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斌杰:出版业进入五种业态同时并存共同发展的新时代
第十二届全国人大教科文卫主任委员,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署长,中国出版协会理事长柳斌杰,出席1月10日举行的2019北京图书订货会高层论坛并发表主旨演讲,话题围绕建设出版强国展开,并提出:
出版业进入了印刷、电子、数字、互联网、大数据五种业态同时并存共同发展的新时代
以下为演讲全文:
2009年,经过党中央批准,我们提出了建设出版强国的目标。中央领导同志讲话里也提出要求,大约用十年左右的时间,使中国成为世界出版强国。
到现在为止,中国出版业经历了40年改革开放,发生了巨大变化,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的出版业,但是还不是很强的出版业,所以我们还是要把中国变成出版强国。下面围绕建设出版强国讲几点,跟大家分享一些认识。
一、总结经验继续奋斗
改革开放40年,大家与改革开放同行,见证了中国出版业改革发展的整个历程。我们的出版业确实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具有影响力的出版大国之一。在这40年中,我们主要是按照党中央的部署,推进了出版的改革开放,这是最根本的事情。去年12月份我们召开了“中国出版业改革开放40年纪念大会”,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所取得的成绩,发布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书业的一些数据,也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的经验。
为什么要总结呢?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要求,我们的改革继续在路上,坚定不移地要把改革开放进行到底。我们总结经验,就是要用这样的精神来推动中国出版业继续改革。
在40年间,中国出版业完成了四大转变:即思想观念的转变、政府职能的转变、出版体制的转变、经营体制的转变,我们已经基本完成。现在出版的主体已经是上市公司,作为中国出版业的主要力量带动了出版业的发展繁荣,这是我们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
完成四大转变的同时,我们培育四大主体:我们大大小小的出版市场主体有3万多个,其中有国有出版集团,有一批有特色的出版社,也有众多民营出版发行印刷企业,形成了市场经济的市场主体;培育了一批公共服务主体,承担社会公共文化服务的责任,这是现在出版界保留的事业体制的部分;逐渐厘清出版管理的主体,现在整个出版业是在党的领导下依法管理、行业管理和企业自律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培育了行政执法主体,现在在全国统一实行文化市场执法,不再由行业担任执法主体责任。
形成了出版业服务社会的八大重点工程,包括农家书屋、全民阅读、古籍整理出版、马列著作出版、民族文字出版、“东风工程”、“扫黄打非”和传播力建设等。通过这些工作,使出版业始终是文化体制改革的排头兵、思想文化的主阵地、文化产业的主力军。
出版产业在整个文化产业里产值已经占到了65%以上,这还不包括新经济部分的互联网出版、大数据出版(这些统计在国家新经济运行里)。我说的是传统出版、电子出版、数字出版还有发行市场、进出口类等出版业的产业,总体来说对经济社会方面的贡献率越来越高。
在建设出版大国的过程中,出版行业按照党中央的要求,坚定四个自信,推动文化大改革、大发展、大繁荣,为我们国家的改革开放做出了重要贡献,为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整体布局的推进做出了重要贡献,为国家、民族做出了主要贡献。现在我们一年出版的书相当于过去两千年出版的总量,整理了自古以来留下的珍贵文献典籍,很多出版机构做出了巨大贡献。像国家重点出版社,古籍类出版社,承担了古籍的普查、整理、出版,摸清了家底。我们留下的古籍22万本,整体做了目录,其中对大部分进行了翻译、校注、整理、出版,为我们子孙后代享用。两千年的东西通过我们的手,再传一千年,一千年以后,我们的后人还会往下传,延续中华文化的血脉。
例如浙江,在习近平同志亲自关心下,开始的艺术瑰宝《宋画全集》的整理出版,浙江联合出版集团打造的浙江最大文献整理出版项目《中华传世藏书》,相当于马恩全集的规模,做得很好。还有绍兴市委市政府近代文献保护整理工程,收集了自辛亥革命以来包括“五四运动”到新中国建立之前中国所产生的近代文献,跑遍世界上几十个国家收集这些中国文献。可以说,我国出版界对历史、对后代是负责的,他们做的大量工作,或许不被当代人重视,而功在千秋万代,是在汇聚中华民族文化的黄河、长江。
