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每天省杯咖啡钱”,就能体面地养老吗?
经济网 | www.ceweekly.cn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谢玮 | 全国两会报道
今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多次提及“养老”这一关键词。
两会期间,“每天节省一杯咖啡钱,提前为养老做好准备”“一天30元,一个月就900元”的观点还一度冲上热搜。“谁来养老?”“多少钱才够养老?”也成为代表委员和舆论热议的焦点。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政策作出了哪些部署?伴随着老龄化不断深入,我们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我们应当如何为养老做好准备?
截至2022年底,全国60岁及以上人口约2.8亿,占全国人口19.8%,预计到2035年将增至4.2亿,占比将超过30%。
面对老龄化快速发展、老龄人口规模巨大的挑战,养老服务仍存在供给不足等困难。如何更好解决养老供需矛盾,是代表委员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寿集团董事长白涛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已初步建立起“三支柱”养老保险体系,持续建设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
但白涛同时认为,对照中国老龄化发展趋势以及人民群众养老需求,我国养老保障服务仍存诸多短板和不足:一是养老金储备面临资金缺口压力。二是养老服务供给短缺。目前我国每千名老人仅拥有30多张床位,与发达国家50~70张的平均水平有较大差距,养老护理从业人员缺口超过千万,大量老人照护需求难以有效满足。三是养老产业运营不够规范,各养老机构的服务标准不一、参差不齐,影响养老服务体验和养老产业发展。
在《关于进一步完善养老服务体系的提案》中,白涛提出4点建议:一是注重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扩大养老金规模。二是鼓励支持社会机构参与养老服务产业。三是引导养老服务产业规范发展。四是加强养老人才队伍建设。
近年来,险企在政策引导下积极投向养老服务实体。
据不完全估算,目前保险公司投资落地的养老社区超过70个,总投资规模逾1000亿元。
全国人大代表、太平洋医疗健康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周燕芳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直言,事实上,很多养老社区建设并非高利润行业,医疗行业也并非营利性很强的产业。险企对于康养产业的布局,更多可能是出于形成与保险行业产业链上下游相融合,打造“生态圈”的考虑。
周燕芳分析指出,如今,各家险企都在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赛道和模式。有些选择了重资产布局,也有些希望通过轻资产的合作模式建设网络,已经体现出分化。
“险企对于康养的布局,也体现了险企服务国家战略的初心。” 周燕芳表示,行业在这方面有着共同的思考。当然,在这样的投资布局中,作为商业主体的保险企业,也会考虑如何跟保险主业进行更好的结合。
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速到来,作为“第三支柱”的个人养老金制度,是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中的大事。
2022年11月,个人养老金制度启动实施,标志着我国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制度框架基本形成。首批在北京、上海、广州、西安、成都等36个城市或地区先行先试。
人社部数据显示,个人养老金制度实施3个月以来,参加人数已经达到2817万人。目前,每年缴费上限是12000元,以后会适时调整缴费上限。
不过,业界普遍认为,个人养老金制度实施开局良好,但覆盖面仍需进一步扩大,且从缴费金额看,人均缴费额度还比较低。
中国养老金融50人论坛秘书长董克用就直言:“个人养老金不是速决战,而是一场持久战。”
全国政协委员,民建中央副主席、上海市委主委解冬表示,当前,养老保险体系“三支柱”总体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状,一定程度制约了社会保障体系有效运转。
她分析称,目前,我国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覆盖10.4亿人,规模最大、覆盖面最广,已成为社会保障体系的基石;第二支柱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发展较快,但规模和覆盖范围有限;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制度去年年底刚起步,在36个先行城市(地区)启动实施。
具体而言,主要存在三方面具体问题:第二、三支柱制度吸引力有待提高;企业年金整体参保率不到7%,个人养老金年缴费额度相对较低;第二、三支柱之间账户尚未打通,配套税收优惠支持力度不够。
解冬认为,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要加强制度创新与政策配套。
对此,她提出几点建议,包括:加快提升第二、三支柱养老保险制度吸引力;鼓励引导金融机构加强养老金融产品创新;着力增强养老保险配套体系综合服务保障能力。
“个人养老金账户针对低收入群体或纳税临界点人群,提供有针对性的免税政策。打通第二、三支柱账户转换功能,将第二、三支柱税收优惠统一或合并计算。” 解冬说。
白涛建议,放宽企业建立年金计划条件,将“依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并履行缴费义务”作为唯一限制性条件,鼓励更多企业建立年金计划。加快推进个人养老金制度扩展至全国范围,适当提高缴费额度上限,考虑分档分级税优政策设计,对中低收入人群实行全程免税。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证券交易所总经理蔡建春则建议,推动指数基金纳入个人养老金配置范围。
“当前,我国个人养老金发展主要面临两大困境。”蔡建春称,一是我国个人养老金整体规模较小,缴存意愿有待提升;二是我国个人养老金的权益配置比例较低。
蔡建春认为,指数基金是个人养老金配置权益资产的合适工具之一。一方面,指数基金具备风险分散、投资成本低廉、持仓公开透明等多方面优势;另一方面,指数基金产品种类不断丰富、市场流动性持续提升、投资环境逐渐改善,为个人养老金入市创造了良好条件。
由此,蔡建春提出,建议有关部门将指数基金纳入个人养老金可投资产品类别,扩大个人养老金可投资范围。
养老问题是个系统问题,除了谁来支付的问题,还包括如何服务、谁来服务的问题,是一个牵扯面广、涉及者众的复杂系统工程。
“长寿时代”的来临,普通民众的养老需求不仅仅是年老后生活费用给付需求,还有身体机能衰退所需的医疗健康、长期护理和照顾等多层次、多元化的保障需求。
“人口老龄化加剧老年人失能风险。”全国政协委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教授孙洁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人口老龄化规模大,老年人护理服务供给总体不足与需求不断增长之间的矛盾日渐突出,为维持生计,子女基本无法“全脱产”照顾失能老人。由于择业需要,子女与父母异地居住的情况也越来越多。
“这些因素导致我国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无法适应新形势下老年人护理需求,对于有需要长期护理老人的家庭,不仅需要承担沉重的经济负担,更面临精力和时间上的巨大压力。因此,加快解决老年人护理问题,切实提升人民生活质量,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发力。”孙洁说。
在她看来,促进养老护理体系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需从国家战略层面统筹解决关系老年人护理的重大和长远问题。
孙洁为此提出几点建议:加强顶层设计,探索可持续发展的护理保障机制。加快实施城市试点,不断完善养老护理服务体系。促进护理产业发展,推动智慧养老护理服务。
两会期间,上海代表团提交了《关于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养老服务法〉》的建议,为养老服务立法建言。
上海代表团提出,从全球老年人口规模看,未来我国老年人口数将占到亚洲的40%、世界的25%。面对规模庞大的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亟须通过立法,在养老服务的政策环境优化、设施机构建设、服务规范、扶持保障等方面加强制度供给。
白涛则提出,应当引导养老服务产业规范发展。建议政府统筹、社会机构参与,形成可执行、可落地的全行业规范指引。强化养老机构监管,建立养老产业准入制度,设置准入门槛,对准入机构进行严格审查、持续监督,避免违法经营和低水平无序竞争。
责编 | 吕江涛
版式 | 孟凡婷
微信值班:郭霁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