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剧变之下馆配形态正在重塑

干劲冲天的商报君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 2021-04-21


今春繁忙的馆配季来临之际,本报聚焦出版社、图书馆和馆配商三方声音,关注在时代巨变和行业变革之下,各方做了哪些顺应时代的调整和转型,又如何看待当下的市场发展和图书馆未来的资源建设?疫情给全球带来了挑战和压力,但也催生了新的机遇和发展方向。在追求高质量发展的创新之路上,面对变化,出版社的应对务实而高效,馆界专家的见解高屋建瓴,馆配商更是快速应变;但仍有一些“痛点”尚待化解。


另外我们特别邀约馆界专家,在今春馆配季来临前,分享他们对图书馆未来发展的深入思考。学者吴建中对图书馆的创新发展、图书馆如何与出版等相关行业同步发展这两大问题提出真知灼见。去年学者顾犇为商报读者撰文,谈疫情之下,图书馆面临的挑战、应对,和他的思考。此次,我们继续邀请他谈谈这一年来,图书馆的资源建设和读者服务经历了哪些变化和挑战,图书馆人如何创新服务方式,推动全民阅读。



趋势一

“线上+线下”融合办会成首选


每年春天是各大图书馆采选图书的旺季,继去年普遍“线上云采选”后,今年全国各地的图采会依旧顺应疫情防控需求和互联网时代发展潮流,以科技重塑馆配,因地制宜,结合各自的传统特色,以“线上+线下”的方式融合办会。


3月初由重庆天泰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主办的重庆2021年春季图书现采会是今春率先举办的地方性馆配会,拉开现采会序幕。


由中国书刊发行业协会指导,全国馆配商联盟、北京人天书店有限公司承办的2021全国馆配商联盟春季图采会于3月15日~19日以“线上订购”模式举行。去年,这一图采会采取线上模式举办,成为行业首创。


由中国书刊发行业协会指导,中发协科技发行委员会和北京百万庄图书大厦有限公司共同主办的2021全国春季馆配订货会将以“线上+线下”的方式举办,“线上云采选”时间为3月18日~4月2日,“线下馆配会”为3月30日~4月2日。


由韬奋基金会、中国书刊发行业协会指导,湖北三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主办的第17届(春季)全国地方版图书线上博览会将于3月22日~4月2日在线上举办。由浙江图书馆、浙江大学图书馆和浙江省新华书店集团有限公司主办的2021春·浙江省“云馆配”图书展示会也将在3月22日开幕。同一天开幕的,还有2021年度全国网上馆配会,此次会议由全国馆配商联盟各成员单位主办,山东中教产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支持。3月24日,由广东新华发行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主办的广东新华2021年春季馆配会将以“线上+线下”的方式举办,并以“新书看样订货”为主要功能,展出20余万种新书。


已经预告的4月馆配会还有两场。4月12日~16日,由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省出版物发行业协会主办,江苏凤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凤凰新华书店集团有限公司承办的2021春南京馆藏图书展销会将在线上线下同步进行。4月下旬,由辽宁北方出版物配送有限公司主办的2021春季馆藏图书订货会及建党100周年出版物主题书展也将在线上、线下同步举办。



趋势二

“上达云端(线上),下沉基层”

出版社全面加强信息流服务


受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高校延迟开学,公共馆暂停开放,招标及采购推迟,仓储物流受到影响,图书馆经费整体下降,纸质图书经费压缩。据商报·卷藏2020 年纸质图书馆配市场年度分析报告,2020年码洋总额减少13.75%,馆配册数减少16.72%,馆配品种数减少8.17%。图书馆的数字资源建设和读者远程服务需求,更在倒推并加速馆配行业相关的产业链升级发展。


在各方重压之下,业界迅速应变,传统线下的馆配服务无法进行,各方将主要服务方式从线下转到线上,加大线上营销投入,这一模式的改变,也给馆配工作带来全新的机遇和挑战。


目前的线上馆配营销模式对信息服务要求的标准和技术含量大幅提升。不少出版社也主动开展服务技术升级迭代,与多家主流馆配商进行EDI信息数据对接,实现业务数据自动交互,实行订单全程追踪, 为今后馆配业务的拓展打下基础。


随着线上平台的广泛应用,信息流服务也更加重要,在聚力打造头部产品的同时,书目信息发放愈加要求全面、准确、及时、高效,点对点的个性化数据服务方式也越来越丰富。不少出版社、馆配商在布局新媒体矩阵的同时,推出面向渠道商或图书馆的直播、小视频等推广活动,趣味荐书,为馆界采选增添话题和新鲜感。


