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出版新人成长“吐槽”记

干劲冲天的商报君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 2021-03-14

新人成长记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人情报告”中的“新人成长记”板块,已经连续操作了5年,获得了不少读者关注。有人吐槽,“如今出版行业老人越来越多,真正看到的新面孔却有减少的趋势”;也有人说,“这个板块让不少已经踏入出版之旅,或是打算踏入出版之旅的新人有了明确的方向”……2018年,出版圈的新人都来自哪里?他们又有哪些收获和迷茫。我们关注,刚加入这个行业新人的成长以及他们对整个行业的看法。


杜庆坤:

一入出版深似海 图书从此是真爱

杜庆坤 

所在出版机构:机械工业出版社 

所学专业:管理科学与工程 

岗位:营销经理 

年龄:28 

入职时间:2017年9月


2017年9月入职至今,我已经进入出版行业1年多,不过也仅仅感觉摸到了出版业的大门,并未真正进入,以至于对同事介绍时总说自己是比较老的新人。我本科学的是工业工程,研究生的专业则是管理科学与工程,可以说是机械工业出版社的教材陪伴了我的求学生涯。我不是宿命论者,不过进入机工社确实是我职业生涯的最好起点。

  

一入出版深似海,图书从此是真爱。做编辑难,做营销也不简单,特别是像机工社这样涉及多领域、多学科的大型综合性科技出版社。以2018年为例,机工社出版新书3500余种,即使每天不吃不喝读10本书,想要了解自己社的全部产品也几乎不可能做到。以至于刚刚入职时,面对书山书海,我甚是发怵。好在社里给予了新人足够长的学习和成长空间,我从信息录入工作开始干起,这项工作持续了大半年,也渐渐了解了社里的产品结构和重点图书。

  

我目前的业务方向主要是新媒体运营、社交电商和公益微课。由于自己本身就是手机控,新媒体和社群工作更是让我对手机欲罢不能,以至于每天早上醒了会先看下各种数据。从早上8点开始真正进入工作状态,雷打不动地第一件事就是处理有赞商城机械工业出版社旗舰店后台订单并完成信息系统录入工作。随后便运用新媒体和社群的信息海战术,力求为新媒体账号寻找到最优质的文章,不时解答读者服务群的各种问题,从社群中寻求与第三方机构的跨界营销项目。

  

我们团队在2017年联合摩拜和小黄车推出了免费20天联名骑行卡,2018年联合樊登读书会推出了21天VIP体验卡,联合十点课堂上线了《刻意练习》《关键对话》等课程,联合头条财经策划了“工匠精神”系列活动,2019年1月我们联合行动派举办了“全国跨年大联动,用一本书充足2019的梦想勇气”活动。

  

当然,除了坐班的工作,营销工作也有大量外出的机会,仅2018年,我参加的各种线下活动就有10余场,包括《闲着》《茶经新解》等图书的书店签售活动,北京图书订货会、青岛馆配会、北京国际车展、北京BIBF书展、北京4·23阅读马拉松等展会活动等。现在,我终于深切感受到,作为一个出版人,身体和灵魂常常同时在路上。

  

身处文化氛围最浓厚的出版行业,学习的机会更加充足,除了在大量书籍中汲取知识的营养,社领导还特别重视新人的培训工作,不仅有入职的新人培训、社里的在职职称培训,还给予了我参加中国书刊发行业协会举办的新媒体培训、2018年出版界图书馆界全民阅读年会培训的机会。通过参加培训,我进一步开阔了视野,拓展了思路,与行业内的前辈、大牛交流学习,更能发现自己的局限性,促使自己不断学习和思考,同时也培养了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019年注定是变化的一年,比起前几年电子书的冲击,近两年兴起的知识付费课给传统出版行业带来了更大的冲击,以至于现在店面的畅销书中有很多会同步推出付费课程。除了行业的变化,图书消费群体也在发生变化,95后、00后正逐渐成为消费主力。未来阅读有多种可能性,机工社也新开辟了科普、艺术设计、文创、数字资源等多条产品线,新的一年对于我们的营销工作也提出了更多挑战。面对技术平台和市场的变化,作为出版新人,我不仅需要有拥抱变化的勇气,更要积极学习掌握应对变化的本领和方法。

