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客】编辑与作者协调合作:一山能容多“虎”
■王巧丽(中国轻工业出版社资深策划编辑)
初见蜜思,是在两年前圣诞节前后的某个晚上。窝在“麻辣诱惑”咖啡馆舒适的沙发里,我们热烈地讨论着“美食小情书”第一季3本书的内容细节、整体定位和后期营销。当时,参与讨论的是蜜思团队的Mercury、Yoyo和小如,已经记不清当时每个人具体的表情和样子,却清楚地记得姑娘们青春的气息、红扑扑的小脸和讨论的热烈。
创作、编辑、插画、设计融为一体
在当时欢快、微热的氛围中,我把许多话都吞在了肚子里,包括市场和社领导对图书题材小众、作者名气不够的担心,包括发行和渠道感觉开本太小、不好上架的顾虑等等。因为我和她们一样,只是爱生活的孩子,常用美食来安慰自己,即使没有精湛的烹饪技巧,甚至偶尔还会做出黑暗料理,但却不怕失败,愿意一次次地尝试,一路走来,从不曾放弃自己、美食和生活。由此,我结合3本书的特色,将“美食小情书”第一季的三本《爱自己,好好吃早餐》、《幸福,一手“煲”办》和《好菜知时节》分别定位于“最有力度”、“最有态度”和“最有温度”的美食小情书,而这一季的“美食小情书”其实最合适的注解则是“给自己的美食小情书”,给予每个人正能量,帮助大家通过美食一起实现自身的成长。
蜜思是个很独特的作 51 28993 51 14986 0 0 3888 0 0:00:07 0:00:03 0:00:04 3888团队,她们一共由5个女孩组成,而且5个人都是出版从业人员,有编辑、有设计师、有营销。她们对书的编辑流程比较了解,但内部又有不同于传统作者的创意机制。所以,跟蜜思的合作,不是“创作的活儿”归作者,“编稿的活儿”归编辑,“设计的活儿”归设计,而是创作、编辑、插画、设计融为一体,互相激发的过程……显然,如果编辑与作者能协调合作原来一山也能容多“虎”。
比如《我们要好好的,吃晚餐》这本书,一开始选题会上定下的只是晚餐这个主题。作者提出创意,按天来组织结构,每一天的内容为主食和两三道菜的一个完整搭配,这样对读者很实用。作者还没写完稿,设计师就开始参与讨论了。设计师觉得既然是每天一个搭配,那不如做一个类似餐桌的九宫格的视觉设计。这个视觉创意通过后,作者就需要根据这个版面去计算到底要写多少道菜,每道菜大概写多少字。同时,为了配合这个创意,插画师也开始画相应的素材。因为一开始就做了整体规划,所以整个创作过程中,写作、插画和设计是同时进行的,编辑也是同步参与的。时不时地会发生,设计师建议作者调整内容,又或者作者看到一幅插画作品,产生新的灵感的事情。因此,创作过程中的协调、讨论的工作量会比较大,花的时间也很长,反而交稿之后,就只需进行文字校对工作了。
从“我”走向了“我们”
再见蜜思,已是2014年3月,当时“美食小情书”第二季3本即将与读者见面。蜜思团队因为稿件一拖再拖,不好意思地将聚会地点选在了我们小区的“荷塘月色”。这次见到的是Mercury、Yoyo和西西,这时的她们已不同于从前,蜕去了青涩、增加了自信,举手投足间散发着不张扬的温婉女性美。岁月虽然悄悄刻下了少许痕迹,不变的是她们一如既往的文青的气质和热爱生活的敏锐之美。我一边催促出版进度,她们一边商量书稿细节的修改,我一边强调错过“五一”活动的损失,她们一边商量文案如何更好地完善。我承认从头到尾我基本是自说自话,到最后还得是自己妥协,什么生产周期,什么促销结点,都得为套书的完美呈现让路。
一年的时间,我们各自的生活和角色都发生了很多改变。Yoyo从充满青春气息的小女孩蜕变成了轻熟女和更加忙碌的时尚辣妈;西西从一个人的世界走向两个人的世界,需要更多地考虑两个人的步调和节奏;而我自己也因为宝宝一天天地长大,开始了不同关系的成长体验和换位思考。这其中绕不过去的仍是食物和周围不同人的关系。从一个人“爱自己,好好吃早餐”到晚餐做一桌好菜,只为等一个人回家;从随意把想吃的东西丢进电饭锅“煲”一餐好饭慰劳自己到精挑细选搭配不同的营养食材,结合全家人的口味“炖”一道滋养身心的好汤;从自己随心所欲地做上一杯豆浆上班路上边走边喝到张罗姐妹们周末来一场红酒主题的小型“轰趴”(英文“HomeParty”的译音,指的是家庭派对),无论是蜜思还是我,生活的重心都从“我”走向了“我们”。正是因为生活和角色的转变,我们不再只关注自己,开始懂得分享和享受一样重要,因此我将“美食小情书”第二季3本《爱,不停炖》,《我们要好好的,吃晚餐》和《我要的甜蜜“汁”味》定位在“家人版”、“爱人版”和“闺蜜版”,“食物是最容易发酵的亲密关系”,能和大家一家分享的美食才是舌尖上最难忘的味道。
就像蜜思团队最新的介绍一样,他们不是专业作者,也不是生活达人,只是利用工作之余,逐日积累着“小心思”,也一并体验着生活中的种种无奈与激情,愿意花时间、花心思,一点点改善自己的内在和周围的外在环境。通过第一季和第二季“美食小情书”的策划和磨合,我们都不再抓狂,不再责备,不再逃避,而是学着理性,学着包容,学着承担。我们都相信,总有一天,我们终会成长为更美好的自己。而现在,我们依旧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