除了转化传统营销观念,全面加强营销力量,出版社也对渠道进行全面开发,如开发蓝海客户;又如利用馆藏数据进行精准分析,深挖客户需求;以及利用大数据提升采购的针对性,提供个性化的数据服务等。馆配商则利用线上图采会与全民阅读、荐购,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做好馆藏和读者信息的对接,使读者决策采购机制得到更好的运用。



趋势三

图书馆需求向多元化智慧化发展


受疫情影响,读者的纸质借阅受阻,不少图书馆2020年的借阅率下降了一半。图书馆人意识到,数字转型是图书馆的必由之路,要加快线上资源的建设。


出版社在改变观念。疫情防控新常态下,不少出版社开放电子图书免费阅读,积极尝试纸电同步出版销售工作。还有的结合出版社融合发展规划,初步建立了电子资源管理系统、电子资源销售平台、完成了服务器配置升级等工作,并合作开展电子书、数据库等资源的销售工作,电子资源投入量也在逐步增加。在调查中,不少出版社2020年纸质书销售有所下降,但电子资源销售有了新进展,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纸书下降造成的损失。


有电商巨头也敏锐看到了这一市场需求,从图书资源和服务入手,全面赋能智慧图书馆的建设。如京东图书创建了“馆配市场互联网+”模式,囊括了纸书馆配和数字馆配两个方面。


各个出版社正纷纷自建数据库,在采访中,图书馆对学术性电子书综合平台亦有着强烈需求。不过,电子书需要解决给作者付费的问题,游戏规则要透明,才能促进馆配电子书行业的发展。


或云端相约,或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办会模式;或以读者决策采购的方式完善资源建设模式;或打造数据库,做好电子资源建设……只有围绕读者需求下功夫,做好知识传播服务,才能在转型中寻找到图书馆界和出版界之间的最大公约数。





专家谈




吴建中

馆社如何实现高质量同步发展


吴建中

澳门大学图书馆馆长


最近各行各业都在编制战略发展规划,图书馆界和出版界也在紧锣密鼓地参与这项工作。规划编制的过程是一个事业发展回顾与展望的过程,我们需要静下心来,集思广益,着力为未来高质量发展谋篇布局。


转型是当今社会的一个热门话题,图书馆界、出版界以及各行各业都面临转型以适应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这里我想聚焦两个问题,一是图书馆如何实现创新发展?二是图书馆如何与出版、传播等相关行业同步发展?


图书馆行业如何实现创新发展


这次新冠疫情给予我们最深刻的启示是范式的改变,以前数字化也好,数字图书馆也好,并没有触及发展模式的问题,只是原有形态上的增加或减少。现在我们已经充分意识到,数字转型是必由之路,我们需要从数字转型的角度重新审视下一步的发展,这将涉及到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是技术环境的挑战。这次疫情对图书馆是一次检验。那些能在疫情中继续发挥作用的图书馆,都具备一定的数字化能力。在这场战役中,我们发现数字化不是可有可无,而是必不可少,未来我们不仅要大力发展数字技术,而且要将数字技术有效地融入其中。至于数字形态好,还是印刷形态好,如今这样的争论已经没有多大意义了,也就是说,这一页已经翻过去了。现在要携起手来,拥抱数字技术,迎接数字转型。


第二是服务方式的提升。过去传统服务与数字服务是两张皮,经历了这次疫情的考验,很多创新服务和项目发展了起来,形成了线上线下融合的服务。这是一个大趋势,今后无论是现场(有的叫阵地)服务还是网上服务,都是图书馆服务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未来五年这一融合型的服务形态将固化下来,形成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新业态。


第三是管理体制的变革。技术和服务方式的改变必然会影响到管理体制的改变,过去我们一直担心的图书馆孤岛化问题也将自然而然地得到解决。孤岛化的根本问题是相互之间缺乏“连接”,而数字转型是最合适的解决方案。


这三个问题都与数字转型有关,如今无论是图书馆发展规划,还是城市发展规划,都把数字转型放在重要位置上。


图书馆如何与出版业同步发展


图书馆如何与出版行业同步发展?这是未来几年发展的新课题。作为一个成长的有机体,图书馆与其上下游及周边行业都有一个协调和同步发展的问题,需要关注三点。


第一,携手合作,在“读者本位”的旗帜下实现双赢。图书馆与很多行业相关,与出版更是上下游之间的关系。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交叉与融合,图书馆界与出版界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起来,图书馆界从事出版或者出版界参与数据管理的情况也越来越多,而且两者之间的摩擦和竞争并不鲜见。