农家书屋工程,在短短几年间,十余亿册书送到了农民家门口,改变了图书自古以来是少数人的事情这一现象。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概念呢?中国自古以来图书馆的藏书,到现在为止包括公立的、私有的、高校的、学校的才7亿多册,而我们送出去的是10亿多册,这是一个奇迹。改变了农村读书难的问题,推动了全民阅读、书香中国建设。
出版不仅服务了当代,服务了社会主义现代化,而且为我们子孙后代留下了重要的文化遗产,出版人也留下了自己的时代印记,贡献了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
在开年之际,正好是改革开放40周年,应该好好总结一下我们这40年来的经验,好好总结我们已经走过的历程,分析一下什么情况下我们的书业才能更好地发展,什么情况下我们会遭受挫折,找出一些规律,以便推动下一步出版业的改革开放、创新发展。
为了总结改革开放40年的经验,深化改革开放教育活动,中国出版协会已经组织了中国改革开放40年出版业成就宣讲团,1月8日举行了启动仪式,将到各地出版行业去和大家一起总结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就和经验,一起来谋划下一步出版业的改革开放、融合发展。
二、抓住机遇再创辉煌
2019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年份,因为这一年我们将纪念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我们要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决战的关键目标,明年就是我们全面实现小康的年份了。2019年对我们出版人来说也是关键的一年,我们要迈上一个新的台阶——由大变强。我们现在主攻的是怎么变强,这也是个硬仗,我们要结合今明两年重要的历史节点,结合新文化运动100周年文化的反思,进一步推动出版业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创新发展。重要的是要把握大环境,把有利条件运用好,就是不要丧失机遇。
2019年我们面临的有利条件,包括以下6个方面:
1.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改革加速,要向深度、广度来推进。中央的决心是坚定不移的,给了我们一个强有力的深化改革的推动力。
2.中央对出版业在今后的改革发展做出了一些重大决定。其一是时隔35年之后,中共中央再次发出了加强和改进出版工作的意见。1983年所发的同名文件,就是解决了出版业改革开放的基本方向问题。中央还为深化改革、打造一流科技期刊做出了决定。另外中央发布国有资本介入的文化企业两年内完全转变为股份有限公司的通知,还有出版业文化方面优惠政策的延续和扩展,这一系列的规定,投入了这么多的政策力量,我们出版业一定要利用好这些大政策。
3.出版的经济政策越来越有利于改革开放创新发展,正在准备的文化经济政策将要陆续出台,有利于融合、创新发展,推动传统出版打造新的出版平台,这将有利于传统出版的转型创新和多业态多形态共同发展。
4.进一步推动出版业开放,在打通民营与国有、传统与现代出版业的融合方面,有一系列新的政策支持和推动融合发展、对内对外开放。对外我们落实民营出版对外出版权的政策,推动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对外的文化传播,尤其是“一带一路”、大湾区建设,中国对外开放的重点平台越来越多,出版可以做大量的工作,中华出版促进会一直在致力于“一带一路”的出版交流合作,打造了南亚和中国出版合作的平台。许多出版机构都做了有益的探索。中国版协下一步还要总结推广更多的对外出版经验,在对外开放方面,特别是在“一带一路”、大湾区出版合作方面进一步发挥出版的作用,抓住这个重大机遇,推动中国出版国际化发展。
在大湾区建设之前,在福建平潭和深圳前海建设之初,中央曾多次讨论过这些地方出版、广播电视融合发展的问题。当时中央已经决定打造和国际接轨的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的平台,已经预想到50年以后港澳台大中华区的融合文化建设。所以,对外开放先行先试非常重要,出版业应当积极作为。
