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出版机构海外馆藏影响力哪家强?
由中国出版传媒商报社、北京外国语大学联合发起的中国图书海外馆藏影响力研究报告,截至2023年已连续发布12届。这项研究报告以世界图书馆系统入藏中国大陆出版机构的书目数据为基础,追踪中国出版物在全球的流通轨迹,勾勒出中华文化在当今世界的传播范围。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社、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中国文化走出去效果评估中心
报告撰写:何明星、杜佳慧
中文图书的海外馆藏影响力,是中国出版世界影响力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这种基于第三方客观数据的年度评估研究,不仅为业界提供了世界机构市场对于中国大陆出版物的及时反馈,也丰富了传播学界对于传播效果研究的方法和手段,因此得到了业界和学界的积极响应和高度评价。如今,海外馆藏数据已经成为中国出版界衡量世界影响的一个行业认可的客观指标。
与2022年度一样,2023年中国图书海外馆藏影响力报告主要包含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对中国大陆近600家出版机构在2022年1月~12月出版(含2022年再版)的中文图书品种进入世界图书馆系统的数据监测与分析。通过中文图书的年度出版品种在国际机构市场上的基本信息反馈,发现中文图书在国际图书市场上最具竞争力的板块。
第二部分是对中国大陆近600家出版机构在2022年1月~12月出版品种(含2022年再版)的英文图书品种监测与分析。以英文产品为切入点,观测和把握中国出版机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能力与水平,提高国际传播效能,早日实现出版大国、出版强国的目标。
第三部分是中国出版机构数字出版物竞争力排名。中国数字出版产品主要用户对象来自海外图书馆,这是海外市场上最大、最有潜力的机构用户。通过对数字出版物在国际市场上的数据监测与分析,助力提升中国出版业融合出版的发展步伐。
向上滑动阅览
数据来源:
1.与往年报告一样,基础数据为OCLC(Online Computer Library Center)的WORLDCAT全世界图书馆联机书目数据,并以日本的CiNii数据库的数据,弥补OCLC数据偏重欧洲、北美地区的不足。CiNii包含了日本1200所大学图书馆的馆藏联合目录,其数据完全可以说明中文图书在日本的影响力情况。
2.与往年报告一样,本次检索中文图书的出版时间为中国大陆近600家出版机构在2022年1月~12月出版(含再版)的中文、英文图书,并扣除了国家图书馆、浙江图书馆等多家机构向OCLC上传的中文书目数据。
3.与往年报告一样,限于研究手段、设定目标以及三地出版历史的特殊性,中国大陆出版机构的海外馆藏影响力排名不包含我国港、澳、台出版机构的数据。
4.与往年报告一样,出版机构名称省略了出版集团及有限公司等名称,如当数据出现“重庆出版集团、重庆人民出版社”时,只记录为“重庆人民出版社”。
5.此次数据检索时间为2023年5月3日~17日连续2周。
数据搜集整理(按姓氏笔画排序):代宇航、李怡雯、陈颖欣、沈瑞琪、张鑫、易愀馨、姚亚清、姚望千月、高佩宸、阎佳彤、韩昕宁
人文社科综合大社排名稳定
地方出版机构知识生产活力强劲
表1 中国大陆出版机构入藏品种排行榜
通过表1的数据可以发现:
第一,由于排名数据统计时期仍处于疫情期间,与2022年度数据相比,2023年度海外图书馆永久收藏品种数并未改善,依旧呈现下滑趋势。2023年度共有449家出版社的13569种图书进入海外图书馆系统永久收藏,与2022年度数据相比,减少了1648种,这是自2017年以来连续第7年中文图书入藏品种下降。2017年为29608种,2018年为24757种,2019年为24168种,2020年为18208种,2021年为17300种,2022年度共有470家出版社的15217种。
入藏海外图书馆品种数量下降,主要是由于疫情影响和出版载体的变迁,这与2022年情况基本一致。
其一是全球范围内持续的新冠疫情大流行,严重阻碍了国际间的人员和物资流动,国内出版社赴海外参展和海外出版社来中国参展规模缩小,使得我国的跨境图书馆配规模下降,图书展会现场采购订单流失严重。
其二是实体图书的跨境运输受到国际物流运力下降、运费上升的影响,整体输出成本的上升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海外图书馆永久收藏总品种数。其三是出版载体的变迁所带来的销售下滑,体现了中国大陆出版机构知识生产动力的换挡所导致的后续动力不足。
