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红色读物丨书香中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

2016-09-30 荆 墨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

一个时代的史诗

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

为了庆祝这个伟大的节日,

国内出版界推出了许多红色读物,

借此来回顾长征的奋斗历史,

弘扬长征的优良传统,

讴歌长征的历史意义。


 可赞 
永不言败的伟大征程


长征是什么?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不畏艰难险阻的远征。作为唯一一部记述红军长征的正史,党史专家郭德宏和张树军主编的《红军长征史》(中共党史出版社),记述了中国工农红军在1934年至1936年两年时间里,进行战略大转移的艰辛历程、粉碎国民党围追堵截的艰苦卓绝斗争和三大主力红军胜利会师的历史。红军长征是老一代革命家用血肉之躯谱写的激情奋进、永不言败的光辉历史,它创造了令全世界震惊与赞叹的奇迹。长征留下的敢于胜利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坚定信念的乐观主义精神、不屈不挠的拼搏精神、大无畏的牺牲精神所汇成的红军精神,它是中国乃至世界宝贵的精神遗产。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长征精神的引领与传承。王树增的《长征》(人民文学出版社)堪称书写长征的“史记”。作者弘扬了长征体现出来的国家统一精神和不朽的信念力量;讲述了在这一伟大壮举中许多感人小事,让我们通过丰富的细节,更加亲近地去接触长征的历史。作品修订版加入了多幅珍贵长征地图,将为读者带来更好的阅读体验。《长征》在写什么?王树增说:四个字——永不言败。


长征精神是永存的,是我们党之魂、军之魂、民族之魂的体现。石仲泉的《红军长征热点面对面》(广东教育出版社),以红军长征的时间为序,以长征的各条路线为线索,再现了那段血与火的历史,以及长征精神对沿途人民乃至全国人民的深远影响。书中许多叙述和分析新意迭现,具有较大创新性和学术意义。





 可叹 
富有远见的历史决断


红军长征途中,在北上和南下的战略抉择上,党中央与张国焘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斗争。当时党面临着分裂,甚至有可能发生前途未卜的内战。刘统的《北上:党中央与张国焘斗争始末》(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客观地解读了这段隐晦的历史。当时的冲突主要集中于红军的战略抉择:张国焘下令南下,毛泽东力主“北上”。后来的历史进程雄辩地证明了,只有“北上”才是正确的和富有远见的决断。


多难兴邦,正是长征途中的几次重要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李世明编著的《历史的决策》(国防大学出版社),编写了党中央在红军长征期间召开的32次重要会议,有的会议在同一地点召开过几次。每次会议召开的历史背景、经过及主要内容,历史地位和作用,都分别作了简要介绍。这些会议,之所以能够使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得到确立和不断巩固,在于他具有非凡的政治勇气和远见卓识;在于他始终心系党和红军的前途命运,即使在受到排斥和不理解的情况下,他仍坚定信念、毫不动摇。实践证明,党和红军选择了毛泽东,是历史的必然,是全党全军的意志。


作为军事家角逐的战场,长征打出了战争史上最为壮丽的篇章。王朝柱的《毛泽东周恩来与长征》(作家出版社),以两位伟人为切入点,高视角、全方位地揭示长征的奥秘,展现伟人的风采。毛泽东在367天的长征中,不仅以自己的军事天才领导失败中的红军走向胜利,而且还战胜了中央主要领导博古、李德等人的军事教条主义,战胜了恃强自傲的张国焘分裂与危害党的阴谋。长征途中的周恩来,为红军选择了统帅毛泽东,且全心全意地支持、协助毛泽东指挥红军胜利北上。他为了顾全大局,又主动把总政委的职务让给张国焘,处处再现周恩来高超的领导艺术和超凡的人格魅力。




 


 可忆 
亲历者诠释长征精神


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曲爱国、张从田的《长征记》(华夏出版社),详细地叙述了中央红军艰苦的长征历程。作者将几支部队的各自征战和相互配合娓娓道来,尤其是对红二、六军团和红四方面军的长征情况较详细的叙述,使大多数读者得以对长征的整体概念有所把握。为了能够让读者全面了解长征的有关知识,作者在每章正文的后面,特设“背景资料”栏目,从档案文献中,从老红军的回忆录及有关纪实材料中吸取精华。从而使该书筋脉清晰,有血有肉,可读性很强。


日记记载下来的长征,可以真实再现当时的细微末节。《长征日记》(知识产权出版社)是一部难得的真实的红色历史书籍。这部日记是老红军萧峰将军在战争年代一点一滴写作出来的。可贵的是,萧峰一直是一位军中战将,他一生参加或指挥了1365次战斗,其中包括了许多著名的战役战斗。萧峰用自己的笔,记录了这些珍贵的战斗资料。重读这本日记,更加激起我们对老一辈革命家的崇敬和热爱,也使我们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


亲历者诠释的长征精神,尤其令人敬佩。何念选的《开国将帅在长征路上的故事》(中国人民解放军出版社),介绍了92位开国将帅,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带领红军广大指战员,以非凡的智慧和勇气,运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突破国民党军重重围剿和道道封锁,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转战乌蒙山,激战嘉陵江,击退百万阴险凶恶的追兵阻敌,翻越了千年不化的冰山雪岭,征服渺无人烟的沼泽草地,取得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创造了人间奇迹,用热血和生命铸就出长征精神。这种精神已成了历史的丰碑,成了民族的宝贵财富。

 





 可感 
西方人视野中的长征


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1936年6月到达陕甘宁边区,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他的《红星照耀中国》(人民文学出版社)曾译《西行漫记》,自1937年初版以来,畅销至今。该书真实记录了斯诺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毛泽东和周恩来是斯诺笔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他发现了隐藏在亿万劳动人民身上的力量,并断言中国的未来就掌握在他们手中。斯诺对长征表达了钦佩之情,断言长征实际是一场战略撤退,称赞长征是一部英雄史诗,是现代史上无与伦比的一次远征。


一位名叫薄复礼的瑞士传教士,与萧克将军领导的先遣长征红六军团不期而遇。此后,他跟这支队伍一起长征了18个月又12天。他的《一个外国传教士眼中的长征》(昆仑出版社),以传教士的眼光,仔细地观察了这支队伍的官兵,并将自己的所观所感形成文字。他为萧克翻译了至关重要的贵州地图,为贺龙的女儿编织毛衣,目睹了红军战士的战斗、学习……从对红军的不理解到理解,从对自由的渴望到对长征岁月的无比怀念,究竟是什么让他产生如此巨大的改变,又是什么让他对中国时时挂怀?书中都有详解。


哈里森·索尔兹伯里是美国著名记者,多年来一直对长征心向往之。1984年,几番周折之后,他终于实现心愿,以76岁的高龄重走长征路,遍访在世的老红军,将长征的故事再现于世。他的《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充满了对中国革命者激情、勇气和智慧的赞叹,对中国革命和长征描述的角度独树一帜。书中记述20世纪30年代中共领导下的中国工农红军面临绝境,被迫转移,历经艰难险阻,终于脱离险境的经过。那些从未阅读过红军壮丽史诗的人们,可以了解那些为中国革命事业不惜牺牲的男男女女的品质。仅从统计数据中,就可以明白红军的牺牲有多么重大。


阅读以上图书,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回望走过的历史,了解身处的时代,规划今后的梦想。通过对这些图书的解读,我们看到了一个伟大时代的觉醒,引发人们对当今世界和社会发展的思考。





相关阅读

重点推荐丨建党95周年红色读物推荐书单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出版传媒商报》





订阅商报请点击:线上商城链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