5.全民阅读使出版市场处于旺盛时期。去年的情况总结下来,市场大幅提升,虽然还没完全统计出来,但是预计也是高速增长的势头。根据相关数据显示,阅读的人越来越多,图书销售增长两位数,不管在什么场合阅读,传统阅读还是在线阅读、在网阅读,人越来越多,不断在提升,这就产生了知识生产的需要,这也是我们出版业永续发展的根本目的。出版的目的就是让人阅读,只要阅读市场不断发展,出版业仍然有旺盛的生命力,这一点大家一定要坚定自信。
6.国际出版的大环境是非常好的。可以告诉大家,连续6年世界主要图书市场都是高速增长,像美国、英国、德国这样的市场,最近几年连续出现了增长9%的好势头。从英国、美国、德国的情况看,纸质阅读的回归也是一个新的现象。美国曾经在二十几年前就开始转向数字化网络阅读,但是经过十年之后,它又回归了,美国政府出台了相关法律和文件,要求所有的学术论文、所有的重要文献、所有的重要著作必须要用纸质,为什么?原因很多。数据保存的不可靠,容易变异等等,再加上传送阅读是最方便、最清洁、最环保的阅读,只要有光就能阅读,所以纸质阅读在主要国家都在增长。
根据美国发放书号的ISBN中心统计,美国去年发放了100万个新书号,说明他们纸质出版发展得很好。亚马逊去年使用书号出版的纸质书接近30多万本,亚马逊是在线书商,现在也出实体书,从在线的书中每月选出600种出版成纸质书,在世界各大城市供应,据说很多地方都要排队。除英语区外,德语和法语两个语言区的图书也是大幅增长,在非洲、欧洲很多国家都用这些语言,他们的出口占39%以上。英国主要是英文的国际供应商,所以绝大多数图书是出口的,满足英语世界的需求。此外像俄罗斯、韩国这些国家的书业也处于大发展的趋势。这说明世界有市场,世界有读者,这个大环境我们要掌握,这也是有利条件,要把它们的市场利用起来,提升我们出版的国际竞争力。
此事要用两分法,我们光看到有利因素还不行,也要知道面临的挑战,我们现在最大的挑战主要是几个方面:
1.融合发展推进不够顺利。由于我们的政策、体制、所有制还没有完全打通,所以传统出版机构转型升级还遇到一些问题,社会新型出版机构发展也遇到了问题。党中央提出融合发展的重要决策,现在还没有完全做好,大家各自都面临一些困难,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我们传统出版如何走向新兴出版业态,新兴出版业态如何融合参与传统出版的改革发展,这一点现在还做得不是很好。今年报刊征订减少了一大批,这也提醒我们,唯一的纸质出版还能坚守多长时间,怎样用新形式新业态新形态出版是融合发展中要突破的重要课题。
2.多业态发展下出版体系的重构依然是个大问题。原来整个出版管理体制是在传统出版业基础上制定的法律政策规定,而现在是多形态、多业态发展,我们在这方面新的管理体制、法律法规还没有全部出来,这也是各家出版企业在发展中的困惑之所在。
3.读者转场阅读和传统出版的滞后有很大的矛盾,据每年全民阅读调查的结果,读者转场阅读的力度越来越大,在线阅读的人每年增长10%左右,而传统出版增长比较缓慢。传统出版如何占领其他阅读阵地?这是一个重要问题,读者转场了,出版社没跟上,必须加快供给侧改革,满足读者的新需求。
4.传统出版转型过程中的技术支撑力度还不够。新媒体发展得非常快,去年掌阅、阅文、中文在线这些都是以百分之几十,甚至百分之百的速度增长。像爱奇艺、喜马拉雅FM、今日头条,新的阅读服务企业都是千亿级的大企业,这个发展速度说明了读者市场转向了新阅读方式。所以怎么能有更好地、更加有力地支持传统出版转向新的出版平台,这是新挑战,也是我们要认真研究的大问题。
国家提出来一个发展方向,怎么落实到我们行业,落实到传统出版机构,这需要出版业进行很好地研究,要利用政策杠杆撬动市场,进一步带动发展,真正做到与时俱进、全面发展。我们并不希望只发展新媒体,让传统主要思想阵地不发展。我们希望传统出版和新型出版融合发展,多业态融为一体、共同发展。所以大家要好好地去研究创新发展,在这方面就有几个重要的方向:
第一,巩固和扩大改革开放的成果,坚持改革的方向不动摇,我们继续改革。比如出版机构现在遇到两极分化,上市公司、强大的集团越来越强;改革不到位,甚至还没有完成股份制改造的出版机构越来越萎缩,这些只能通过改革来解决。另外就是,阅读发行机构,过去是书店加发行,实际上群众需要的是多功能阅读服务空间,需要打造多功能阅读空间的政策。
第二,要继续抓好主题出版,打造时代主旋律精品,这仍然是我们出版机构的重要任务。新媒体和传统出版一个最大的区别是什么?传统出版知道作者在哪里,优质资源在哪里,而新媒体从来不知道谁是他们的作者,谁是他们的优质资源,这一点大家是有共识的。新媒体是来了什么传播什么,从来不去找作者,也不知道作者在哪里,所以传统出版更加有条件做好主题出版。今年围绕着重要的历史节点出版主题书,像去年出版改革开放相关的图书是一样的,因为反映的是时代的主旋律,一定要出一些在历史上有影响的、留得住、用得上的好作品。