第二,人文社科综合实力大社排名稳定,地方出版机构知识生产活力强劲,新进入百强的地方出版机构增多。根据各出版机构总体排名情况来看,今年名列前8名的出版社均为去年排名前10的知名大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以451种的数量由第3位上升至首位;上海人民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重回前10名。
与此同时,在2023年度中国出版机构海外馆藏百强榜单中,有11家新进入30强,有126家新进入100强。这表明地方出版机构知识生产活力依旧强劲。
如新进入30强的黄山书社,2023年度有119种图书被海外图书馆系统永久收藏,排名从上年度的第74名一跃成为第21名。黄山书社是一家古籍文史图书专业出版社,2022年收集、整理和出版了《明别集丛刊·第六辑》,采书东瀛日本,影印日本内阁文库、蓬左文库所藏稀见明人别集,将珍贵的古籍再次引入中国。中文历史典籍类图书一直是海外图书馆馆藏中国图书的主要门类,作为历史典籍的《明别集丛刊·第六辑》共100册,是2023年度海外图书馆馆藏的重点书目。
新进入百强的岭南美术出版社从上年度的0种海外馆藏量到2023年度有54种图书被世界图书馆系统永久收藏,与浙江文艺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并列第38名。岭南美术出版社2023年度海外馆藏量大幅上升,主要归功于其纸质图书大批进入海外图书馆馆藏,尤其是美国、新加坡和新西兰等地区。新进入百强的山东人民出版社(2022年度排名第101)、天天出版社(2022年度排名第101),在2023年度分别有28种图书被世界图书馆系统永久收藏,与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经济管理出版社、中国人口出版社并列第72名。总体来看,地方出版机构在中文图书出版中日益占据重要地位。
数字出版物海外馆藏品种下降
中国应加强融合出版建设
2023年度我国449家出版机构进入海外图书馆系统永久收藏的13569种图书中,有637种是数字出版物(电子书、互联网在线出版物),约占总数的4.7%。相比2022年度,2023年度进入海外图书馆系统永久收藏的数字出版物减少了990种。
通过表2的数据可以发现,进入2023年度中国大陆出版机构数字出版物海外馆藏数量排行榜前10名的出版社,主要集中在大型的专业性出版社。
表2 中国大陆出版机构数字出版物入藏品种排行榜
隶属于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的中华书局一直位居榜首,其进入馆藏的数字出版物内容以古籍文史类和人物故事为主,例如《北大汉简老子译注》《戚继光》《韩非子》等。
以文化社科类为电子出版物主要出版方向的中译出版社,从上年度的第26位上升至第2名,2023年度有63种数字出版物被海外图书馆系统永久收藏,包括《中国翻译文学域外之旅》《中国货币市场基金:创新,发展与监管》等。
排名第3的华文出版社,从上年度数字出版物海外馆藏量2种增加到2023年度40种数字出版物被世界图书馆永久收藏,其进入馆藏的数字出版物以文史类、社科类和人物传记为主,例如《十二体书千字文》《文化视角下民国大学国际化发展研究》《多尔衮》等。
总体来看,进入2023年度中国大陆出版机构数字出版物海外馆藏数量排行榜前10名的出版社,大多数是隶属于国家级或省部级单位的专业类出版社,出版品类以古籍、文史、社科、人物传记类为主。
从进入海外馆藏的数字出版物来看,体量大、价格高的古籍类图书最受海外图书馆欢迎,这也正是融合出版背景下,能够最大程度发挥市场优势的图书品类。此类图书一般由国家级的政府机构或学术机构牵头,背靠学界,内容专业性强,体量巨大,编辑加工难度大,印刷制作成本高,受众以专业学者和研究人员为主。数字出版物以海量存储、搜索便捷、传输快速、成本低廉的特点,能够完美解决此类专业性纸质图书进入海外图书馆等机构用户的痛点。
随着海外图书馆图书资料数字化普及,海量存储、搜索便捷的数字图书馆资源焕发出惊人的生命力。在中国出版业融合出版的整体发展背景下,中国出版机构应加强数字出版物的供给,设计融合出版产品,培养融合出版人才,打造融合出版机制,推动更多的中国数字出版物进入海外市场。
中国当代文学作品
在世界图书市场仍受青睐
从2000年以来,中国当代文学图书一直是海外图书馆界收藏的大宗品种,其中最主要的动力来自于数量众多、体系稳定的欧美公共图书馆系统,这在前几年的报告中多次作过详细分析。与以往研究报告一样,本课题组仍然将收藏图书馆数量30家作为一个最低的评选标准,以此遴选2023年度海外馆藏影响最大的中文图书榜单。(见表3)
