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兴课程平台是怎么崛起的?

2017-12-05 孙珏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

在知识服务领域,目前最有代表性的3家平台,其中2家是UGC+PGC在线移动音频平台,即规模在伯仲之间的“喜马拉雅FM”和“蜻蜓”,以及PGC类型的“得到”平台。


从目前来看,“得到”APP的用户从数量上虽无法与“喜马拉雅FM”和“蜻蜓”匹敌,但它的平台收款能力已经得到充分验证。据统计,“得到”目前上线专栏共计28个,其中订阅人数在10W+的专栏有5个,分别是“薛兆丰的北大经济学课”,订阅人数为18万多;“通往财富之路”,订阅人数接近18万;“5分钟商学院”,订阅人数接近14万;“万维钢·精英日课第一季”,订阅人数超过12.5万;“武志红的心理学课”,订阅人数超过10万。按每个专栏单价为199元/年计算,5个专栏的收入约为1.5亿元。而整个专栏的年收入估计将在3.4亿元以上。目前上线的13个精品课程,购买量为10W+的有3个,预估精品课收入的年收入约在500万元以上。


有所不同的是,我们此次重点采访了几家新兴课程平台,他们几乎零基础起步,搭建全新平台或在以往业务基础上做全新拓展,并小有斩获,这类崛起者正好可以为有意切入知识付费领域的出版商提供经验参考。


ME学院真正发掘孩子面向未来能力


2016年年初的某一天,ME学院院长韩雪元对面坐了一位她极力想要说服的人。她知道,他的决定对ME学院走向更多的人会有很大帮助。韩在等他的决定。然而,对面那个人充满怀疑地告诉韩雪元:“以微课程的方式上课给孩子和家长听,体验感极差,根本没价值。”


韩雪元被拒之门外。在回公司的路上,泪不觉下来:这已经不知道是多少次被“请”出门外了。但韩雪元告诉自己:终有一天,她一定会证明:他们提供的课程内容能对0~12岁孩子和家长产生深远影响。当时,已经38岁的韩雪元,作为一名女性,在很多人眼里,几乎已经没有创业的资本。


创办ME学院之前韩雪元在湖南广电做制片人,还在百仕达小学创办了深圳儿童图书馆。但如何才能服务更多的人?韩雪元一直不得要领。2014年,美国慕课、翻转教学、混合式教学及可汗学院的兴起与快速发展,韩惊讶地看到互联网对教育的改变:互联网可以链接世界上顶级的老师、并邀请其设计出最美的课程。


韩雪元觉得自己找到了解决办法。


2015年11月,ME学院开始正式运营,通过线上课的形式积累了第一批用户。2016年6月,ME学院的运营负责人杨茂巍(从微信平台离职),被院长的理念感召追随至今。他向记者透露,ME学院预计2017年收入800万元,目前,已完成700万元。


对于眼下这拨热情入局做知识付费课程的平台和机构来说,ME学院算是较早介入内容付费的公司之一。杨回忆,在创立ME学院之初,知识付费还没有被市场接受,互联网上内容泛滥,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线上听课还要付费。但ME学院的初始课程就是收费的——1门课400元,分2个月推送给用户。每周1节,8小节,每节1.5个小时,老师与孩子有2个月的陪伴时间,除了每周上课,其余时候都可以讨论,形成了一个线上的教室。这个最初的模式沿用至今,形成了ME学院的王牌学科和金牌老师队伍。当然,杨茂巍坦言,他们也做过一些调整,比如增加了一种随时到随时学的小课;有的老师上课可能是3个月,有的是1个半月。调整的原因是“课型和内容深度不一样”。


导流模式+收益产品


根据ME学院平台的监控数据显示,目前平台的用户数大概有45万。杨茂巍透露,他们的微信公众号关注用户有20万,付费用户1.2万。所有的付费课程中,收益最大的是自然科学类目,一次课大概有3000多人次的购买量。


事实上,ME学院的初期导流赶上了微信的红利期。在杨茂巍看来,ME学院收获45万会员的几个关键步骤,其一是初期找到了KOL,“老师本身自带流量对于课程启动很重要”。依靠大牌讲师的免费公开课,比如,“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周功鑫讲历史”,“很多同学听完后,会看看还有什么其他的课程可以听,就转化了一部分成为付费用户”。其二、内容红利。当时网络上的优质内容非常稀缺,用户间更容易形成口碑传播。其三是社群裂变技术。ME学院通过某些工具,很快进行了群之间的裂变。


杨茂巍回忆,奠定用户基础和盈利模式的关键节点还在于课程的精品化拓展。在ME学院用户积累到一定量后,ME学院就做了品类拓展——从最开始的一两门课程,发展到现在的40多门课程,从单一学院到8大学院,横向扩展迅速。接下来,杨茂巍希望每个学院的课程做出体系化,做出深度。“课程会由40门扩展到50~60门,但不再横向拓展,而是由基础课向深度课程研发延伸。”在杨茂巍看来,目前,ME学院的课程吞吐量已经不算小,按照每个课程持续2个月时间计算,每名学生最多每学期能选2~3门课程。“一开始孩子们可以广泛涉猎,一旦确定兴趣点,就需要深度的课程服务。”杨茂巍解释说。