  

李晴 :

清华工科女的“小编”晋级路

李晴 

所在出版机构:人民交通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所学专业:环境科学与工程 

岗位:策划编辑 

年龄:29 

入职时间:2015年7月


我是一名典型的工科女,毕业于清华大学,本科、硕士都是工程专业。进入出版圈,不好说是蓄谋已久还是缘分使然。要说蓄谋已久,确实,我的职业理想是做一枚安安静静的女子,工作内容有意义、有价值;要说缘分使然,也是我的导师无意中提了一句,觉得我可以试试去出版社工作,我便这样踏进了这个圈子。

  

刚入职时,大概是“好奇”掩盖了“懵圈”,我很快适应了这份工作。每一天都能学到新东西,让我觉得新鲜又充实。第一次参加出版社一年一度的“编校测试”没被难倒,也增添了我做好编辑的底气。出版社给每个新员工还安排了一位资深编辑做导师,这种机制也让我感到安心。对当时的我来说,不管是做什么工作,先学习、再尝试就对了,中途如果遇到问题,还有导师来指导和帮忙。回想当年,真的要再次感谢一下我的好师傅。

  

目前,我在人民交通出版社负责交通工程类教材的策划、出版和营销工作。看上去和我的专业好像没什么关系,但是我对此却有不同理解。首先,环境工程专业和交通工程专业其实有相通之处。它们都是综合性很强的工科专业,除了必须掌握工程知识,还涉及社会、人文、国际视野等很多复合型内容。其次,正因为我对交通工程专业说不上精通,不会“只缘身在此山中”,才能更多地以学生学习的角度去感触每一本书,进而在书的逻辑结构、篇幅设置上,向作者提出我的疑问与建议。

  

小编的每一天,都需要接触不同的人,处理很多事。比如,晒晒某一天的任务清单:书稿A的合同回来了,要给甲方开好发票再寄出;书稿B需要重印,重印前还要做好自检;书稿C准备付型,付型前必须好好整理一下;书稿D的版权合同谈得差不多了,但个别条款还需再商议;书稿E的点校排好了,书稿F的三校样也排好了,一起送到印务部门核对;书稿G和H的封面都能送回,准备进入印制流程。老师A准备报订教材,需要小编给他合适的推荐;老师B需要某本教材的课件,请小编发课件给他;老师C咨询如何购买教材,小编向他推荐了出版社的天猫旗舰店;老师D想要购买经出版社版权输出、已在印度出版发行的英文版教材,小编答应通过版权经理,帮他联系印度的出版社。

  

新年伊始,免不了总结过去、规划将来的工作。除了今天要对所负责的板块完成3年出库情况对比,这两天还得深入策划一下第2批规划教材的出版方案。

  

话说回来,虽然小编的一天比较忙碌,但是工作环境还是超预期的。除了同事领导都很优秀,可以从他们身上学到很多外,我们还有很多机会接触行业最前沿的思想,最尖锐的观点;接触到那些在交通工程界成为“传奇”的大牛,甚至和他们成为朋友,这是我对工作最满意的地方之一。

  

随着入职时间的增长,我对出版行业的理解也在不断加深。不变的认知是,出版工作具有很高的社会意义,我很荣幸自己从事了这样一份可以回馈社会的工作。我对每一本书的每一点用心,都可能给成千上万的读者带去好的阅读感受。我希望我的工作可以记录,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助力一个专业在我国的发展。

  

不过,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出版行业也面临转型的趋势和挑战。我们必须用动态发展的眼光看待出版工作,才能始终为读者做好各种形态的知识服务。从个人角度看,新技术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已经给传统出版业带来巨大冲击。不过,人们对知识的需求一定是持续增长的,只要出版机构的从业人员开放思想, 坚持学习,保持自我更新,我们始终是最具专业性的知识服务提供者。

  

2018年是我入职的第3年,从一个新人小编,真正成长为能够独当一面的成熟小编是我这一年的愿望。比较欣慰的是,我认为自己在2018年实现了这一目标。而正是经过这一年的成长,我看到了自己还有可以进步的空间,也有了更高的工作目标和更多期许。

  

陈艺方:

