庸俗、狗血的题材就不可能写出有意思的作品吗?
我跟独眼和周嘉宁,我们之前从没有在任何一个场合碰到过。我这个人又很好事,觉得这样也挺有意思,有一种很强烈的好奇心,在还没有看独眼小说的情况下我就答应了这场对谈。到后来我收到《胖子》时的情况也很搞笑,收快递时,有人说赵老师你又胖了,我拆开包裹一看封面:《胖子》,这真有点应景。
说实话,我当时看到《胖子》的一些片段的时候,是有一点犹豫的。当初没有细看时,纯粹是个人的直觉,我觉得自己可能不会喜欢这个作品,会有所保留,觉得它还有一点轻,或者说有点网络化写法的味道。后来我找了一个下午,很安静地把它读完了。我发现读的时候有种很强烈的阅读快感。当然,独眼很不喜欢人们当面恭维她、赞扬她,她说她会晕倒、会逃跑。我后来给《胖子》写了一篇书评,但还没有给独眼看,怕见面的时候她会尴尬,就等媒体发出来以后再给她看了。独眼的作品,引发了我对于一个很本质问题的思考:小说文体。
我跟独眼,我们的小说写法完全不一样,我们的趣味、包括喜欢的作家差异都很大。今天的另外一位嘉宾是周嘉宁,她本身是一个非常好的作家,还是翻译家,翻译过一些像弗里纳里-奥康纳的小说集《好人难寻》,从中也可以看出她对于小说的兴趣和价值观。
——赵松
”三月初,赵松、周嘉宁、独眼与读者们在上海的衡山·和集围绕着独眼的作品以及 “独自放焰火的人——互联网时代的写作者”的话题展开了一场饶有趣味的对话。我们将对话内容按照不同主题进行了分类,今天精选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话题的探讨上,特别分享在这里给读者朋友们噢。
独眼的写作经历
周嘉宁:这一个礼拜我每天晚上都是与独眼的书相伴的。我先看了《比如,单身》,那是个小说集,估计是写的最早的,是2004年的时候了。如果你一下子看完的话,其实可以看得出独眼的变化和她巨大的进步,然后我看的第二本是《在无尽无序的汪洋中,紧挨着你》,这本书是我最喜欢的作品,是个长篇,我非常喜欢这本书的结尾,还蛮感动的。我也看了些网上的评价,但是这本书对我来说非常好;然后又看了《胖子》,《胖子》的时间顺序是在那个长篇之前完成的,距离现在可能有十年。
作为素不相识的人,我和赵老师都很好奇独眼的写作经历到底是怎么样的。因为独眼最开始的时候或者说可能很长时间都是在论坛上写作,我从看她的豆瓣评论上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另外则包括她写作时惯用的分段方式、跳跃的叙述感,我和赵老师都很好奇。
独眼:这些小说主要写的时间可能是2002年、2003年,水木清华BBS是那个时候我们这些大学生用来打发时间的地方。最初我可能是因为跟人吵架,为了证明一个很庸俗的题材也可以写出一个故事来,所以就在Literature版上连载小说。BBS有自己的登录软件fterm,早期WPS似的界面,主要是黑底、白字。软件上的字显示比较大。可能因为我是个控制狂,不希望人家读得很快,严格地控制每行的字数不超过BBS客户端一行显示的固定字数,又要那一行的意思完整、利落。
我每一段话要控制节奏,段和段之间就用空行分开,所以有了现在《胖子》的那种格式,当时我在BBS上面贴出的所有小说都是按照这个方式写的。每天连载的部分发出来之后,就等着与人争论。一开始的故事比较简单,两个人谈恋爱又不能在一起或者他们有一些不同的想法,每天读它的人会猜测小说中两个人下一步要干什么,但是我会有一种逆反心理,偏不让他们干什么,当时觉得很好玩。
我设置各种障碍,让他们不能很好地沟通,不能好好地在一起,让他们的关系变得怪怪的,以此取乐。《比如,单身》里的那些故事,带有一种连载的性质,因为我每天只贴一段,可能一千多字,其中情节要推进,同时会留一个小尾巴,让人觉得还想继续看下去。
当时的做法是出于BBS的互动性,但我要说的是它虽然这样,但我不觉得这是互联网时代的写作,它还是类似传统连载的形式,就跟以前在报纸上连载的小说,甚至说评书的那种感觉实际上是一致的,你每天说一段,又想让别人看下去。
互联网时代的写作和传统写作有什么区别?
