应变得更好。

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共享单车的运维成本,不仅包含零配件采购和技术研发,还包括车辆开锁等模块涉及的通信运营商、大数据监管,以及人工调度车辆、维修保护的费用。
 
你骑的每一辆共享单车,背后都有一个系统在运作和服务。

图源艾瑞咨询《2017年中国共享单车行业研究报告》
 
但共享单车越来越贵,运维服务质量似乎没随着价格上涨而提高。
 
就拿北京来说,目前三家共享单车的数量在80万左右,但其中有不少都是“缺胳膊少腿”的故障车。
 
共享单车的质量不稳定,是不少骑行者们最头疼的难题。
 
如果你刚下地铁,就远远锁定一辆路边的共享单车,先不要高兴太早,它很可能是辆故障车。
 

地铁口的共享单车,故障率很高

即使能够扫码开锁,这辆车是否能骑行,还得上路才见分晓。

座位歪了、踏板松了都是小问题,最怕的是刹车坏了——

外表看不出,骑上去一蹬才发现“根本停不下来”。

共享单车的刹车失灵,让不少骑行者被迫成为了“马路杀手”,甚至危及行人。


早在2018年,央视就通报过一次共享单车产品质量的专项抽查结果。

结果显示,在被抽查的24批次样品中,有3批次不合格,不合格率高达12.5%。
 
四年过去,频繁遇到故障车的状况不仅没有改善,随着单车变旧,故障问题反而更加棘手。
 
“共享单车,变成了共享故障车。”
 
离谱的是,开了一辆车骑不动再换一辆,就平白无故花掉两块钱了

故障率高的问题还未得到完全解决,新的难题又接踵而至。

2021年前后,多家共享单车企业开启了“定点还车”模式。

原本“随到随停”的共享单车,如今需要找到指定的“P点”,才能成功锁车。
 
“距你1米”,是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繁琐的停车步骤,让用户在停车这件事上吃尽了苦头。
 
“骑车十分钟,停车一小时”,成了不少人在停放共享单车时的真实经历。

据报道,有记者在北京通州街头体验锁车、还车,历时整整17分钟。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明明我就站在P点里,app却显示我不在停车点。”
 
p点也存在定位不准的问题

于是,原本1.5元的骑车费用,被找P点时浪费的时间硬生生拖到了3元。

但能找到P点就算运气好,一旦找不到或者骑出了规定范围,还会新增10到20元不等的调度费。

图源:某品牌单车页面

一番折腾,原本简单方便的共享单车变得耗时耗力,还不如地铁公交便宜。

“更扎心的是,地铁上有空调,也不用自己蹬。”
 
得不偿失了属于是

那么,如何让共享单车更好骑又更好停?
 
遗憾的是,这对专家来说也是个难题:
 
“由于共享单车的出行范围不大,它所带来的问题在每一个城市可能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有关共享单车的专门立法,目前仍是空白,需逐步建立健全。”

人们的抱怨越来越多,共享单车会走入困局吗?


 
上世纪80年代,中国一度被誉为“自行车王国”。
 
超出千万辆的自行车在首都北京街头穿梭,占人们出行比重的63%。
 
80年代的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自行车/图源:全球摄影网

近两年,骑行风潮重新刮起,下了班的年轻人轻装上阵,骑着单车穿行城市成为新的生活方式。

作为共享经济出现的单车,原本怀着提高资源利用率、“共享而不占有”的美好愿景出现在街头,却经历了无比曲折复杂的发展史。
 
让时间再次回到共享单车百花齐放的2017年。
 
那一年面对新兴事物,人们纷纷走出家门,骑上了免费的共享单车。
 
在一项关于用户骑行意愿的调查中显示,道路拥挤状况和空气质量,是影响用户骑行意愿的主要因素。
 
那时的人们还关注骑行本身,关注健康生活。
 
图源艾瑞咨询《2017年中国共享单车行业研究报告》
 
然而人们怎么都没想到,共享单车从诞生,到被追捧,最后带来了数不尽的麻烦,只用了不到5年时间。

如今的共享单车,显然走到了无比尴尬的一步:
 
不光贵,还难骑。
 
对于注重健康、有健身需求的人来说,共享单车的简单配置,远远达不到骑行山地车。
 
对于要求不多,只是通勤的上班族来说,共享单车频出的故障,让它不再是最好的选择。
 
令人迷惑的调度问题,也让办了卡的忠实用户不得不脱粉——
 
“办了小绿车和小蓝车的月卡,走出小区却放眼一片黄色。”

反向操作最为致命


被共享单车折磨到心累的人们,也在寻求着便利出行新的可能。
 
比如,曾在二三线县城火爆的小电驴,如今成为了北上广上班族的通勤选择。
 
骑着小电驴,不仅不需要找P点,还不必担心超时加钱。

小电驴还赋予了我们感知生活的能力

如今的共享单车,也在用办卡折扣等方式试图重新吸引流失的顾客。

事实上,不管是选择共享单车、小电驴或是其他,人们渴望的就是一份出行的自由。
 
渴望呼吸着新鲜的空气,吹着凉爽的晚风,没有地铁里人群的拥挤,也没有车道上堵车的焦虑。

毕竟出行变得更自由,人们生活的脚步也会变得更从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