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京味文学丨老舍之所以是老舍,不一定因为他用北京话写作

2016-10-20 王婷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


如何充分发掘北京文化历史语境与现实图景中的文学基因,如何整合北京优秀的写作资源,创作与时代精神相契的精品力作?


随着北京的城市格局重塑、建筑形态变革、传统风俗弱化、旧人旧事消逝,北京文学也面临着全新的机遇与挑战。作为 “北京十月文学月”主题活动——“呼唤北京文学的高峰时代”主题论坛近日在京举行,众多京派作家、评论家齐聚一堂,从文学创作与批评的角度来探讨创造北京文学的高峰。



胡平


著名评论家胡平从语言学的角度展开探讨,他表示,“老北京味还应该坚持,不坚持的话,这个地区的根就没有了,要继续发展”,但“文学的语言是动态的,是不断发展的”,“北京的语言不能长久地停留在老舍风格的语言了,还要在一种新的文化水平上发展自己的语言”。评论家白烨表示,政府、社会、作家各方要通力合作“打造能够代表这个时代的北京文学作品,就像《四世同堂》能代表30年代一样,《龙须沟》能代表解放初一样,我觉得既体现作家的名片”。


广



作家叶广芩的作品始终在用“京白写京事”,她以对传统文化的直接体验与研习和对世事交变的经历与敏锐感知,旗人出身、皇亲后裔所特有的学识与胸襟,加之现实主义精雕细刻的艺术风格,创作了大量深富文化魅力和精神内力的京味小说。谈到自己的“童年与乡愁”时,叶广芩说:“我爱北京的日子,我是北京的孩子。走南闯北,我不能忘记我的胡同,不能忘记胡同给予我文字中的爱和敬意,尊严和高尚,从胡同我看到了这座城市内里的厚重和达观。胡同里的人物,个个都是一部精彩的故事,每一个人的生命都与众不同;在泛出北京人特有的生活色彩的同时折射出了历史的发展,社会的变动。这一切为我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也是我非常宝贵的积淀。”




当代“京味作家”的代表人物、著名作家刘一达则从“老北京的规矩”入题,倡导京味文学的写作应当融入城市的灵魂。“北京的老规矩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从某种意义上说,北京的老规矩,是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老规矩的典范。很多老规矩并不是一下子形成的,而且并无文字记载,它的传承是靠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口传心授、家庭熏陶和耳濡目染。作家的写作也当有一个融入的过程。比如说要想完全融入北京的规矩和文化,可能得经过几十年,因为生活习惯、习俗和生活理念是不一样的。”


作为70后作家群体中的新锐力量,青年作家石一枫也谈了自己对于当代“京味文学”写作的理解。他表示,老舍之所以是老舍,不一定因为他用北京话写作,也不一定是因为他写了有关胡同的内容,而是因为他写的是民族问题、阶级问题,是旧时代的崩溃和新时代建立的问题,是整个中国最大、最尖锐的问题。因此,要创作北京文学的高峰首先选题上要从时代巨变入手,其次作家要认识到社会的复杂性,认识到时代的变化。


更多参会名家观点请点阅“原文链接”



事件

十月文学院开院,文学爱好者有了“家”




北京十月文学院10月12日开院

“从此,不仅北京市的作家,而且全中国的作家,不仅北京市的文学爱好者,而且全中国的文学爱好者,有了一个美好的家。”