表3 2023年度中国图书(中文)海外馆藏数量超30家以上排行榜
2023年度被30家以上海外图书馆收藏的图书有8种,比2022年度减少9种。通过表3可以看到,在上榜的8种图书中,文学类出版社毫无疑问独占鳌头。人民文学出版社有3种作品上榜,排名第一。新星出版社、作家出版社、浙江文艺出版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分别有1种图书上榜。
8种海外馆藏最多的中文图书中,收藏图书馆数量排名第一的是作家贾平凹的长篇笔记小说《秦岭记》和作家王朔的《起初·纪年》,收藏图书馆数量为41家。
《秦岭记》2022年5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是贾平凹首部以“秦岭”命名的作品。小说采用短小的笔记体形式讲述了近60个秦岭故事,用微观史的方式记录了秦岭的物事、人事、史事。
《起初·纪年》是著名作家王朔最新的长篇小说力作,由新星出版社于2022年8月出版。小说以汉武帝为第一视角,讲述了汉武帝从亲政到去世50多年的人生,以及生活在汉武帝时期的李广、司马迁、张骞、司马相如、霍去病等人物的经历。
排名第2的是作家出版社推出的作家梁晓声的《中文桃李》,收藏图书馆数量为39家。小说以青年人的视角,讲述了“80后”中文系大学生求学、恋爱、奋斗、就业、安居的故事。
排名第3位的是作家王旭烽的《望江南》和作家莫言的《莫言的奇奇怪怪故事集》,收藏图书馆数量为37家。排名第4的是中国当代女性小说家林棹的《潮汐图》,收藏图书馆数量为36家。
总体来看,2023年度海外收藏图书馆超过30家的8种图书,从内容分类来看绝大多数是中国当代文学作品,这表明中国中文图书在世界机构市场上最有影响力的类别仍然是中国当代文学。
跨国集团“因中国而变”
北京跻身世界出版中心
与往年度一样,2023年度的研究报告继续监测中国大陆近600家出版机构2022年1月~12月出版的英文品种馆藏数据。通过表4的数据可见,2023年度共104家中国出版机构出版了486种英文图书,进入世界图书馆系统永久收藏的品种数量为112种,占比为23%,入藏品种偏少。
通过表4的数据可以发现,尽管永久入藏品种占比较低,但是相比2022年度,2023年度进入世界图书馆系统英文品种的中国出版机构数量达到64家,与2022年度相比多了30家;永久收藏品种数量为112种,净增65种。进入世界图书馆系统英文品种的中国出版机构数量和永久收藏品种数较上年度均有所增长,增长率分别为88%、138%。这表明中国出版的国际出版能力正在稳步提升。
表4 2023年度中国大陆出版机构英文品种排行榜
通过以上梳理可以发现如下特点:
跨国集团“因中国而变”,中外合作成为在华业务模式之一,北京稳居世界出版中心之一。通过表5的数据可以发现,2023年度英文品种出版地署名中国城市的数量较上年度增加4个,中国24个城市的英文品种数量为3056种,较2022年度减少了582种。英文图书出版总量有所下降,这主要是受疫情的影响。2023年度出版地署名北京的英文品种数量为731种,仅次于香港,出版品种数远远超过中国其他城市,包括台北。
表5 2023年度英文品种出版地署名中国城市一览表
课题组通过收集、整理数据发现,众多海外出版机构、跨国出版集团一直加强在华的出版业务,如奥莱利(O'Reilly)公司是一家通过平台聚合众多专家及创新者的科技数据公司,提供独家的直播培训、互动学习、认证体验、图书、视频等等,使客户更容易获取业务成功所需的专业知识,其近些年在京出版活动十分频繁,出版品种逐年增多。2023年度出版的新书《使用Scikit-Learn、Keras和TensorFlow进行机器学习:构建智能系统的概念、工具和技术》《现代系统管理:管理可靠和可持续系统》等收藏图书馆数量众多。
值得关注的是,一些跨国出版集团“因中国而变”,与中国相关大学、科研和出版机构合作翻译出版中国的图书、高水平科技期刊,成为在华业务模式的一种,这是十分独特的现象。
例如新加坡世界科技出版公司与化学工业出版社合作出版《细胞与干细胞:生命科学的神话》(Cells and stem cells : the myth of life sciences);施普林格·自然集团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合作出版《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跨境经济合作》(Cross-border economic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Southeast Asian countries);奥地利科学院出版社与中国藏学出版社合作出版藏学英文图书等。
