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最美书店体验记丨书店,城市的一盏明灯
钟书阁
中国最美书店城市文化新地标
2013年4月23日,坐落在上海松江泰晤士英伦小区的钟书阁开业,成为上海书业的新景观。二期扩张工程在今年世界阅读日揭幕,新增了童书馆、上海主题书馆、钟书大讲坛、世界图书博览馆等。同时,实施向外埠扩张的步伐。
今年年底,钟书阁将与扬州扬子江投资发展集团联合在扬州珍园时尚街区开设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的第一家外地门店。扬州市正在倡导“推进名城扬州建设,谱写中国梦扬州篇章”,要以项目化方式推进文化扬州建设,于是,钟书阁的落户,就成了文化扬州的一个重要项目。钟书阁与扬州合作的愿景是“钟书阁扬州店,未来将不仅仅是一个买卖图书的书店,还将成为扬州市民阅读高端原版书籍的重要场所,更有望成为文昌商圈文化地标,甚至是扬州市文化新地标”。
钟书阁是近年在上海书业涌现出的一张名片,成为外地宣传部门、出版集团和商业集团到访上海时考察的首选书店,也成为上海市相关领导莅临次数最多的书店。
钟书阁的理想被演绎为:实体书店不能仅仅局限于书籍的买卖、阅读和附加的咖啡服务,而是要以实体书店为载体,结合读书会、新书发布、写作研讨、生活沙龙、创意集市、电子阅读、网络购书、视听影音以及精致餐饮等形式,从而成为体验经济模式下代表最新理念的精品文化综合体。据悉,钟书阁的单体经营业绩虽然在提升,但还不足以支撑其独立生存。但是,对于已经成为名片、品牌的钟书阁而言,经营的困局几乎已经不在顾虑、焦虑的范围之内。如果当地政府能再减免房租,改变区级图书馆采购机制,吸引更多的企业把到钟书阁参观、购书、讲座、游览等作为“一日游”项目推广,那么,钟书阁的单体运营就可以生成一种样本价值了。
钟书阁,无论是业主的定位还是舆论的引导,都有一个关键词:中国最美的书店——从一开始就不是只定位于上海最美书店。这显得有些任性,可是,任性是要有底气的。从落地环境、建筑环境乃至室内投入,钟书阁都是国内书业中比较“舍得的”。
况且,钟书阁只是钟书公司的一个子品牌,钟书阁多年来一直以出品教辅读物为经营主体。我曾看见一份资料,由钟书公司经销的出版物2014年在上海新华传媒旗下的销售位居第一。这与钟书阁有关吗?
钟书阁的横空出世,实在有点“倒逼”新华的态势。使原本被同情、被可怜、被遗忘的实体书店有了被颠覆的感觉。这也许成为新华系感受到压力的一个理由。这种理由一旦被共识、被放大,那么,新华系的觉醒也就开始了。
新华一城书集
换标升级方式推出全新品牌
2014年,新华传媒明显释放出改革的红利,书店职工的基本收入普涨。对于新华传媒而言,这一举措似乎也为之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015年7月24日,上海新华传媒终于在不间断的“关门”、“调整”和寂静中开出了一家以“新华一城书集”为店招的书店,自定义为“以换标升级的方式,推出针对大型购物中心、百货商场的全新品牌”。
这家坐落于金虹桥国际中心地下一层的书集约有1000平方米,除了时尚读物,也有亲子阅读、咖啡休闲、文创产品等其他业态。这里开设了微信公众号、免费WiFi。开业仪式上,新华传媒表示:下半年内还将通过新开、改造方式,陆续在上海主要商业集聚区开出6~8家类似主体店,形成品牌规模优势。
新华传媒的这种进取作为,还表现在对于旗下大中小各类书店的分级管理上。
上海书城作为上海最大的图书卖场,近年在网络销售、团购销售以及针对上海宝钢集团开设的驻厂书集都取得了卓有成效的开拓。自2014年开始策划承办的年度中国超级书店论坛,也使其在全国同业中显现出领先、领头的实力。现在,上海书城已经开始将音像制品高中低档一应俱全,改为向高档靠近,腾出空间建立一个童书天地,将近年弱化的少年儿童书店的内涵和外延进行扩张,实现体验阅读、亲子阅读新地标的目标。同时,一个上海版新书推广计划、微书店计划和阅读计划正在有序推进之中。如何从被动地接受出版社的推广活动变为主动化、主体化地进行年度阅读引领,上海书城应该具有与这个城市的体量、内涵相当的作为。
同样,以前由计划性、规范化主导下形成的区(县)级新华书店门市部、专业书店,现在又如何升级换代?这是个难题,也是主流媒体和自媒体“讨伐”的话题。关是一个问题,既有内压更有外在的压力;开,也是一个问题,单店核算之下,大面积亏损总是成为“出血点”也带来切肤之痛。
大众书局
不变中寻找突破 突破中提升品质
福州路上的古籍书店、艺术书坊是上海图书公司的两大品牌书店;外文书店、美术书店是上海外文图书公司的一大一小两个品牌书店。近年,随着上海外文图书公司归属世纪出版集团(上海图书公司一直是世纪出版集团的成员),这两家公司都成为世纪旗下的品牌了。
