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良宁控股总裁CEO朱江:选对人,才能做对事
入行金融业十年有余,朱江诚信履约、砥砺前行,发展到今天成为7家金融公司的掌舵人。累计管理各类资产规模达380亿人民币。
作者|净几
来源|投资家(ID:touzijias)
www.investorscn.com
﹀
﹀
﹀
“识局、观势、择时、谋未来…”
2016年是中国资产管理行业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点。喧嚣的、繁盛的、虚幻的、沉沦的,都不得不在2016年跨向2017年时卸掉全部伪装、趋向本源。
中国实体经济在L型底部企稳,中央政府的调控政策也是从“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转向为“三去一降一补”。相应的,央行货币政策逐步收紧,流动性催生的资管繁荣,因源头动力不足而被动收缩。
转至2017年,“一行三会”去杠杆的政策接连出台并实施,金融市场流动性进一步紧张,利率居高不下,资产端与客户端的流动性考验轮番来袭,资管人(GP)风雨飘摇。是资管错了还是监管错了?此时再论无意,当金融膨胀到不能支持,甚至伤及实体经济时,掐住金融的咽喉,倒逼其主动去杠杆刻不容缓。泡沫终将会破灭。
当下应把坐实投资管理能力作为安身立命之本,把投资人的利益放在首位;把资管行业狂奔突进的五年中所诞生的问题——投资管理能力不足、合规风控环节薄弱、客户培育过度依赖于外部机构逐个攻破。未来靠杠杆套利、靠监管套利、靠风控套利的简单粗暴的委外管理规模会大幅度缩水。对此,良宁控股总裁CEO朱江表示“我们良宁控股应主动适应新时代下的新境遇。”
良宁控股总裁CEO 朱江
02
“投行老兵,新交规、新司机 …”
入行金融业十年有余,朱江诚信履约、砥砺前行,发展到今天成为7家金融公司的掌舵人。业务涉及证券、股权、债权投资,并购重组、市值管理、资产管理、资产证券化ABS等基金的投资运营管理,累计管理各类资产规模达380亿人民币。
朱江表示:“良宁控股作为开放式的合作平台,同时也是一个学习分享型的组织。在良宁控股组织内部有价值创造者、经验分享者、意识引领者、思维整合者、系统构架者,唯独没有管理者,精英阶层都是自律、自主的发展事业。近年来我主要专注于精品投行业务,重点以‘金控平台+产业平台’轮动发展的模式进行稳健扩张。”
相较于其他同行,良宁控股投行团队的核心能力体现在投资能力(价值发现)及资源整合配置能力上,稳健构筑产业生态链是近十年的核心目标。产业链的四个维度(价值链、企业链、供需链和空间链)多为独立运营,而多产业链协同就是将这四个维度进行整体优化配置和提升,提高产业链上下游、多个平行产业链之间的运作效率,降低成本。产业并购是良宁控股的主要路径。
成立产业并购基金后,良宁控股运用产业链投资逻辑进行运作,具体来说,可以分成‘横纵联合’和‘立体化产业网’的两种思路。整体逻辑是,先选取某个领域中规模足够大,进行过充足调研和分析,并有所把握的细分市场作为突破点,以这个点为圆心进行上下游产业链的纵深布局和横向并购,再将良宁控股所擅长的、看的懂的各个行业横纵联合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多元的立体化产业网。
早在2014年时,朱江就意识到:“时局在变,靠野蛮生长的时代必将落幕,必须深耕于精细化垂直细分领域”。良宁控股在客户管理方面也由原来的粗放式综合管理,转为分层制精细化管理。为了帮助实体企业发展,良宁控股做下沉式投资管理,主动帮助被投资企业做产业链梳理、产业外延扩张。朱江说:“大家谁也别浮躁,就扎扎实实的在这些真正的不需要财报粉饰的情况下把你的经济链条巩固三年五年。”
8月底,良宁控股总裁CEO朱江接受了《投资家网》专访。采访当天,朱江坐在国贸地段IFC大厦38层的办公室内,白衬衫灰西裤,即便没打领带,也仍是标准的精英形象。他首先回顾起自己多年的投行生涯,表述了自己对投资的看法,双方的三观是否一致是他非常看重的。他认为无论是投资还是合作,只有三观契合才能长久。
以下为朱江在采访过程中精彩发言的部分节选:
投资家:良宁控股现今采用什么样的运营方式?
朱江:以“金控平台+产业平台”轮动发展的模式进行稳健扩张。资本是逐利的、市场是多变的,我们在经营策略上不再走粗放式的分散投资策略,转而做精品投行,逐步孵化产业闭环生态圈。目前我大概投了7个上市公司,帮上市公司做双主业或产业链的外延扩展,共同孵化培养资产端,全链条自主成长发展,减少中间环节,降低运营成本。
投资家:你们原来是什么形式?
