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观察丨怎样过一个中国味的父亲节

2016-06-24 蓝羽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

上个周末是父亲节,很多媒体和微信公众号都推出了父亲节专题。话题从名人对父亲的回忆到对如何做个好父亲的讨论,还有为父亲推荐好书以及搜罗了很多关于父爱的图书和电影。这些文章、图书、电影都很感人,也很有教育意义。但是,看了很多关于父亲节的文章之后,不禁在想,特别推崇和讲究“孝亲”文化的中国,为什么没有孕育出自己的父亲节?




一番探究之下,竟从一个中学语文教学网站了解到,原来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有自己的“父亲节”,而且一年当中竟然有四个比较重要的时日。第一个是父亲的生日。中国古人认为父亲的生日是非常重要的日子,要举行隆重的家宴,还需“声乐”助兴。儿女们要亲自为父亲制作生日汤饼,又名“水引”,就是现在流传下来的寿面。曹雪芹的《红楼梦》里曾描写贾敬的生日宴饮时,儿子贾珍“先将上等可吃的东西,稀奇些的果品,装了十六大捧盒”奉上,还找来戏班热闹一番,极尽奢华。第二个是父母的结婚纪念日。其实这个传统在当今也很流行,儿女们也很看重。在古代,这个节日叫作“天伦日”。每逢这个节日,成年的子女要举行家庭礼仪,行“九拜”大礼,祝福父亲得享天伦之乐,感谢父亲赐予的血脉之恩。南宋陆游曾撰文叙述,在每年他与妻子的大婚纪念日时,其长子陆子虞都要将其他的兄弟姊妹们召集起来,一起向父亲跪拜稽首。陆游那首著名的绝笔诗《示儿》就是在他有生之年的最后一个“天伦日”里写的。第三个时日是儿女的生日。记得小的时候,母亲常说,儿女的生日其实是母亲的“受难日”,做儿女的自己过生日时,不可忘记父母的辛劳。中国古代圣贤孔子说:“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道,可谓孝矣。”这里的“三年”并非实指,而是代表时间长的意思。中国传统文化中,子女每年生日到来,要先拜父母,在父亲的安排下拜祖、拜庙、拜师、拜墓等,然后才能庆祝自己的生日。父亲在儿女的生日里始终在唱主角,所谓“孝为百行之首”,子女生日也是“百行”之一,尽孝的本质,就是为父亲过节。第四个重要时日是父亲的“科甲日”,就是父亲的“金榜题名日”,即考取功名的那一天。“科甲日”是父亲们功名事业的起点。白居易27岁一举中第,按捺不住喜悦的心情,写下了“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的诗句。北宋苏轼被贬岭南任职时,他的大儿子苏迈就曾从京城千里迢迢赶到那里,为父亲庆祝“科甲日”。“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古代文化人会一生铭记这个日子,而他们的子女们更不会忘记,每当这一天到来,孩子们都要为父亲举行庆祝活动。




也许有的人会说,不管是西方的节日还是中国的节日,只要是父亲节,儿女们能借此机会表达一份孝心不就可以了。但是笔者却认为,节日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象征,随着中国政治经济地位的提高,中国也应该大力宣扬自己传统文化中优秀的精华,注重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看重的部分,而西方文化传统其实对孝文化并没有特别重视。所以,中国人应该有维护自己文化的自觉和自信,把人们对父母的爱护和感恩的情感表达诉求引导到中国自己的传统文化当中来,并向世界广为宣传。我们的教育机构、出版机构,也应该多梳理一些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当中关于“孝亲”的优秀素材,用图画书、小故事等生动活泼的方式,让今天的孩子们从小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让更多的人能够像古人那样“昏定晨省”,就是晚间服侍父母就寝,早上省视问安。让人们每一天都尊敬长辈,孝敬父母,而不是只在节日做做样子,在微信朋友圈里过一个看似热闹的父亲节。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出版传媒商报》



订阅商报请点击:线上商城链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