▲独眼
赵松:刚才独眼说的这个话题,我们可以概括为这样一种观点:写作在现在任何时代都不会被媒体或者媒介所限制甚至决定。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写作的本质就是写作,不会因为是互联网的写作,就有别于传统写作或者怎么样。
我个人在看《胖子》的过程中,有一个感受,一开始看很放松,就很容易被小说带进去,要是对某种故事逻辑有天然的癖好的话,一下子就会觉得自己被带沟里了,看一半的时候,我就觉得,这家伙,太坏了,这小说很会牵着你走。
回到最初我对独眼的感觉,独眼这个写作的方式,很容易被视为一种网络式写作,但是印成书以后,你读下来,就发现恰恰不是。因为所谓的网络写作,通常都有一个特点,比较散,比较飘,或者用词不太讲究。独眼在语言上是讲究的,像她之前说的,她还会刻意地安排文字出现换行,控制读者的阅读。
周嘉宁:同样作为一个写作者,我会揣测,我的写作可能是一种仔细的叙述状态,我在叙述的时候自我感觉是一个非常不自由的人,我可能有一百多个框架,把自己弄的要死。我特别羡慕独眼小说里那种自由地发挥,用自由这样一个词来表述独眼作品带给我的感觉可能还太弱。独眼之前比如说自己先将作品贴在BBS上面,然后看到回复,再去和人家呛声。我想到说前一两年的时候,上海作家金宇澄写《繁花》,最初也是发在BBS上面。他开始发的时候也并没有想说这个篇文字要变成一个伟大的作品,我觉得如果说你脑子里面想着我要创作一个伟大的作品,就会发生一个很可怕的结果,但是很多人在写的时候都会想说我要创作一个伟大的作品。
独眼给我感觉,类似金宇澄写《繁花》,开始玩的有点开心,后面有读者给到及时的反馈,所谓的互联网写作当中有一个特别要紧的标志,就是你得到的反馈非常及时,不像以前要看到读者的反馈,读者还要写封信给你。因为我今天看了很多豆瓣的评论,独眼还保持这个习惯,即时回复,但是她回复的方式很高级,不是说你骂我,我立刻骂回你,她用一个很高级的方式,首先缓解对方的怒气。我真的觉得独眼蛮厉害的,不知道是怎么做到的,因为我就很害怕看别人给我的评论,我一般是看到好的评论就看完,看到不好的评论会只看一眼,然后就假装没看到,绝对不敢去回人家,独眼这点很厉害的。如果硬要说互联网写作或者跟传统写作有什么区别,我觉得不是文体上面,而是在类似这种即时互动方面。
周嘉宁:前面一直在说BBS时代,BBS已经死掉很久了,我也挺怀念那个时代。我很好奇BBS死掉以后,独眼你之后还延续了那些写作习惯,或者你的分段方式,有很多人当时是这样写的,后来就变了,就不再那样写了,有很多人就变成了更规范的写作。我们处在一个后BBS、后后BBS时代,你是怎么面对这些变化的?
独眼:我现在没有那么频繁地回车了(笑)。可能这种变化不是互联网带来的,而是因为我关心的东西变了,我以前可能关心的就是两个人之间或者几个人之间的感情问题,或者他们在整个城市环境中生活变迁的问题,但是我现在可能更倾向于关心一些家庭生活的题材,彼此相爱的人被家庭生活所压迫。
我关注的重点好像变了,当我发现这个题材比两个人的感情更沉重的时候,自己的句子就开始变长了,不再是那种很短的句子了。当想法变得很复杂、牵挂的事情变多了之后,斩钉截铁的说话方式好像不适合。并不是小说的载体变了,而是内容发生了变化。载体对我的影响可能不大,比如BBS没有了,在博客时代,我还是找了一些我喜欢的、可以实现我控制欲的模板,我还是会想办法对文字的格式和阅读有控制。
如何讲故事?