朱江:我们原来是在市场上以设立结构化并购基金的方式进行投资,普遍是“2+1”的投资周期,但这种模式有周期错配的痛点,靠银行配资的模式就无法进行中长期股权投资,有些资产你必须得孵化三年、四年。但是国内的市场端投资人都很浮躁,不愿意等三年、四年,可能两年、三年就要退,那你怎么办?你中间就靠产品接产品,续期,其实是通过产品链的形式去做展期。但是这里面就有一个风险错配和跨周期的问题,所以我们不会继续走这种“短钱长配”的模式;市场有过案例:宝能疯狂过2年但今年它的模式也死了……。我除了沿用部分委外资金外,将会使用中长期的产业资本来补充资金来源。
投资家:客户方面良宁是怎么做的?
朱江:采用分层制。比如杭州、上海、江浙一带的老板,他喜欢做权益类的,做股权投资,5+2或者是3+2这种权益投资,他不看你是谁,他看你手里的资产质量或投资逻辑。但你换一个,到西北或者是到东北了,你跟他路演一小时他都听不懂这里边的逻辑,他最后问你兜不兜底,兜底我就买,所以说你客户必须分层。以前是所有的客户都在一个池子里面,产品往里扔。你是买固收的,他是买保理的,他是买P2P的,客户其实没有分层,那样的话你不知道你客户结构是什么,你只知道这个池子今年80亿、明年100亿,都是固收。现在,我们也把客户池子里80亿的哪些是喜欢权益类的,哪些只是买理财的进行分类。
投资家:你们在过程中遇到过哪些困难?
朱江:对于我来说,就是发行端不能足额、不能保证交付时效。如果这样,那么我的配杠杆,包括通道,全都打水漂,而且还可能会涉及到违约赔款。
此外,在投资端,我们尽管有好资产、好项目,也能做结构,但是我没有子弹,所以说好多公司像我们这样不做发行,因为你在规定时间类拿不来,而且都是碎片化的,三百万、一百万,你要签一大堆合同才凑够。我们现在就是相当于换路径了,我不想拿碎片化的小钱,管理成本太高,资金成本也太高。我觉得点对点信托委外,我签三五个银行,每个银行给我十亿我就是五十亿,就按照我的资产池的规模,配我的钱就够了。我签一个合同就十个亿的基金就来了,就找定向金主。
投资家:您的意思是对于个人来说,做股权的权益类现在是一个趋势,对于机构来说,像银行找那种信托委外的这是一个趋势?
朱江:投行圈子就是你的投行能力、发行能力、后台管理能力效力一定要匹配,你只要有一个环节脱节,核心要素不巩固,这个坛子就会洒。要不就是投资端钱不够,要不就是发行端发多了,没有标的,投不出去。你只要不巩固或者比例不协调,这个平台要不就是各干各的,所以说一大堆公司出来,其实以前都是集团化协作的方式,后来都各自为政了,然后再各自为政就碎片化了。
我们现在跟上市公司捆绑的主要是有些上市公司你要不就是把市值管理给我们,以前就是帮你买资产,然后发个定增卖给你,那其实就是一个市场一二级差价的玩法,那是为了纯挣钱,现在我们的方式就是真正落到实体的产业发展上,帮你来做产业梳理、产业外延扩张,不管是横向的扩市场还是技术链条纵向的延伸,其实是让这个产业链做的更实,大家都谁也别浮躁,就扎扎实实的把这些真正的不需要财报粉饰的情况下把你的经济链条巩固三年五年。因为有一些都是买资产,为什么要买资产?就是买利润。今年我支撑不了股价了,行,我到市场买一个三千万的利润,你看现在群里边都是买壳卖壳,买资产,一说条件就是净利润多少,大家都在买利润,都不想踏踏实实的运营。
投资家:良宁投资看什么?
朱江:其实你不管是做什么样的合资平台、国企、央企、资金、资产,最后还是看人,跟你合作的这个人,你们的这个道德观、价值观能不能融入,其实说白了就是是不是一类人,不是一类人,项目再好合作会有硬伤,做不好。
运营公司,最后资本、人才,包括资源,这三个要素如果能强势的拧在一起,中间拆散不了,这项目是可以投的。
有些项目我们投完了之后,人就变了,包括三板公司也有很多,最后把壳一卖,说白了他就变成了套现走人了,最后又成立一个公司,又挂板,又去融资,循环这么干,就把市场上的一批做PE、VC的投资人的心伤了。说白了,你就是在换PPT,产业还是这个故事,换了PPT,再融一轮,那以后都是PPT,我信谁的?
投资家:咱们不是可以通过签一些协议来防止这样的事情发生吗?