日前,“北京十月文学月”启动暨“十月文学院”开院仪式在北京永定门公园内佑圣寺举行。


 三大平台六项功能 


记者了解到,“十月文学院”将努力实现“三大平台六项功能”。三大平台即文学为作家服务的平台、文学与艺术对接的平台、文学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平台。六项功能包括:一是出版前移,融入创作。延伸出版价值,创新文学作品生成机制,形成当代中国文学创作的重要策源地。二是扶植作者,培育新人。致力于原创文学的传承与发展,成为培育当代中国文学后备军和高峰之作的摇篮。三是倡导阅读,普及文学。提升广大读者和文学爱好者的文学素养和人文情怀,成为文学普及的大讲堂。四是着眼未来,从小抓起。培养青少年文学欣赏与写作的浓厚兴趣,为中国文学未来的发展厚植土壤,夯实根基,成为培育文学创作新生力量的苗圃。五是对接产业,融合发展。以文学内容为核心资源,以版权交易为基本手段,探索形成文学产业化运营链条,与影视、艺术品、互联网、新媒体、金融等行业深度融合,成为文化创意和产业转化的孵化平台。六是联结中外,沟通世界。成为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对接点,推动中国文学“走出去”的重要基地。


北京出版集团董事长乔玢表示,“十月文学院”将在政府引导下,充分发挥企业的市场主体作用,以社会效益为先,探索创新文学创作发展“两效统一”的运营模式。“十月文学院”副院长赵兰振介绍,“十月文学院”未来将成为作家与作家、出版社、影视公司以及大众之间沟通的桥梁,这里将成为作家之家,文学院将努力为作家做好服务工作,作家可以进行版权转让,与出版社、影视公司进行洽谈;作家和作家之间可以交流,定期举办论坛、沙龙,和读者交流。据悉,“十月文学院”还将依托北京出版集团自有物业空间,建立“十月文学院”网络部,开展新媒体业务,同时打造文学产业交易与孵化空间。

 打造“十月”文化品牌 




走进“十月文学院”,最先看到的是门厅两侧40位中国现当代著名作家的黑白头像,老舍、曹禺、阮章竞、刘绍棠、莫言、巴金、贾平凹、沈从文、史铁生、叶广芩、杨绛……他们分列两翼,凝视着这个世界,目光充满深意。作家照片的排列无长幼之分、性别之分、级别高低之分,他们平等地聚集在一起,共同营造文学之家的氛围。


作为“十月文学院”本部,佑圣寺是实现主旨和功能的中枢机关,在佑圣寺还将挂牌“十月文学院”长篇小说创作中心、儿童文学创作中心、戏剧影视文学创作中心、网络文学创作中心、文学评论中心、中外文学交流中心等11个中心。



据悉,“十月文学院”将会为作家、读者打造十月讲堂、十月展厅、十月客厅、十月沙龙、十月书坊等六大活动空间。目前,“十月文学院”开启“十月文学月”,持续邀请60余位名家作者,为读者带来16场重点活动。北京出版集团还联合北京发行集团在北京图书大厦、王府井图书大厦、中关村图书大厦、亚运村图书大厦等北京市新华书店,集中展示展销近300种京版文学精品图书。如享誉华语文坛的《四世同堂》《平凡的世界》《穆斯林的葬礼》等。


依托“十月文学院”,北京出版集团还在海外设立了“十月作家居住地”,通过组织作家前往“居住地”生活体验,为作家营造别样的思考与写作空间,并通过组织一系列中外文学、中国台港澳文学、海外华人文学的交流活动,聚拢“居住地”的高端文化资源,拓展中国文学“走出去”渠道。同时,还以此为驻点,积极引进国外优秀作家作品,让其成为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对接点和推动中国文学“走出去”的重要基地。这项举措也让北京出版集团能够优先获得名家的最新作品独家版权。乔玢表示,建立“十月作家居住地”对推动版权输出、实物出口、海外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特别是在耕耘国际市场、促进本土出版化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目前,“十月作家居住地·布拉格”已投入运营,已有吴雨初、马原、韩少功、余华四位作家分批前往居住生活,吸引了多位国内外知名作家到访,并开展了相关创作与版权推介等交流活动。“十月作家居住地·爱丁堡”和“十月作家居住地·加德满都”已先后挂牌,将于明年正式运营。“十月作家居住地”已成为跨国文学创作与交流的平台,为中国文学“走出去”和“一带一路”文化传播创造了新路径。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出版传媒商报》



订阅商报请点击:网上订阅链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