产品开发模式


实际上,目前亲子类或家教类课程在各个平台上已相当繁多,产品开发思路和原则很大程度上是决定了产品的差异化面貌。在创建ME学院的时候,所有合作人都定制了一个原则——找到那些能够真正发掘孩子面向未来能力的老师,而不是为了考试或考级不得不让孩子面对的内容。


杨茂巍拿ME学院的“天文课”举例。他们到果壳网找到合适的讲师后,开始进入磨课阶段。正式进入试课阶段前,有一到两周的磨课时间——ME学院会跟讲师一起磨出一节30分钟的公开课,之后会给ME学院的试课团(由专家和用户共同组成)发送体验课。ME学员会根据邮件回复,比如用户是否对课程感兴趣,是否有订阅意愿以及是否会向朋友推荐等,淘汰将近70%的老师。这也意味着,要在ME学员成为一名真正的课程讲师,并不容易。第四步是包装。ME学员会将课程的所有卖点、知识点做出文案,并且在平台推出一节免费公开课,以此作为引流进入招募过程。杨茂巍表示,课程设计——试课——课程修改——招募——授课这5个阶段,每个阶段ME的课程设计部门都会全程参与。目前,ME团队有20人左右,其中课程设计10人,运营销售7人,产品开发3人,是一支不小的队伍。


此外,ME学院还有不少线下课程。杨茂巍称之为“一种混合式教学体验”。“线下课程不是为了线下而线下。我们的线下课程与线上课程有紧密联系,比如建筑游学,带队的老师是线上课的授课老师,有的学员在线学习后希望能够进阶,我们就根据需求设计出寒暑假线下课程进行配合。”杨茂巍说。


目前学院的收费方式跟招生流程无缝匹配:免费公开课——付费精品课——线下课。杨茂巍表示,设计思路是基于漏斗原理:通过内容把感兴趣的用户一个个往里面带。此外,还涉及用户之间的推广,老带新,邀请有奖等手段。当然,从招募的实际效果看,还是以平台自身招募为主要销售来源。


CCtalk如何开拓亲子项目?


□采访人:孙 珏(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 

■受访人:程 鹏( CCtalk K12事业部总经理)


作为国内实时互动在线教育平台,CCtalk是一位典型的“优势复合型”选手。近年,Cctalk不断拓展从语言教学到一站式全品类互动教学的平台化重塑,兼顾B、C两端市场。其迅速切入“亲子育儿”类目的举动也颇受人关注。


□目前亲子类项目占整个CCtalk“中小幼”内容比重的多少?在营收上又占比多少?

■“亲子教育”类目作为一个家庭教育的开始,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随着我国社会全面小康的发展,每个家庭越来越富裕,人们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教育消费。如何为家庭营造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就相当。目前CCtalk的亲子类目才刚刚起步,内容占到整个平台20%左右,每月都在逐步提升。


□从盈利模式看,您是否认为亲子教育的刚需点没有成人教育好找?

■无论亲子教育市场还是成人教育市场,都有自己的刚需点,只要抓准了客户需求,没有难易之分。只不过亲子教育和成人教育相比,决策者、付费者、体验者的结构和在内容的综合整合性上来说更为复杂。个人觉得,在亲子教育市场中,家庭教育、科普、亲子陪伴领域更具市场潜力。


□CCtalk“亲子育儿”对于讲师的招募、筛选标准以及合作方式有哪几种类型?

■目前CCtalk “亲子育儿”对于讲师的招募相对严格,主要从几个方面考虑。A:领域的专业性;B:和CCtalk “亲子育儿”整体体系结构的匹配性;C:内容的可持续性。


合作模式主要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合作运营分成模式。CCtalk 主要负责技术和运营推广支持,讲师主要提供内容的研发和服务。第二种是纯技术合作模式。讲师通过CCtalk 授课和管理学员,自己运营和管理学员。CCtalk 暂不收取费用。


□亲子类课程有一个特点是,需要分清受众是孩子还是家长抑或是两者兼顾?

■在整个K12阶段,都会有出现这样的问题。K12小学低年级及以前阶段,决策者和付费者是家长。K12小学高年级及以上阶段决策者则是家长和孩子共同决策。亲子类课程在低年级阶段往往是家长,在高年级阶段受众往往是两者兼顾。在亲子类课程的设计当中,不可一概而论。比如CCtalk在设计正面管教课程中就会分别设计:家长早读、亲子陪伴、亲子工具等综合类的课程,有适合家长的,有适合亲子一起的,既有文章也有音视频,更有直播互动和沙龙课。所以CCtalk在和讲师的合作过程中,根据类目的要求,帮助讲师共同设计符合某阶段的课程。


□ CCtalk “亲子育儿”在这个付费赛道上进行长跑的优势或者说不足在哪里?

■CCtalk介入“亲子育儿”领域的优势包括,我们有完整的闭环设计,围绕整个家庭成长做教育闭环。如果想在亲子教育这个付费赛道上长跑角逐,必须遵循几点原则:内容精准、服务有体系、体验是闭环、情怀不可少。


相关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