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关于阅读教育的故事丨从心出发的阅读,释放成长的美
阅读,是开始,是过程,是意想之外。
阅读,没有结束。
遇到绘本
燃起阅读启蒙的星星火
四年前,刘晓丹在北京中关村二小华清校区送走了她的小毕业生们,开始接手二年级的孩子。 “结束了上一段教学后,我就在反思,孩子们在六年级的时候,应该达到什么样的语文水平。”当时的刘晓丹觉得在语文学习中,阅读和写作对孩子们来说最难,“越往高年级走,孩子们越需要拥有更多文化底蕴。但这种能力并不能一下子补上来,我就在想,既然回到低年级了,到底能做些什么。”
到了二年级,孩子们经过了在一年级学识字、培养习惯的阶段,开始具备基本的阅读能力,逐步接触到口语交际课和看图写话。因此,对于阅读和写作兴趣及能力的培养,二年级正是一个上佳的启蒙时机。
有了这个念头后,刘晓丹把想法先抛给家长。“当时,我们班办了一场很有趣的家长座谈会,大家围坐在小课桌旁,特别温馨。家长们聊的内容全部与阅读相关,其中有一个家长提到了绘本。”
一石激起千层浪,一个关于绘本阅读的提议,迅速引起了家长的共鸣。家长们还陆续为刘晓丹推荐了大卫·威斯纳的《疯狂星期二》、杰里·平克尼的《狮子和老鼠》、格雷涅茨的《月亮的味道》等知名绘本。“我对绘本的兴趣就此燃起。当时绘本给我的感觉就是,别小看图画书,虽然里面都是画面,但是成人却不见得就读得懂。”
比如《疯狂的星期二》,刘晓丹反反复复地读了好几遍,却始终没有想明白到底要怎么去理解它。而家长的期待,让刘晓丹心底滋生了一种莫名的使命感。虽然心里有些打鼓,但她还是决定在班里试一试,“既然我不会讲,那就不讲。就让孩子们去看,去感受。”
◆ ◆ ◆ ◆ ◆
打开心
打开想象的瓶盖和兴趣的门
就在一个星期二的下午,刘晓丹拿着《疯狂星期二》走进教室,把书放在实物投影仪上,陪着孩子们慢慢翻看。孩子们的注意力前所未有地集中起来,在刘晓丹眼里,46个孩子变成了“一整团”。“虽然我没看懂,但我感觉他们都看懂了,我只是给他们翻书而已,是这本书把他们凝聚在了一起。”
书的最后一页,是小猪飞起来的画面。但刘晓丹并没有给孩子们翻到这一页,她也不记得自己是忘了还是有意为之。只记得,孩子们都在幻想着属于自己的疯狂星期二,把自己的想法一笔一划地写了下来。以后的每一次,刘晓丹都不会去翻最后一页,而是让孩子们自己想象。这让刘晓丹感受到了绘本对孩子想象力激发的魔力。她说她就是个淘金者,淘到了如金子般闪亮而又珍贵的想象空间。而她也突然意识到,原来阅读和写作,就是这么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就这样,刘晓丹又和孩子们分享了《狮子和老鼠》《大猩猩》《犟龟》等大量优秀绘本,孩子们在写作中甚至把小老鼠拿着绳结的表情都写得很生动。“我突然发觉,原来孩子们都会写,他们心里有东西的时候,就能够写出来。我需要做的,仅仅是帮他们捋顺文字。当他们写得越来越多,文字表达能力就越来越强。”那个时候,刘晓丹对写作有了新的认识。
为了给孩子们更多的时间读书,刘晓丹不得不在繁重的教学任务中,不断提高自己和孩子们的效率,甚至当老师说没有时间在课堂上分享绘本时,孩子们就主动提出读完绘本后再放学。
每天,孩子们都迅速地收拾好书包,坐得整整齐齐,等着新的故事。在分享的过程中,孩子们会在脑海中勾勒故事,可能是听到的,也可能是自己的。每次分享完,有兴趣的孩子还会领一张纸,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有的孩子回家后会喋喋不休地和家人分享自己的故事,让家长记录下来,做成 “故事集”,还有了忠实的小读者;有的孩子能把课上听到的故事一五一十地陈述下来;有的孩子会把每个故事都进行改编......慢慢的,孩子们不止喜欢上了阅读,对写作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随后,一个阅读推广人的到来,让刘晓丹和孩子们的绘本阅读有了更鲜活的方式,这个人就是李一慢。
◆ ◆ ◆ ◆ ◆
迈开脚
放开视野走进现实
李一慢的出现,让绘本阅读 “活”了起来——一个“游行北京”的活动贯穿了孩子们的整个三年级。
三年级一开学,李一慢带来了《游北京》《北京中轴线上的城市》两本书。他说,做阅读,不能只停留在文字表面。要从孩子们身边的事物,打开孩子们的视野。
李一慢的话,像是打开了阅读的一扇窗。当李一慢把那本《北京中轴线上的城市》推荐给大家时,刘晓丹心里又冒出来一个念头:如果能带孩子们拿着书,走一遍北京就好了!