第三,要更好地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全民阅读的出版工作。政府的经济在文化上主要体现的是保障公共服务,大批的图书馆、公共阅读空间、农村文化中心、农家书屋,需要不断地更新作品,政府也会花更大的资金去采购、补充人民群众的需要,这也是我们工作的重要方面,不要忽视这些工作,保证基础出版不断发展。
第四,要围绕文化“走出去”,开拓出版的国际市场。我们办一些书展,参加一些国际活动,进行出版交流是必要的,也是必需的。但是我们更多的要利用市场走出去,让中国的出版产品,我们的图书和我们的知识走向国际,这是我们出版重要的任务,所以我们要有信心参与国际文化竞争。因为文化竞争是长期的,说到底是价值观、意识形态的竞争问题,在这些方面我们进一步提升、创造新的业绩,解决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
三、融合创新 建设出版强国
世界已经进入到一个数字文明的时代,体现在出版和媒体传播方面,就是多种业态、多种平台共同存在、共同发展的局面。各种业态不是谁战胜谁的问题,也不是谁吃掉谁的问题,而是要共同发展,这是个基本趋势,是不可逆转的。我国出版业进入了印刷、电子、数字、互联网、大数据五种业态同时并存、共同发展的时代,各有各的特色。
1.印刷出版一直稳定在一千亿左右的水平上,保持了一个好的发展势头,也是保障了学生和公民的基本读书生活。
2.电子出版有些萎缩,不像早年光盘在全国风靡的时候,现在光盘生产数量在下降,主要的光盘企业也在调整方向,与数字出版融合。
3.数字出版是个大发展趋势,去年数字出版超过了7000亿的规模,我们的数字出版无论是技术、水平、规模,在全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引领世界数字出版的潮流。
4.互联网出版经过一定的治理也逐步规范,互联网几个板块受到了国内和国际的关注:其中一个板块就是网络文学,现在成为世界上关注的热点,中国文化影响力最大的现在是网络文学,并不是京剧这些老的文化内容,对世界有影响的是网络文学。网络文学现在基本上“由乱到治”、走上了高质量发展的规模,有一千万作者,依靠网络文学生存的人也有一百多万,而且每年还有很多人走进这个行列。
5.大数据出版是利用大数据改变出版流程,加快出版流程的生产,优势相当突出,一两天就可以出一个最有权威性的学术作品或者其他知识性作品,这实际上是知识重组的出版模式。
这五种出版业态共同发展在中国已经成形,造就了出版多业并举的新局面。技术是多业态出版的关键性、根本性因素,主要是以数字技术为中心,在这五种业态中数字化是核心:传统出版需要数字化才能在线上运行;电子出版业必须用数字化的技术来支撑;互联网更是数字化字节的组合,信息流需要数字化;大数据更需要数字技术来积累、收集、整理、汇集和加工数据而生成新作品。
从2004年开始,我们就规划推动国家数字出版九大工程的实施,就是为数字出版打造国家平台,现在数字出版之所以走在世界前列,就是因为我们在那个时候已经开始起步了。很多国家还不知道数字出版的时候,我们已经开始有动作了,所以数字出版一路领先。多业态发展数字技术这个环节一定要过硬。
数字出版的下一个方向是什么呢?是智能出版。经过了互联网、大数据、数字化到智能出版,就是跟虚拟空间、仿真技术结合,提供知识点、知识包、阅读场景。这对传统出版来说有着巨大的优势,一本书里有几万个、几十万个数据,太多的优质数据资源,只是还没进行转化。一个场景就会转化成为智能阅读产品,下一步的潜力非常大,所以传统出版单位拥有优质的大数据资源,将来一旦开发成数字产品,你的优势远远超过现有的新传播平台。有这个资源,只要技术能跟上,就能转化。《红楼梦》《西游记》包括了多少个场景?我看国外智能阅读的场景,都是场景式的,跟你讲纽约,会出现100年来纽约发展变化的一个又一个的场景,这就是智能出版。要是看一个德国作品,会出现100年前的科隆,你的同事都变成100年前的人,这是一种体验。这种场景对我们中国来说,我们的知识太丰富了,我们的资源太多了,只要把它们转化成人家更愿意阅读的产品,就会有很大市场。
目前智能出版为什么在中国还不是很广泛?主要原因是成本太高,花大价钱,一个一个地积累智能出版的元素,是需要花钱的。所以两年多来,我们中国出版的智能产品260多个,最主要的是故宫、长城这样的作品,还有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一些产品,学生进入这个场景学习。阅读者和出版社是共享阅读空间的,是一起活动的,阅读者也成了作品里的一个人物,所以阅读方式发生了重大改变。希望我们出版行业各个方面,包括出版机构、技术公司、传播市场、传播院线,我们共同合作、共同打造多业态并举的出版新形态,这是我们下一步发展重要的工作内容和行业景观。
今后的出版不是完全由传统出版指标来衡量,而是要看多种业态融合方面和创造新出版能力方面能不能有所突破,这是一个关键问题,尤其是大型国有出版机构需要深入思考这些问题,未来出版新业态中,我们的主体地位也不能丧失,这需要大家进一步努力。