▲赵松
赵松:你是学建筑的,你什么时候开始自己可以写东西了,或者很想写东西了?
独眼:其实我小时候就写,但不是后来这种,可能还是跟人吵架的时候更想写。因为当时我们就在水木BBS上面争论,有个人觉得庸俗的题材不可能写出有意思的作品。我当时就决定我要找一个特别俗的题材写一个。
赵松:特别狗血的故事?
独眼:对,就特别狗血,很多人写过的那种,一个渣男不断换女朋友的故事。
赵松:虽然独眼是北京人,但是她笔下的文字没有那种很浓的京腔,只有一点北京话的味道,她很好地控制了京味的浓淡程度。看《胖子》的过程中,我还有种感觉,那就是感到这个小说里面,其实是有一种游戏的状态的。似乎独眼并不想特正儿八经地给你设计个故事,或者刻意地想感动你……国内很流行说,一个作家要讲好一个故事,好像作家就非得找一个所谓讲好故事的标尺。独眼的“讲故事”,是自有一套玩法,而且仔细看她作品的结构,她的结构很有意思,会有很多穿插性的变化,不同时段的东西,不同的场景,不同的对话,通过一些叙述性的东西,不断穿插,虽然文字量不是很大,但是构建出的空间感却很强。这是我的感觉。
独眼:我的小说很多都是第一人称,写的过程像在玩RPG游戏,我把自己视为故事的主人公:我是他的话,我会怎么做,好像我在过一个全新的别人的人生。这个过程中,真实的我并不存在。别人问,这是不是你的想法?不,完全不是,我不是我写的那种人。
小说是第一人称叙述。我想,如果一个人在讲他自己生活中遇到的事,他会怎么讲,他在回忆,不一定会完全按照时间或事情发展的顺序,会有东西不断打乱他的思绪,他会觉得其他的东西更重要,会有所隐瞒、说谎,会对某些很重要的事情轻描淡写,但当他再继续讲,可能发现自己又不得不去把他不愿意说的东西说出来。这个叙述过程是很有意思的,像《胖子》,它一开始讲的是小时候的事,大家逐渐长大,遇到不同的事,中间又分开了,发生了很多事情,胖子作为主人公有时候会觉得他在某些事当中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他不想提,要回避,会有不同的叙述方式。
我曾经看过一位平面设计师的设计作品,她给一家七十年历史的公司设计纪念册,七十年里发生了很多事,她做了一本一千多页像字典一样厚的书,但是并没有按照时间顺序,而是把最重要的几次突变放在前面,大概有五百多页在讲公司的几件大事,后面再重新把公司的其他事讲一讲。这个过程就像人的记忆一样,脑海里只记住几件重要的事情,然后你不断调整它们的位置、占据脑子的容量,讲事情不是按照顺序讲的,而是突出一些,放大一些,改变顺序。这挺有意思的。
有时写着写着,我觉得不想说了,时间就突然跳到几年之后或突然回忆以前的日子。现实里,我应该算是个不太容易沟通的人,说话容易走神,也比较直接。但网络的话,因为我是靠打字,可以把我想说的话稍微再顺一顺,考虑得更完善一些。
互联网时代,读者的即时反应,对我的写东西是有促进的。别人对我的写的东西的评价会给我很多启发,他们看问题的方式和我想事情的方式不完全一样。有时候会发现我自以为没有任何弦外之音的东西,但是很多人会看出其他的内容。有时会突然发现,原来是这样,我的故事里一些“真相”是在许多年后才察觉的。
关于小说的结构问题
▲周嘉宁(右)
现场提问:我之前接触过很多人,写作品的时候会强调一个作品就像建房子一样,必须要有一个框架,必须要有很多技巧之类的。其实我之前没有读过独眼老师的作品,我今天来是因为周嘉宁老师。我想到您的风格肯定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我想说,我想问一下您觉得一个作品是不是必须要有一个非常强的结构性。大家就觉得如果没有一个框架,没有一个结构的话,那所有的情节就像一堆砖一样,不是一个房子,不是一个作品。