在这种情况下,图书馆界与出版界如何在“读者本位”的旗帜下进行合作与共享,是摆正我们面前的新课题。这方面的课题很多,如编目分工、格式共享、合作保存等,可以采用一次作业,多次利用和多方共享,而不是各自为政。相对而言,国内两个行业的关系与国外相比要和谐得多,在国外“你选书,我买单”往往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但在国内普及。


第二,增强沟通,有机融入对方的事业发展。图书馆界和出版界之间的最大公约数是知识传播服务。现代知识传播体系正处于转型发展中,全媒体服务是其最突出的特色。在这方面两个行业都可以大有可为。虽然它们的业务侧重点各有不同,但各自应放低姿态,有机融入到对方的事业发展之中,既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又能够发挥自己的专业所长。


第三,服务第一,在同步发展中更好地扮演服务和支撑的角色。图书馆界和出版界的最终用户都是读者。读者在获取资源的时候,往往不会在意资源如何组织、来自哪里,两个行业在这方面都应以人为本,主动跨前一步,出版界要多考虑如何为读者省钱,图书馆要多考虑为读者省时间。比如,现在各图书馆都面临经费短缺的问题,双方可以共同合作,推出一些有利于读者的服务模式,比如数据库拆零服务、按次收费服务等优惠措施,相信这方面的合作空间是很大的。


总而言之,图书馆界和出版界既是上下游关系,又是合作关系,其最大公约数是知识传播,最终用户都是读者。以人为本,读者至上,不仅是未来五年的共同课题,也是图书馆界和出版界的永恒追求。



顾 犇

在能力范围内尽量满足读者需求


顾 犇

国家图书馆外文采编部主任


2020年,是非常不平凡的一年。我们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级领导的支持下,在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圆满完成了采访任务。


虽然去年疫情来势凶猛,无法预料,但同事们早早就提前安排了复工方案,涉及每一个工作细节。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也做好了精心准备,他们在北京顺义的物流中心预留出存放空间,并做好消毒防疫措施。其他各个公司也纷纷行动,为用户着想,解决图书馆员的困难,力争把疫情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两个月后,疫情稍有好转,我们同事们把经过处理后的图书,在自己的临时空间静置消毒,过了一段时间后,再进行记到加工。


疫情期间,大家都尽量远程办公。但有一些工作,还是必须到图书馆来的,例如记到、核对账目、签字、盖章等工作,到图书馆来的时候,因为人数限制,就尽量安排最重要的人员进办公室。有时候不进办公室,就在门口见面,签字,交接。这都是从来没有过的工作经历,也是人生的美好记忆。


去年年底总结的时候,我们完成了全年采访工作任务,也按时间进度完成了经费支付。谁知道这简单的数字背后,有着多少人的心血?


去年在数据库的远程访问方面,我们也做了很多工作。有一些数据库商因为疫情原因,特殊破例允许开通远程访问;有一些则是过去有远程访问,需要我们去做细致的宣传工作;还有一些需要做技术问题的处理,才能正确使用。在疫情常态化的当下乃至以后,大家对远程访问的需求会越来越多。


疫情不仅导致远程访问增加,在线展览也多了。对于一些博物馆来说也是机遇。平时重点在到馆服务,现在有时间做在线展览,一些博物馆反而在线人流大增。


现在读者到馆需要预约,公共文化服务的预约制也是一个国家治理水平的体现,并倒逼产业升级。在采取预约制限流的同时,文化和旅游单位要努力采用新技术手段,提供远程服务,使更多人能通过网络获得身临其境般的感受。


作为文化工作者,我们要进一步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们要发扬“三牛”精神(为民服务孺子牛、创新发展拓荒牛、艰苦奋斗老黄牛的精神),继续创新服务方式,在能力范围内尽可能满足读者的需求。



记者 / 夜雨



- end -






推荐   阅读   / 

3月31日!第十一届中国民营书业峰会等你!

两会直击 | 代表委员关注哪些文化产业话题?(一)

2月好书严选:做一个“清醒的现代人”


©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

 中国书业最忠实的观察者和记录者 

新媒体矩阵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