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阿里、联想押注,3位剑桥校友搞出一个IPO
又一家AI独角兽企业启动了IPO按钮。
投资家网获悉,近日,思必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思必驰”)向科创板递交IPO申请已获受理,公司拟募集资金10.33亿元,中信证券担任保荐机构。
在思必驰冲刺科创板IPO的背后,是3位剑桥校友的创业故事。而在思必驰的成长过程中,还获得来自阿里、联想等明星机构的资本支持。
不过,与众多AI企业类似,思必驰目前尚未实现盈利,过去三年间累计亏损超8亿。继竞争者传神语联第二次闯关科创板IPO折戟之后,思必驰能否如愿登陆资本市场?
思必驰成立于2007年,是一家对话式人工智能平台型企业,基于其自主研发的新一代对话式人机交互平台和人工智能语音芯片,围绕“云+芯”进行布局,提供软硬件结合的人工智能技术与产品服务,实现普适的智能人机信息交互。
目前,公司基于自主研发的全链路智能对话系统定制开发平台和人工智能语音芯片,在智能家电、智能汽车、消费电子等物联网智能终端领域,以及政企类客户为主的金融服务、交通物流、地产酒店、政务民生、医疗健康等领域,提供智能人机交互软件产品、软硬一体化人工智能产品以及对话式人工智能技术服务。
凭借专业的AI技术,思必驰的“朋友圈”不断扩容。在智能家电领域,公司与海信、华为、美的、长虹、天猫等客户达成深度合作;在智能汽车领域,公司的客户涵盖上汽、北汽、理想、小鹏、哪吒等造车实力派;在消费电子领域,公司客户包括OPPO、小天才、优学派、纽曼等行业头部企业;在生产、生活和社会治理领域,公司的产品方案助力中国移动、顺丰快递、广州地铁、重庆农商行、江苏网进等企业开展业务智能化升级,实现降本增效。
招股书显示,2019年至2021年,思必驰的营收分别为1.15亿元、2.37亿元、3.07亿元,营收复合增长率达到 63.71%,持续保持高速增长。
然而,与众多AI企业类似,思必驰目前尚未实现盈利。报告期内,公司净亏损分别为2.83亿元、2.15亿元、3.35亿元,过去三年间净亏损累计达8.33亿元。
思必驰表示,亏损的主要原因,是公司持续增大对技术研发及市场拓展的投入,导致存在较大的累计未弥补亏损。公司强调,若未来面临市场激烈竞争出现产品价格下降、研发投入持续增加导致成果不及预期等不利情况,可能导致思必驰短期将无法盈利,亏损将持续扩大。
与之相对应的,2019年至2021年,思必驰的研发费用分别为1.99亿元、2.04亿元和2.87亿元,占当期营收比例分别为173.35%、86.26%和93.25%。截至2021年12月,公司研发人员为720人,占全体雇员的73.4%。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旗下深聪半导体发起人之一,思必驰还拥有自研AI语音芯片能力。自2019年起,思必驰共发布了自研的TH系列一代TH1520、二代TH2608专用语音芯片,主要应用于行车记录仪、智能家电、智能汽车、消费电子等领域。
目前,思必驰TH一代系列已经大规模量产,既可以直接对外销售,也可以自用于公司模组和整机类产品,而二代TH2608芯片由中芯国际代工,现已完成样片流片和点亮验证。此外,针对智能小家电等领域,公司还推出了低成本、低功耗的YT系列及AD系列AI语音芯片。
通过本次IPO,思必驰拟募集资金10.33亿元,其中3.12亿元用于全链路对话式AI平台建设及行业应用解决方案项目,2.02亿元用于面向物联网的智能终端建设项目,2.18亿元用于研发中心建设项目,3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
可以预见,即便上市之后,思必驰仍将继续深耕AI领域。而根据IDC报告显示,2021上半年,思必驰在中国AI语音语义市场排名第四。
二
在思必驰冲击科创板IPO的背后,是3位剑桥校友的创业故事,他们分别是高始兴、俞凯、林远东,3人的履历都称得上光鲜夺目,很明显这是一个高素质的创业团队。
高始兴出生于1976年,2002年毕业于东北大学,先后获得复合材料学士学位以及计算机硕士学位,2006年毕业于剑桥大学,获得技术政策专业硕士学位。
创业之前,高始兴曾在东北大学担任辅导员、团委科技部长等职务,还曾供职于东软软件。2006年起,高始兴开始筹备并创立思必驰,现任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高始兴(图片来自思必驰官网)
俞凯出生于1976年,200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自动化系,获得自动化学士学位以及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硕士学位,2006 年毕业于剑桥大学工程系,获得语音识别博士学位。