这充分表明北京作为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已经成为国际出版机构在华开展业务最主要的城市,众多国外出版社和大型跨国出版集团在京设立办事机构,并采用合作出版、版权交易等多种形式开展出版业务。
总之,经历过去3年,伴随着科技手段的发展,中国出版业迎来历史性转型机遇,本报告再次提出两点建议。
第一,加快融合出版步伐,增大中华文明的标识——中文图书的数字化品种出版力度。在传播学领域,通常用文化标志物在所传播地区的到达率来衡量其传播范围、文化影响力的大小。而一个国家、地区的图书馆系统拥有某本书的数量,代表了这本书在这个国家、地区影响力的大小,其影响力包含了思想价值、学术水平及作者知名度、出版机构品牌等各种因素的认定。
中文本身即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中文图书、电子书以及中文数据库等产品进入世界图书馆系统的品种数量,能够勾勒出中华文化在当今世界传播与影响的基本地理范围,是中华文化世界影响力大小的体现。
从本课题组长期依据监控的OCLC、CINII等世界图书馆系统来看,不论是传统纸介图书还是数字化品种,中文品种仍旧在英文、法文、德文、西班牙文之后,排名第五,因此必须加大中文这个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的各种出版品种供给。
中国出版业自21世纪初就开始步入数字出版革命的步伐,历经20多年的探索,目前全行业已经基本完成了纸介载体向数字介质、传统纸书出版流程向数字出版流程的转变,特别是发行销售环节的革命性变化,网络书店与视频直播业务的无缝链接,让更多的读者、客户有了多元的品种、内容选择。
海外图书馆——这个庞大的机构用户群体多年来一直希望大力收藏中文数字品种,尤其是三年疫情期间,对于中文数字品种入藏更是处于极度渴求状态。
这是中国出版机构借助融合出版而增大中华文明的标识——中文图书的数字化品种的最佳历史时期。因此中国出版机构要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贡献。
第二,加强中国优势学科知识生产,继续稳步提升中国的国际出版能力。随着党的十八大以来出台一系列资助翻译出版工程、项目的相关扶持,中国大陆出版机构的英文出版能力不断提升。课题组通过数据收集、整理发现,中国出版机构出版的文史、政治、经济管理类英文品种出版物较容易进入世界图书馆。
如外文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电影史》(History of Chinese cinema)被加州大学图书馆收藏;中国编译出版社出版的《习近平外交演讲集》(Xi Jinping speeches on diplomacy)被哈佛大学图书馆收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改革开放与当代中国智库》(Reform and Opening-up and Think Tanks in Contemporary China)被美国国会图书馆收藏;五洲传播出版社出版的《当代中国生态文明》(Ecological civilization of contemporary China)、《文房四宝:笔墨纸砚里面的雅事》(Four treasures of the study:interesting stories of writing brush, inkstick, paper and inkstone)被新加坡国家图书馆收藏;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管理学精选案例》(Selected cases on management)被OCLC FAST PROJ收藏。
整体来看,中国大陆出版机构出版的英文图书中,中国的文史类、政治类等内容占据优势。这启示中国大陆出版机构应加强中国优势学科内容知识生产,继续稳步提升中国的国际出版能力。唯有如此,才能加强对外传播能力建设,为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作出贡献。
校 对:马 葵
编 辑:陈 麟
复 审:张维特
终 审:宋 强
推 荐 阅 读
©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
中国书业最忠实的观察者和记录者
新媒体矩阵