周嘉宁:首先我觉得独眼的小说肯定不是一堆砖,它是一个有结构的东西。但是就像我前面说的,她的小说当中让我最羡慕的地方,那是我没有的东西,就是自由。我自己很清楚我自己是被我的框架弄死了,我很想挣脱那个框架,我不知道怎么挣脱,但我还在努力去做,但我越去做,我可能没有挣脱框架,是我在框架外面搭了更大的框架,依然框的死死的。独眼的东西并不是一堆散砖,不是这样的。我不是很清楚她是凭借技术还是凭借天生的运力感。
我觉得写小说要有结构,但是你说这个是设计出来的结构,还是说这个东西是一种另外的一种方式的结构,这个就很微妙了,我说不清楚。我自己的问题严重性我自己很清楚,所以说当我看到别人作品当中的自由的时候,会特别受触动,所以我会特别羡慕,我就不知道别人怎么做到的,到底是有设计吗?有结构吗?故意为之吗?这些颠倒的顺序怎么做到时间线的穿插,你所有语气透漏出来的不经意和莫名其妙的吊儿郎当也好,这些东西怎么来的。
独眼:可能是个人习惯。有一个很好的作家叫阿乙,好像他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说,小说动笔之前,会把整个小说的结构很清楚地排出来,有非常清晰的大纲,会约定每一章节大概写多少字数,定好第几章写一万字的话,不会写得超过一万字。我没办法这么做,我写的故事,可能最初只想到了它的开头或者结尾,如果我把整个过程都想清楚,以我那种角色体验游戏的玩法,全列大纲经历过一遍之后,就一点儿也没有写它的动力了,会觉得写起来没意思。
每一部完成的小说是有结构在,这个结构怎么产生,我觉得是因人而异的,赵老师、周老师的处理方式,跟我的处理方式是不一样的,只是因人而异,并不是必须要怎么样才能写出多么好的作品,或者你做了这一步你的作品就会更好吗?也不一定。只能那就是你的玩法。不同的人不同的处理方式。如果你觉得按照阿乙的方式做的话,更有效率,更让你有安全感,更写得下去,就按照他的来。
周老师刚才说的时间线的处理,我经常写到七成,发现前面的时间已经乱套了,就像我的脑子已经记不清楚十一年前和十三年前发生的事到底是什么顺序。我会迫不得已列一个时间表,什么时候发生什么事情,我的叙述不断循环往复,会不断追溯前面的事,有的时候可能他30岁了,突然回忆起15、16岁的事。可能他前面已经回忆过一部分了,需要连起来,我必须有一个时间表,证明我前后写的一致。
我通过小说模仿人的记忆方式,甚至我后面自我辩解就是人反正会记混,就像我自己一样,我也会记混了,说混了那也没有关系。
当“网络文学”变成一个专有名词、大量的“作者”蜂起的时候,不难发现在很多热情高涨的“网络小说”写作者那里存在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缺乏文体意识。当我们回头去看过去十几年网络小说写作的实际状况时,不免令人深感遗憾的是,少有强烈文体意识的作者。而独眼,无疑是其中有此文体敏感且能决然觉悟者。
独眼的小说是“行簇”组成的,随小说展开,它们呼吸着,聚合着,但无论多少章,总归是一簇、一簇又一簇……像夜空中次第绽放的焰火,你们看着焰火中的悲欢离合,独眼自在暗处默默看着你们和焰火。
点击文末左下角“阅读原文”,
可购买《胖子》。
▼
胖子
独眼 著
2017年1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