小步快跑才能追上业态之变

陈艺方 

所在出版机构: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所学专业:出版 

岗位:数字出版编辑 

年龄:26 

入职时间:2017年7月


这是我正式步入编辑行业的第2年,却是我与编辑行业结缘的第8个年头。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我从大学开始所学专业就是编辑出版,系统的专业学习和多次编辑岗位的实习经历让我看起来像是出版界的“老人”。然而步入工作岗位后的我却深刻发现,曾经学习的知识和积累的经验远远不够,似乎只有不断小步快跑才能追上这个时代的出版业态之变。

  

我对于“编辑”的最初印象是专业老师口中“苦恨年年押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的属性类比,“专家+杂家”的品质要求,“中介+把关者”的角色定位。在武汉大学学习的日子,让我领会到了“出版+技术”的奥义,而切身投入工作后,我感受更多的则是内容行业服务形式的瞬息万变和编辑掌控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性。传统编辑属性出身的我,在一次次自我矫正中,最终步入了数字出版编辑这一岗位。

  

如果要用一个字来概括我的岗位初体验,那就是“新”——新的内容,新的技术,新的平台,新的模式……初入职场的我每天都在不断“打怪”中进阶升级,逐渐从一名技术小白到能看懂简单代码的半技术人员,从传统案头编辑变成了出版社的产品经理,从摸索着做产品策划到熟稔地做竞品分析,从APP、知识付费等融合出版产品的体验者变成了策划者、制作者、运营者。

  

社内完善的导师体制对我帮助很大,让我能够对自己工作有清晰的定位和明晰的方向,社内自由而肥沃的土壤和包容的环境则让身为新人的我每一个创意想法都有生根发芽的可能。因此,入职华东理工大学社的这两年也是我成长最快的两年。

  

社里这两年的发展战略是“提质增效,融合发展”,因岗位缘故,我通常自诩是社内融合发展的“排头兵”,怀揣着这种使命感,每天努力发挥着我小小螺丝钉的作用,希望能够从多个方面促进社里的融合发展事业。初入社的时候,我更多学习的是工具、技术和平台运营规则。在导师的带领下我学会了各种格式流式电子书的制作、学会了制作和发布独立APP,掌握了各类图音影像加工软件,同时也开始涉足知识付费等新兴领域。那些曾呈现于图书的平面内容,经过我的亲手加工,被赋予了更立体的形式,呈现出另一种生命力。虽然在传统“图书+”之外,跟随前辈拓展了移动学习APP,有声点读电子书APP,声音产品、数字课程等多种内容形式,但此时的我更多担任的是基础性的数字产品制作工作,为了让自己的工作更夯实,我利用业余时间对社内外内容产品进行深入研究,自主研习各类数字产品制作包装技术。在我看来,只有真正掌握了“源”,才可能依托内容属性,分发出不同的“支流”。

  

很快,我的工作重心转变为运营,负责社内数字产品版权管理、数字产品制作发布和数字产品策划运营,每天工作的开端就是打开不同的后台查看各类产品的运营情况,囊括了我们社自建的综合性阅读平台花梨阅读、垂直领域的新媒体矩阵华理日语新媒体书院、海词移动学习APP,还包括喜马拉雅、蜻蜓FM、懒人听书、知乎、口袋故事等知识产品付费平台。产品开发也逐渐从依托现有纸书开发数字产品,到独立开发优质知识付费产品,亲历了知识付费产品从选题开发到主播选择到课程打磨再到课程运营的全过程,深感打磨爆品的不易。今年社里制作的三款知识付费产品还参与了喜马拉雅FM “123知识节”及“思想跨年”的活动,其中《王乐平:英语思维训练营》这门课程在前期微信群、公众号、平台的联合运营之下,凭借5星好评的口碑和极佳的销量,进入了外语付费赛道的前15名。但这是无数产品中一个良好的开端,在运营数字产品的过程中,我逐渐认识到,不同于纸质图书的经久打磨,数字产品需要以优质高效来抢占风口,因此时机和品质都成为决定这个数字产品生死的重要因素,而如何包装和宣传也是关键。于是我开始每天思索如何才能使产品占领首屏,如何圈存优质内容生产者资源、如何实现持续产出、如何在渠道资源愈发紧张的年代,继续担任好策划者、把关者和桥梁角色。

  