老书店、好书店,基本的格局应该是不变的,尤其是在风云变幻的发展年代,在不变中寻找突破,在突破中提升品质,这两家公司都做得比较有感觉。譬如,美术书店新设了一个展览厅,不大,简约性。我近日顺道去看了一个书画展,虽然这个书画展在哪里展都可以,放在美术书店的空间也没有太大的特点,但是,如果这个展厅能够结合新版图书推出原作展、新书发布、阅读辅导等,围绕美术类出版物的传播进行延伸展览,那就更有趣了。如果仅仅是设立了展厅没有做好内涵的开掘,那就如同书店里开饭店、上市做房产一样,总让人感觉有点游离。
古籍书店尝试开发的古籍版本数字化平台、艺术书店以及坚持多年的博雅讲坛等等,甚至外文书店店堂内设的休闲咖啡座,都已经成为其内涵发展的一部分,成为其为读者服务的新举措。
2012年3月5日,大众书局上海福州路店将营业时间延长为24小时,一时成为新闻。2014年4月23日,北京三联韬奋书店开设通宵营业。之后,郑州“书是生活”书店、杭州“悦览树”24小时书店、深圳书城中心城24小时书吧,以及西安、太原等地都星星点点地开设了24小时不打烊书店。
福州路,因为有着上海书城、古籍书店、艺术书坊、外文书店、美术书店、大众书局,还算有点百年不变的文化味道。
1950年4月11日,国际书店上海分店开业。1958年8月,改名为上海外文书店。
1956年5月20日,古籍书店开业。
1956年10月7日,上海旧书店开业。
1959年10月1日,少年儿童书店开业。
1961年2月2日,上海音乐书店开业。
1978年2月11日,河南中路新华书店开业(原名中国图书发行公司)。后改名为上海科技书店。
1981年5月29日,内部书店改名为市店服务部。
1981年11月4日,教育书店开业。
1982年11月23日,艺术书店开业。
1983年1月20日,省版门市部开业。1988年1月20日,改名为上海省版书店。
1983年2月1日,批发书店开业。
1984年1月20日,旅游书店开业。
1984年9月15日,上海工具书店开业。
1984年11月10日,上海书刊服务公司开业。
1985年3月22日,上海版图书贸易中心开业。
1986年1月1日,法学书局开业。
1986年8月29日,企业家书店开业。
1986年9月1日,大学书店开业。
1987年4月24日,上海生活书店开业。
1990年9月8日,上海体育书店开业。
1991年11月21日,上海医学书店开业。
1992年9月16日,上海交通书店开业。
1992年9月17日,上海建筑书店开业。
《人民日报》在2015年世界阅读日之际刊发了一篇《在中国一定要逛的58家书店,你去过哪几个》,罗列了8个城市的58家书店:北京8家、上海7家、广州7家、成都7家、杭州8家、厦门7家、南京7家、深圳7家。上海被搜罗的7家包括:季风书园、汉源书屋、渡口书店、1984BOOKSTORE、艺术书坊、钟书阁、鹿鸣书店。
2015年7月,媒体刊发的一篇《在上海,看书就要去这10家书店》,叙述了韩寒“在一起”书店——和喜欢的一切在一起;Harbook+湾里书香——安安静静待一个下午的地方;钟书阁——邂逅沪上最美的书店;蒲蒲兰绘本馆——探寻错失已久的童话世界;罐子书屋——曼声徐度醉光阴,小楼斜阳倚窗棂;渡口书店——简单纯粹最动人;千彩书坊——怀旧中追忆张爱玲;汉源书店——“哥哥”曾在这里阅读老上海;陋室设计书吧——建筑迷的书店梦;1984BOOKSTORE——独爱小清新。
这些书店,我大都留有足迹,曾经光顾过。只是,作为一个读书人,这些太偏文艺范,身处那些书只是其中的一种点缀、书店也多少只是一种故事一种场景的书店中,显然有些不适应。作为业内观察者,多一家这类书店自然是好事。现在,书店在靠近咖啡店,那么,咖啡店靠近书店,有什么不好?以往只剩国有经营的书店,现在有钱有想法有梦想的人都可以开书店,也是社会的一种进步。
书店经营正在多元化,书店不仅仅是卖书的地方。在买书不仅仅只能通过书店的当下,多些看书的地方、卖书的地方、闲坐的地方,对于一个城市的居民而言,显然是一件喜闻乐见的事情。只是,开张的时候要讲好故事,经营好。一旦关门,也不需要“祥林嫂”式的哭诉,好像大众负你债、不领情,政府不支持不扶持似的。
多年来,我一直“坐在福州路,走在绍兴路”(福州路上是我坐班的出版社,我在编辑杂志;绍兴路上有家出版社服务部,我在受托管理)。那些沿街的甜品店、饮食店、画廊,能有三年以上经营时间的好像也不多。以至年轻的编辑中午走在福州路沿途寻食,很长时间可以不重复,下午茶之类的优惠常常会给人喜悦。由此推理,我们又如何要求一家书店必须相伴到老?宽容一些,书店的开开关关本也是平常事,只是基本面不变就是新常态了。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
持续打造中国出版传媒业
第一全媒体传媒(群)
邮发代号:1-217
国内统一刊号:CN11-0282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