俞凯曾担任剑桥大学工程系高级研究员,2012年3月至今担任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系特别研究员及教授。俞凯于2007年11月加入思必驰,现任公司董事、首席科学家。
林远东出生于1979年,200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获得学士学位,2004年毕业于剑桥大学,获得硕士学位。
林远东曾任职于英国国家标准局,2007年至2015年参与思必驰的创办并担任口语教育事业部负责人,2014年起担任驰声科技总经理,2015年6月驰声科技被网龙网络全资收购。目前,林远东担任驰声科技总经理、网龙网络副总裁。
当3位剑桥校友凑到一起,便有了思必驰的故事。思必驰于2007年成立于英国剑桥,第二年回国落地。当时国内移动互联网浪潮尚未兴起,AI应用更是遥不可及。
值得注意的是,彼时在智能语音语言领域已经有苹果、谷歌、微软、亚马逊等海外巨头扎堆布局,国内市场还有科大讯飞一家独大,思必驰的生存环境并不乐观。
但思必驰的创始团队笃信语音交互的力量,公司从创立之初就聚焦智能语音语言领域,也经历过一段异常艰难的转型期。
起初思必驰将商业化落地的场景定位在对外汉语专业,后因赛道太窄将业务转向国内英语市场,切换到教育领域继续寻找商业化落地机会。
2011年苹果发布了Siri,同年智能手机出货量超越传统手机,高始兴从中嗅到商机,遂将教育板块剥离出去,单独成立了驰声科技,思必驰转而聚焦智能硬件领域。
思必驰曾尝试走一条与芯片公司合作的发展道路,但因对技术泄露与数据安全存在担忧,让双方合作难以迈出实质步伐。尽管AI技术研发很烧钱,思必驰还是决定亲自下场做芯片,于2018年成立了更为烧钱的深聪半导体,打造“算法+芯片”一体化的整体解决方案。
前沿技术创业向来是九死一生,思必驰虽然踩中了市场风口,但面对的是一个充满未知的全新产业,机遇与挑战如影随行。最艰难时,思必驰入不敷出,高始兴为公司抵押过三次房子。
回忆起那段艰难岁月,高始兴坦言:“在早期我们是拿着锤子找钉子,拼命找客户,让客户把人工智能技术用上去,客户都是半推半就,而且场景有限。”
随着AI技术实力提升,思必驰的“朋友圈”持续扩容。2021年平安夜,在签下一笔大额订单后,高始兴在项目群里发了句话:两杯扎啤下肚,一杯敬百折不挠不言弃,今天的我们;一杯敬遇到困难依然不言弃,明天的我们。
如今,思必驰正式冲击科创板IPO,倘若公司本次顺利登陆资本市场,曾经携手创业的3位剑桥校友将收获一个IPO,同时实现个人财富的大幅增长。
三
在思必驰成长壮大的过程中,也离不开各路资本的支持。
在高始兴为思必驰抵押房子的同时,也开始思考融资之路。2012年,思必驰首次接触资本,拿到了来自荷塘创投、联想之星的上千万A轮融资。
伴随AI商业化价值持续获得外界认可,思必驰的融资之路越走越顺。截至IPO前夕,思必驰累计完成7轮融资,融资总金额超10亿元。
给予思必驰资金支持的是一个星光熠熠的投资团队,成员包括联想之星、阿里巴巴、富士康、联发科、深创投、北汽产业投资、元禾控股、美的集团、中信证券等知名企业与资本。
招股书显示,IPO后,达孜积慧持股为12.7647%,阿里网络持股为11.8974%,为公司最大的机构股东,高始兴持股为10.3754%,俞凯持股为7.1628%,启迪创新持股为5.1735%,苏州联想之星持股为4.6933%,林远东持股为2.7916%。
其中,高始兴、俞凯、林远东和达孜积慧已签订一致行动协议,林远东和达孜积慧分别持有公司3.1019%和14.1833%的股份;因此高始兴和俞凯合计控制公司36.7726%的股份。
长期以来,因研发投入大、商业化落地难,AI公司被外界贴上“盈利难”、“高亏损”等标签,思必驰也不例外。
思必驰在招股书中坦言,要将人工智能技术与行业知识、具体需求相结合,就要跨越每个环节涉及的转换“鸿沟”,才能使得人工智能真正地促进产业发展和生产力提升。
眼下,思必驰正驶入深水区,一方面需要在场景端进行商业化拓展,另一方面仍需在技术领域继续投入,以适应复杂场景需求。通过IPO融资“补血”,不失为一计良策。
需要指出的是,过去数年人工智能是一级市场的投资热门,但随着市场水位下降,投资者开始理性看待人工智能,人工智能跌落神坛,甚至出现一二级市场估值倒挂的现象。
以声名显赫的“AI四小龙”为例,曾顶着“AI第一股”光环登陆港股的商汤科技,当前股价距上市之初的最高价跌超70%,公司总市值也从巅峰期的3000亿港元降至700亿港元。
再看“AI四小龙”阵营的其他3位成员,云从科技虽抢先登陆科创板,但募资金额相比原计划砍半;旷视科技仍处于科创板注册状态;依图科技则暂停IPO事宜。
此外,思必驰的竞争者传神语联近期第二次闯关科创板IPO折戟,而其另一位竞争者云知声已经放弃A股转向港股,最快将于2023年前再次冲刺IPO。
这一桩桩一件件的背后,无不预示着国内AI大环境的转变,站在科创板大门口的思必驰,能否顺利迈过资本市场的门槛?恐怕还要打个问号。
寻求报道:yangqin6060(微信)
商务合作:yangqin6060(微信)
投递BP:bp@wefinance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