数字出版编辑,在未来还有无限的可能,在工作中也有很多值得探索的领域。我是一名编辑,但是我将自己当做一名从用户角度出发的产品经理,用心地去做品质产品。此外,思维之变,紧随潮流,实现从内容资源、用户资源到渠道资源的沉淀,都是成为一名合格的数字编辑所需要做的,而我仍旧在摸索之中,努力成长。

  

王燕超:

版权新人需练就灵敏捕捉力与判断力

王燕超 

所在出版机构:接力出版社有限公司 

所学专业:数字媒体 

岗位:国际合作部欧美区经理 

年龄:29 

入职时间:2015年2月 


我本科的专业是英汉翻译,研究生的专业是数字媒体。虽然所学专业都与出版无关,但我一直都非常喜欢读书。毕业后,我进入了中国致公出版社做数字转型升级工作,在致公出版社工作期间偶然了解到版权这一工作。于是,一年之后就来到接力出版社做版权。

  

入职后,在领导、同事的指导与帮助下,我迅速熟悉了引进、输出、书展、版税结算这四大业务,并很快了解了国内外童书的出版动态以及接力社的出版风格。

  

我主要负责欧美片区图书的引进、输出、版税结算与一些书展的准备工作。每天早上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查看邮箱中的来信。这样能快速了解外方、代理推荐了哪些新作品,或有哪些问题需要及时处理。接下来,我会收集各位编辑老师的问题并反馈给外方。之后,我会浏览国外各大网站,看看各大主要出版社的最新出版动态,将最新的热门选题推荐给各部门的编辑老师。在推荐作品的同时,也会了解各位编辑老师的需求。这样,在寻找选题中会更加有目标。

  

可以说,当前的工作环境十分符合我的预期——工作内容有趣,主题丰富;工作节奏张弛有度;同事之间相处融洽;公司十分关系员工的身体健康,特意为员工在楼下的健身房办理了健身卡,让大家在工作之余可以锻炼身体。接力社在过去的十几年里成功运作了许多知名的童书品牌,不仅在国内童书市场积累了一定的人气与知名度,越来越多的国外出版社也认识了接力社,并认可接力社的出版能力。也正因如此,我才能够与世界各地一流的童书出版社进行交流,并得到国外众多童书出版社与代理的信赖,评估优质的项目与资源。在接力社的这几年中,我了解了许多世界知名的童书作家,与各种风格的童书作品,不仅开阔了我的眼界,更加深了我对这个领域的了解。

  

出版行业始终是一个内容为王的行业,但同时也很难预测市场的下一轮需求。童书市场需要好的作品,但也很难把握读者心目中“好”作品的模样。为了满足读者的需求,出版社不断推陈出新。比如,合作模式越来越丰富——中外图画书交流、品牌之间的战略合作、深入的独家合作等。此外,出版的形式也越来越新颖,随着互动电子平台的崛起,我们也参与到数字版权的引进工作中。作为版权人员,我们需要有灵敏的捕捉力与判断力,这样才能更好为出版社服务。

  

通过选题论证会以及不断接受来自日常出版社各个环节对于版权经理的实战训练,我不断提升自己的“眼力”,引进了一些畅销的作品,如《想象力》《奇幻岛》等,并签下若干作品的数字版权。2018年,国家加大了对原创图书“”走出去“”的扶持力度,因此在引进国外精品的同时,我们也更加积极地让国内原创作品“走出去”。在输出过程中,我发现越来越多的国家认可中国原创的优秀内容,愿意了解中国文化。未来,我们的目标是让更多的国家了解国内的优质图书作品。

  

在接力社工作的三年半时间里,我的业务水平得以迅速提升,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就可以止步不前,有更多的任务与发展空间等待着我。

   

记者:孙珏


-End-

如果你的微信更新了最新版本或准备更新版本,别忘了把我们“设为星标”哦!

推荐阅读

•  柳斌杰:出版业进入五种业态同时并存共同发展的新时代

•  2019年北京图书订货会闭幕,9.5万人(次)参会,十佳评选结果出炉!

•  新年伊始 民营书业精英齐聚京城共谋新局面

•  BBF期间那些不能错过的精彩

•  “以信赖为基础,以用户为中心”京东图书全方位满足读者阅读需求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