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诊断新冠第一步:如何正确测量体温?



导读

新冠疫情来袭,全民动员共同抗疫。发热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主要的临床表现之一,也是诊断新冠肺炎的重要依据之一。现在进出小区、地铁及医院等公共场所都要测量体温;体温是重要的生命体征,而临床上对于严重感染,测体温判断有无发热是诊断的必要条件之一。

作者丨李勇  苏州市立医院呼吸科

本文为作者授权医脉通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重点探讨两个问题:体温多少算发热?怎样测才更准确?


体温多少度算发热?


人卫版《诊断学》第9版将口腔温度≥37.3定义为发热。

《临床诊断学》第3版发热定义为:口温≥37.3℃,腋温≥37.1℃,肛温≥37.8℃。

《哈里森内科学》第19版:根据对18-40岁健康人群的研究,平均口腔温度是36.8℃± 0.4℃,上午6时体温较低,为37.2,下午2-4时体温37.7℃,因此将上午>37.2℃、下午>37.7℃定义为发热。

怎么测更准确?

 

1. 首先要考虑到人体正常的体温变异

 

不同个体之间略有差异,常受内、外因素的影响稍有变动,一般上午体温较低,下午较高,剧烈运动、进餐后体温稍高,老年人体温略低,女性月经前和妊娠期体温稍高。

 

2. 其次要考虑到体温测量的方法。

 

人类的体温调节机制可以维持内部体温(核心体温,core temperature, Tc)到体表温度产生一个梯度,体表温度并不能很好地反映核心体温,核心体温才是人体的实际体温。

 

肺动脉内血液的温度可以反映核心体温,并以此作为金标准,但在临床实践中不可能常规开展肺动脉导管检测,所以将食管内下1/3处的温度视作核心体温。

 

2019年Geneva II等有系统回顾,结论认为正常肛温36.32–37.76 ℃,鼓膜温度35.76–37.52, 膀胱内尿液温度35.61–37.61℃,口温35.73–37.41,腋温35.01–36.93℃。

 

那么临床上那个部位测量体温最准确方便呢?


其实这个问题的本质是哪个部位的外周体温最能精确反映核心体温,而临床上通过肺动脉导管、食道、膀胱与直肠等测核心体温不可能广泛开展。

 

2015年Niven DJ等导入了75个研究(n=8682),核心体温定义为肺动脉导管、食道、膀胱与直肠等处的体温;外周体温定义为鼓膜、股动脉、腋窝或口腔等处的体温。

 

同时测量核心体温与外周体温并作比较,结果如下(详见表1):

 

表1 估计成人/儿童汇总平均外周与核心体温差异。

 

结果发现校正后的鼓膜温度与口腔温度相对准确,但与核心体温相比,外周体温的精确度比较差。

 

对于发热患者,外周与肺动脉导管温度相比,成人与儿童外周体温分别有-1.44℃~1.46℃与–1.49℃~0.43℃的误差,研究同时发现外周体温可明确有无发热(特异性96%,95%可信区间93%~97%,P<0.001)。但外周体温判断低热时敏感性较差(敏感性64%,95%可信区间55%~72%,P<0.001)。

 

当感染征象不典型时,低热是潜在重要的体征。尽管低热不能等于严重感染,但如果测量体温不当,不能早期发现体温异常则可能影响临床决策,延迟诊断与治疗,最终很可能影响预后。

 

很多人认为水银温度比较准确,电子温度计误差较大,其实更推荐电子温度计,所谓误差大,主要原因有2个:产品不合格或没有校正。而水银有一定毒性,水银温度计意外破碎后可导致室内空气污染,幼儿使用很不安全,欧美很多国家已经淘汰水银温度计了。

 

红外线额温计准确性更差了,额头通常直接裸露在室内外空气之中,对外界环境的影响比较大,但优点是测温迅速,更适用于用于机场、海关等大型公共场所的体温筛查。

 

当体温明显异常时,外周体温可有上下1~2的误差,因此外周体温是比较差的体温筛查方式。而非血管通路的核心体温(直肠、膀胱与食道)与金标准(肺动脉导管)相比较其一致性准确性较好(表2)。当临床上诊治需要精确测量体温,测量肛温适用于绝大多数患者,有导尿管的膀胱测温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当以上核心体温无法测量操作时,经校正的电子口腔温度计(成人)或鼓膜温度计(儿童与成人)则是相对可靠的替代方案

 

表2 非血管性核心体温与以肺动脉导管为金标准比较的汇总平均差


小结


1. 体温是重要的生命体征,分为外周体温(口腔、腋窝、鼓膜、股动脉)与核心体温(肺动脉、直肠、膀胱与直肠),核心体温才是人体的真实体温;


2. 通常可将发热定义为:口温≥37.3℃,腋温≥37.1℃,肛温≥37.8℃;


3. 肺动脉导管测温属于有创检查,技术要求高,不可能广泛开展,直肠温度(肛温)可以较好反映核心体温;


4. 当临床需要精确判断时,推荐测肛温,经校正的口温与鼓膜温度可作为替代性选择。


参考文献:

1. 万学红. 诊断学(第9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8.

2. 万学红. 临床诊断学(第3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5.

3. Harrison`s Principles of Internal Medicine.19th.

4. Wilson J , Harrison T , Isselbacher K ,et al. Harrison's Principles of Internal Medicine[J]. Practitioner, 2001, 204(224): 831-7.

5. Podsiadło P, Darocha T, et al. Body temperature measurement in ambulance: achallenge of 21-st century? BMC Emerg Med. 2019 Aug 8; 19(1): 44.

6. Geneva II, Cuzzo B, et al. Normal BodyTemperature: A Systematic Review. Open Forum Infect Dis. 2019 Apr9; 6(4): ofz032.

7. Niven DJ, Gaudet JE, et al. Accuracy ofperipheral thermometers for estimating temperature: a systematic review andmeta-analysis. Ann Intern Med. 2015; 163: 768-77.

8. Weed HG. Review: Peripheral thermometersdo not have clinically acceptable accuracy for measuring core body temperature.Ann Intern Med. 2016 Mar 15; 164(6): JC32.

9. Wise J. Rectal thermometer should beused for accurate temperature reading, analysis finds. BMJ. 2015 Nov16; 351: h6125.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