如果这个做到了,我们在转型升级、数字化向智能化转变能够顺利完成,我们建设出版强国是没有问题的。现在不是说出版机构、出版人才、出版数量、出版作品有问题,因为现在我们稳居第一,没有什么问题。我们的弱势在于内容创造不足,没有吸引全球的世界级的大题材、大作品,没有创作出让世界人民非常感兴趣的故事,缺乏站在时代的高点上关注人类共同命运的好作品。
四、给出版业的几点建议
1.继续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坚持深化改革不动摇,继续深化出版业改革,打通体制机制方面阻碍出版业发展的障碍。这是一个新的起点,改革的起点,出版业改革既定的任务还没有完成,还有许多新的领域需要改革,还要高举改革的旗帜,做改革开放的文章
2.继续坚持中国出版守正出新的传统,承担中国文化传承创新的光荣使命。不管时局怎么变化,中国文化灵魂不能变,作为中华民族的子孙要守住祖先的文脉,使中国文化始终展现出永久的魅力和时代的风采。
3.继续走高品位高质量发展的路子,打造传世精品力作,这是出版业的核心。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主题,实际上新时代各项事业都要走向高质量发展。出版业必须是高质量的发展、高品位的发展、高效率的发展,今后应该继续朝着这个目标走。所以在政策层面的调整跟高质量是相关的,不管是出版规模还是相关项目的审批,都是本着高质量的要求来做的,我们要严格按照高质量和高品位要求来做。国家出版资源配置偏紧,就是希望我们高质量发展。中国怎么能像西方国家一样出版一些影响力大的图书?我最近看到一个资料,美国自由出版的书(所谓自由出版是不带有政府摊派发行因素的书)去年畅销到500万~1000万的就有13本,中国什么时候能有这样的能力,能够把我们的书也畅销到全世界?这就要靠我们走高质量发展道路,打造精品力作。
当然这些问题也跟美国的政治有联系,去年奥巴马夫妇的书,希拉里的书,亲信揭秘特朗普的书,都在全世界形成了畅销书,非常广泛。我们中国人看政治题材的书和世界人看政治题材的书不一样,这个跟文化环境和意识形态有关系,但是我们确实要高质量发展,我们在这方面做得还不够出色。
4.继续加大力度创新出版技术,打造出版融合技术新平台。现在由出版集团主导的技术平台还不多,社会出版机构技术平台比较强,创新能力强,传统出版在技术创新上做的还不够。要有增强未来出版的意识,为后续发展创造条件,而不是坚守在一本书、一份杂志、一张报纸上。说到报纸,《华西都市报》是中国第一家都市报,引领了一个时期报纸的前沿,但是这些年也一直在走下坡路。除了一般的报纸以外,都市类报纸也在不断下滑。但是《华西都市报》转型了,走向了数字化,打造了“封面新闻”这样全球传播的新平台,这就是转型升级。
希望所有的出版机构,包括新媒体、传统出版的各个门类都在技术创新上做工作。你要转向智能出版,技术是最大的屏障,没有技术就达不到智能出版的阶段。
5.继续提升我们的国际竞争力,出版“走出去”不能光靠政府走出去,也不能光靠外交走出去,也不能只把图书送出去,我们要走市场之路。我们争取用市场的能力把中国的图书送到国际市场上去,增加我们的文化出版在国际上的竞争力,这是我们出版界要做的事情。这两年发展的势头很好,各个出版机构版权输出越来越多,这就是市场的力量,让外国机构出版中国的书。
中国的出版集团兼并收购的势头依然很猛,在主要国家落地生根,本土化发展。我们出版机构、发行机构的发展目标已经实现,在40个主要国家的布局已经全部完成,有些已经成了当地的主流出版社。像人民卫生出版社在美国办医疗卫生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伦敦分社等,已经成了政府使用的出版社。西方国家政府不办出版社,每年征集信用好、质量高的出版社,作为当年与政府协作的出版社。我们的出版机构用这样的方式已经进入了他们的主流社会,传播中国文化。
下一步还应该加大资本参与国际竞争的力度,我也希望不管是国有出版集团还是民营出版机构,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可以在国际上扩大市场,扩大文化传播力度。这样既开拓了市场,也提升了文化传播能力,改变我们在国际出版、文化传播影响力方面的弱势,这是我们建设出版强国必须要解决的标志性问题。
-End-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120年珍藏本精装)分科本700种826册
名家名作 精选、精编、精校
汉译名著已出版700种,被誉为
“迄今为止人类已经达到过的精神世界”
如果你的微信更新了最新版本或准备更新版本,别忘了把我们“设为星标”哦!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