刘晓丹的想法,很快得到了家长志愿者的支持。虽然事情到真正去做的时候,会遇到很多新问题。可刘晓丹就是凭着她那股不回头的精神,带着孩子们说走就走。
2013年10月19日,天阴沉沉的,风特别大。
七八个孩子和家长,在北京钟鼓楼和刘晓丹碰面。他们看暮鼓晨钟,到地安门吃护国寺小吃,在烟袋斜街听老奶奶讲述曾经的故事,去后海画美景。一路上,孩子们笑着,闹着。正午时分,他们到了景山的山顶,俯瞰北京城。那时天已放晴,阳光穿破云层洒下来,整个北京城金碧辉煌。孩子们打开书,冲着紫禁城大喊:“北京,你太美了!北京,我爱你!”这绝不是教材可以给予的,也不是课堂可以给予的。这就是读行的力量!
那天恰逢十五,月亮特别圆。到达终点时,孩子们一股劲地跑到了永定门城楼下面,北京中轴线南端点的标志处。大人们已经没有力气了,可孩子们却兴奋地又跑又叫,和小伙伴们抱了又松开,松开又抱上,不知道要怎么表达自己内心的激动。
是行走中的阅读,把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和外面的真实世界连接在了一起。
◆ ◆ ◆ ◆ ◆
建基地
筑造持久的阅读世界
事实上,刘晓丹只是北京中关村二小推动阅读的教师个体之一,而她的班级阅读活动也只是整个校园阅读的一部分。
一个偶然的机会,刘晓丹和年级组老师们发现班级对面有一间空教室,就突发奇想:要是能把它变成一个年级的图书馆就好了。
这个想法迅速得到了学校的大力支持。新疆少儿出版社得知这一消息后,当即为图书馆捐赠了第一批书。再加上同学们的捐赠、家长的购买,书就变得越来越多。买书架、铺地毯、贴壁纸,小图书馆很快就有模有样了。
2014年11月16日,图书馆正式开放。老师们为图书馆办了一个揭幕仪式。当窗户上的深红色法兰绒幕布揭下来的一刹那,孩子们亲手用各种材料制作的向日葵,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图书馆最后取名为向日葵。老师们希望孩子们像向日葵一样,永远追随着书的阳光茁壮成长。
当孩子们每天下课后,在图书馆里以各种姿势读书时,老师们觉得一切都值得。
而在整个过程中,学校老师们已经和一个出版圈的“智囊团”建立了密切的联系,这其中包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二十一世纪出版社、新疆青少年儿童出版社、北京飓风社文化有限公司、蒲蒲兰、蒲公英等,并且李一慢、保冬妮、于大武等阅读推广人也逐渐加入进来。
到2015年7月,在学校开始组织校图书馆。此时的老师们发现自己的专业知识太少,又开始翻阅相关图书,去图书馆取经,向出版智囊团找点子。在各路大咖和学校同事的努力下,2016年2月,中关村二小华清校区图书馆正式向同学们开放。
在那里,阅读得到了更好的延续和坚持。
◆ ◆ ◆ ◆ ◆
办文化节
阅读没有边界没有终点
“儿童阅读,不仅仅是让孩子们和文字交流,更需要为他们营造更多不同的读书活动,让他们在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加强读书的兴趣。”听到这个说法后,老师们决定把图书馆充分利用起来,找机会做一些活动。
在和图书策划、出版机构的接触中,麦克莫波格的一套书(书名)进入老师们的视线,于是就联系书的责编来和孩子们做分享。很快,30多个对麦克莫波格有所了解的高年级学生代表组成的读书会开展起来。孩子们在活动中交流、碰撞,让老师们真正感受到读书活动的力量,想尝试着组织开展更多阅读图书会,于是就有了辐射更大范围的读书节活动。
随着中关村二小营造书香校园的不断深入,读书节已经发展成年度常规活动,目前已举办五届,且不断吸纳着来自学校和社会的各种支持,不断增添新的意义。今年5月,中关村二小举办了以“战争与和平: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为主题的第一届文化节暨第五届读书节活动,在华清、中关村、百旺三校区,共开展21场精品读书会、7场学生阅读讲座、2场教师阅读讲座、5场年级大型阅读课。从今年开始,中关村二小将文化节纳入学校校本课程。活动面向全学科阅读,组织开展分年级分学科阅读活动,配备文学领域、数学领域、英文领域、体育领域、艺术领域、科学领域的经典阅读书目。为期2周的活动分为一周静心阅读、阅读指导课堂、图书大集等5部分。针对图书大集活动,校方特别邀请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少儿出版中心、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集团、童趣出版有限公司、青豆书坊等13家图书出版、策划机构参与其中。5000余名师生在4天的时间里近距离接触、挑选精品童书,并与专业出版人士面对面交流。
就是在这些阅读体验中,孩子们慢慢长大。那些从低年级一路走过来的孩子,从绘本阅读到文字阅读,从导读到自主阅读,从读到说到写,经历了一段有趣又动人的阅读成长时光。当他们毕业的时候,会带着老师们那些并不曾对他们说起但他们终将明白的话——
阅读,是开始,是过程,是意想之外。
阅读,没有结束。
◆ ◆ ◆ ◆ ◆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出版传媒商报》
订阅商报请点击:线上商城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