朱江:但是之前都没有考虑那么细,现在有很多反稀释条款。对于我们来说,我不看项目,我要的是持续的业务链。
不管做什么,人是核心要素,我们做股权投资,一定是层层穿透,看投资逻辑,看业务链,看相关的这些产业闭环,所有的东西觉得都OK,行业、项目、政策、市场都没问题的时候,最后关键投不投或者做不做就看这个人,就是看你的道德观跟我们是不是一类人。
投资家:咱们的投资这一块的价值观是什么样的?
朱江:刚才说到的核心还是人,但是我们的价值观就是取决于我们自己的能力圈或者是资源圈多大,来做匹配。其实不管是保险公司还是银行,核心就是一个匹配,资金池和资产池做匹配。这个匹配当中需要风险对冲,需要做结构,需要做盈利模式和成本模式的对冲,这里边实际上是一个智力管理的东西。
我认识一大堆管理人,他是投无人机的,他是投新能源的,他是投医药的,我可以没有项目,但是你们有项目池,我认识你们就够了,这就是把自己摆在这个业务或者是链条的哪个位置上,你只要把跟你做接口的上游、下游接口做好,你在这个大系统里、大流量里就有你的位置。
投资家:咱们这儿的核心点是什么?
朱江:我们现在就是资金一块,顺着我们的资金去往外匹配。但是资金和资产只是一个要素,但你要说平台的资金,那其实就是人,就是刚才我的那套投资逻辑。不管是预判,判事儿、判人,其实如果公司没有这样一个人,你给他多少钱、多少资源,他是串不起来的,核心还是人。这个人呢,你的中庸之道和你的格局观一定要跟我身边的要一路。不管是哪个券商的,大家不用看名牌、抬头谁谁谁,不用看这些,但是一定是看你的格局思维,大家能不能是在一个层级上。
格局不一样的人,你根本没法跟他交流,因为脱节脱的太多了。有可能在一块儿谈的时候,他就变成了单方的沟通,就是没有互动,只能说是我说你听或者你说我听,就变成了一种传授,没有交流的碰撞,相当于很单一。但是合作一定是这样,一定讲求到你对手方的一个匹配度,说白了,知识结构、经验,包括格局、到底跟你是很类似的,你俩又有互补,而且你们的方向是一致的。
投资家:咱们可以分享一些案例吗?比如做过的一些印象比较深刻的?
朱江:这几年你要说分享案例挺多的了,并购的也有,股权投资的也有,资金池的也有,其实我这一块做的所有的业务都是顺着我的人脉,刚才说的跟我类似的人,大家一起来做。其实我没有什么定向的东西,从我个人本身,包括带公司,就像水性是一样的,哪儿需要就往哪儿流,比较灵活,不像是棱棱角角,掰不过来的那么轴的人,一定是你顺应这个市场,什么都能做,但是你要知道边界。所以一定是很灵活,或者是像太极那样的就没有什么固定的招式,是这种方式。
但是不管我跟谁合作,一定是刚才说的那几个核心,人得对路,大家彼此有价值,有价值链的互补,这样的话才能把这个链条补完整,才能背靠背。
刚才说到任何人的道德观一定要匹配好,不然的话你结合不好,一定是这样。
对于组织来说,任何一个人离开了或者离职了或者不合作了,都不影响业务链,谁也不是唯一不可替代的,一定是每个人都有他特定的价值,但是每个人和每个人之间都有互相学习和补短板的地方。李嘉诚就6个人,财务、投资、跨境并购、贴身的秘书,就这几个人,不管是哪个系统的人,这几个人就把财务层面的、投资层面的、行业层面的,全部都完成了,所以说李嘉诚身边的智囊团就那六个人,通过这六个人再去复制下,下面有执行人,但是核心智囊团就这几个人。
精神层面不匹配,给你再多的资源、那么多钱,最后你想干的事儿和他想干的事儿都不是一个事儿,还是走不下去。所以最后对内对外都是看人,这是我的角度。
投资家:达到这样的匹配还是很难的。
朱江:有些人一辈子在某一个层次就突破不了了。说白了,你想玩什么?你要让所有的人知道你有什么、你想玩什么,这些人会过来跟你玩。玩到一定层级,你升级了,芯片升级了或者是装备升级了,这个游戏已经容纳不了你了,你就要再突破,但是有突破是说明你过去有成长,你需要突破,但是如果过去你不成长,或者是长到一定区间以后你横盘了,那个时候你已经定性了,就不可能再有什么突破了。
我最早还是做营销、做销售,什么都干过,干的很杂,慢慢的每一步都是铺石头、铺路,实际上都是自己设计出来的。十年前我也不知道我今天现在是这样,都是一点点走的。但是很多人年龄越大,惰性越强,越不愿意突破,越不愿意创新,那它的一生就过去了,真是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